
作者:艾美‧艾德蒙森
我們對「錯誤」與「失敗」的態度,往往充滿矛盾
一方面,你一定聽過很多的主管、創業家說:「要勇敢犯錯!」「快快失敗、快快學習!」這些口號似乎告訴我們,失敗是成長必經的道路。 但另一方面,當我們自己真的犯錯了,迎接而來的卻可能是責備、懲罰,甚至是績效考核上的負面標籤。這樣的落差,讓人懷疑:「所謂擁抱失敗,真的存在嗎?還是只是成功人士的事後美化?」
哈佛商學院教授 艾美.艾德蒙森(Amy Edmondson) 在《正確犯錯》中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她指出:並非所有的錯誤都有一樣的價值,唯有學會分辨錯誤的類型,才能真正從失敗中獲得學習。
為什麼失敗那麼難以接受?
失敗之所以令人抗拒,不只是因為結果不好,更因為它伴隨強烈的情緒。心理學研究顯示:負面事件對人產生的影響,比正面事件來得強烈。換句話說,即使理智上知道「失敗可以學習」,心裡仍舊會感到厭惡、恐懼和困惑。所以,僅僅喊口號並不能改變我們對失敗的態度,真正的關鍵是:理解錯誤的種類,並在安全的環境裡,讓人敢於面對錯誤。
艾德蒙森的前一本書《心理安全感的力量》,談的就是「氛圍」:在一個心理安全的團隊裡,人們敢於承認錯誤、互相學習,組織的績效自然更好。而在《正確犯錯》中,她補上了另一半的拼圖:要能學習,就必須分辨錯誤的價值。
三種錯誤:不是每個失敗都值得
1. 基本型失敗:可以避免卻沒避免的錯誤
這是最常見、卻最可惜的一類錯誤。它發生在已知、可預測的情境中,通常來自疏忽大意、過度自信或違反規則。
💡舉例:
- 你開咖啡館卻沒注意電力配置,結果咖啡機燒掉
- 員工沒有接受完整訓練,經常上錯單、導致客訴
這些錯誤沒有帶來任何創新價值,甚至浪費時間與資源。它們提醒我們,需要建立 SOP、檢查清單,強化紀律,降低可避免的錯誤。
2. 複雜型失敗:多個小錯誤疊加而成的意外
複雜型失敗不是單一事件,而是多個環節同時出錯造成的。它常見於科技與系統密集的環境,可能是內部程序問題,也可能有外部因素。
💡舉例:
- 一個工廠的安全機制設計完善,但若幾個小失誤(員工沒拉安全鎖、感應器短暫故障、流程延遲)同時發生,仍可能釀成事故
- 軟體系統的 bug,往往不是一個人造成,而是多個環節交錯的結果
這類錯誤很難歸咎某個人,但如果能及早發現其中一個小問題,往往能避免失敗發生。可以回顧整件事,找出那些自己錯過的「模糊的威脅」,以便在下次碰到這些威脅時能夠有所警惕。
書中作者所謂的「模糊的威脅」,意思是只要你反思並意識到某個事情可能會導致你失敗,就要盡快去消除這件事。
3. 智慧型失敗:最值得的錯誤
智慧型失敗來自探索未知,是最有價值、最值得的錯誤。
有四個特徵:
- 發生在新的領域或經驗不足的情境
- 朝向有價值的目標邁進
- 以合理假設為基礎,事前已盡力準備
- 控制風險與範圍,即使失敗也能帶來有用的洞見
💡舉例:
- 新產品測試時嘗試新的功能,雖然沒被市場接受,卻帶來使用者需求的寶貴洞察。
- 科學實驗中推翻既有假設,意外開啟新的研究方向。
如果你發現在學習一個新技能或是踏入一個新領域時失敗了,那麼你就要坦然接受,甚至要替自己感到高興,因為這種失敗可以為你提供學習機會!
安全比利潤更重要?
書中最打動我的案例是,鋁製造商美國鋁業公司(Alcoa,簡稱美鋁)的 CEO 保羅.歐尼爾,1987 年上任時,他在投資人面前宣布:「我要讓美鋁成為全美最安全的公司。」投資人嚇壞了,覺得這根本是浪費時間。
但歐尼爾深知,當公司真正重視「安全」,員工就會養成注重細節、勇於直言錯誤的文化。這不僅提升了安全,也提升了品質、效率,最終帶來更好的獲利。
他甚至給每位員工備忘錄,上面有他的私人電話號碼,鼓勵員工如果經理不遵守安全規範,就直接找他投訴。當事故發生時,他第一時間與員工溝通,甚至公開承擔責任。這種做法建立了「心理安全」,讓員工敢於說出錯誤。
結果如何?
到他退休時,美鋁的安全紀錄大幅改善,公司市值更成長了數十億美元。這個故事讓我看到:當我們願意把錯誤變成學習機會,它能反過來成為組織競爭力的來源。
錯誤是墊腳石,而非絆腳石
過去我總是把錯誤當成絆腳石,覺得它讓我跌倒、拖慢進度。但現在我會提醒自己:避免愚蠢的錯誤,接受複雜世界中的不確定,並且勇於設計智慧型的失敗。這樣,錯誤不再只是傷口,而會成為推動我前進的跳板。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失敗為成功之母」這句話的前提是你要分得清楚什麼是值得的失敗。
- 基本型錯誤:要降低,靠的是流程、紀律與訓練。
- 複雜型錯誤:要覺察,及早發現並修正系統漏洞。
- 智慧型錯誤:要勇敢,因為它是創新和成長的養分。
這樣一來,錯誤就不再只是讓人挫折的標籤,而是推動前進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