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孩子在學校進行例行的視力檢查,結果顯示有了近視的傾向。
老師建議我們再帶去醫院複診,醫生檢查後發現數值和學校不同,安排了散瞳治療,並提醒要多到戶外走動、多看遠方的綠色植物。
孩子聽後第一句話就是:「我不想戴眼鏡,很不方便。」
這麼直接的表達,讓我心裡一震——原來小小的他,也已經在意起這樣的變化。
近視,對現在的孩子來說,幾乎成了普遍的「成長印記」。
功課的壓力、長時間的平板或電視、安親的書寫練習,甚至是都市裡相對封閉的生活環境,都讓眼睛少了休息的時間。
醫生交代得很清楚:治療是一部分,但更重要的是生活方式的調整。
要多到戶外走走,讓眼睛有機會看見遠方的光線與色彩,接觸自然、接觸綠意,這才是對眼睛最天然的滋養。
聽來簡單,但放到日常卻是一種挑戰——要安排時間、要放下忙碌,還要記得在生活裡留白。
孩子說「我不想戴眼鏡」,我聽見的不只是抗拒,而是一份小小的期待——期待能自由地奔跑、期待不用隔著鏡片去看世界。
這份渴望提醒了我:陪伴他,不只是定期帶他到醫院,而是要在生活中創造機會,讓他的眼睛能喘息、能被好好呵護。
於是我開始想,或許我們可以每天多花一點時間,散步到公園看花草、一起抬頭數星星、或者在黃昏時看看天空的變化。這些片刻,既是生活的調劑,也是眼睛的禮物。
眼睛是孩子與世界的橋樑,讓他能看見知識、看見人群、也看見未來的風景。
守護這雙眼睛,其實就是在守護他未來的可能性。
我希望他能從這次經驗中,慢慢學會照顧自己。
不是因為爸爸提醒才去做,而是能自己知道休息的重要,懂得在需要時停下來看看天空,讓眼睛和心都放鬆一下。
因為照顧好自己,才能更有力氣去迎接未來的挑戰。
這次的小插曲,提醒我健康並不只是數字,而是我們每天做的選擇與陪伴的態度。
願孩子的眼睛,不只看得清楚,更能看見這個世界最明亮、最溫暖的一面。
此為原創作品,請勿任意轉載或抄錄。
如需轉分享,歡迎貼上原文連結,謝謝你溫柔地支持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