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母親罹患巴金森氏症多年,行動早已不如從前俐落。
加上最近又不幸感染了流感,讓原本就脆弱的身體顯得更加疲憊。
原計劃帶著孩子回去探望,但為了避免傳染風險,只能忍下這份牽掛。
儘管人無法靠近,那份深沉的思念,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清晰、更加深刻。
看著母親現在走路需要人攙扶、記憶裡時不時出現空白,我總會想起過去那個腳步俐落、能張羅家裡大小事的**「超人媽媽」。
病痛雖然改變了她的身體,卻沒有帶走她眼底的笑容與溫柔**。
分隔兩地,孩子也已經很久沒見到奶奶了。
他偶爾會突然抬起頭問:「奶奶現在好嗎?她會不會想我?」那眼神裡帶著純粹的期待,也藏不住一絲失落。
這次聽說奶奶生病,我們父子倆原本準備回去,卻因為流感只能暫時打消念頭。
我向孩子解釋時,他先是沉默,然後點了點頭,眼神堅定地說:「那我下次一定要去看她。」那份單純而真誠的牽掛,像一道光,瞬間溫暖了我。
這段時間,我更明白了**「放慢」**的意義。
雖然現實的距離讓我們無法時刻親身陪伴,但心裡的牽掛從未減少。
電話裡的問候、孩子真摯的想念,都在提醒我:愛,不是一定要近距離才能存在。
真正的陪伴,有時是一種心念。
是在場於心裡,在意於生活;是在這份對彼此的牽掛裡,找到新的連結方式。
母親的步伐雖然漸漸慢了下來,但她依然是我們心中最堅實的依靠。
暫時不能探望的遺憾,其實是最好的提醒:愛不會被距離阻斷,它只是換了一種更沉靜、更內斂的方式存在。
慢慢走,溫柔地愛。這或許就是此刻,我們最深的親情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