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人慎重改葬
孔子說過:「古人不是不修墓,而是當時下葬就已經做好周全的打算,不會輕易變動。」這說明古人對葬事非常謹慎。
然而,今人往往因為聽信人言,或為了追求富貴,或因遇到災禍而心生恐懼,便隨意遷動祖墳。這種做法,其實暗藏極大的風險。
古籍《青烏經》指出:墓地有「五種不祥」才可改葬:- 墳墓無故自陷;
- 墳上草木枯死;
- 家族出現淫亂之事,或少年早亡、孤寡;
- 子孫忤逆、瘋狂、遇到刑傷瘟火;
- 人口絕嗣、家產敗盡、官司不斷。
除此之外,若墓中見到「三種吉瑞」則不可改葬:
- 生出龜蛇等靈物;
- 紫藤纏護棺木;
- 墓內有如乳般的水珠、暖氣或霧氣,乾燥無蟻。
這些都是古人經驗的總結,提醒我們:改葬要謹慎,不能因小利而失大福。

二、紫藤纏棺的象徵
在風水裡,「紫藤纏棺」被視為吉兆。
- 紫色象徵貴氣,「藤如龍蛇」盤繞,象徵地脈仍有活氣。
- 木屬生發,金主收斂,藤根纏而不破,正好是「金木交並」的和諧象。
吉兇分別:
- 吉兆:藤根沿棺外壁生長,棺木完整乾燥,沒有白蟻與水滲。
- 兇兆:若藤根鑽入棺中,破壞遺骸,便成為「金木相剋」,大兇之象,應及時改葬。
三、歷史案例
案例一:護棺得福(明代《地理驪珠》)
浙江王氏祖墳掘出「藤如金絲纏棺」。有人建議改葬,但地師堅決阻止。後來王家科舉連捷,接連出三名進士。
原因:藤根將棺木包裹成(厭氧環境),反而保護棺槨不腐。
※但是因台灣政策...等等因素,法規限制(時間到即撿金遷葬)反安葬時促其腐化。???
案例二:破棺招災(清代《堪輿異聞錄》)
廣東一富戶見紫藤纏棺,誤信「藤鎖運」說法,便斬斷藤根。結果暴雨後棺木破裂,根系鑽入頭骨。三年內家族男丁連續溺亡。
原因:破壞自然保護層,導致墓穴滲水。
四、遷葬反致衰敗的實例
- 江西曾氏改墳
曾氏原有祖墳在山脈結穴之真位,後因聽信野師之言,謂「穴偏」而遷動。結果未幾田產敗落,科舉失利,家道日衰。 - 福建林家遷墳
林氏原祖墳有「龜蛇守護」之形,子孫世代富庶。後有人言「穴太低」而舉族遷葬高崗。結果不到二十年,族中連續出現訟獄與敗產。 - 廣東張家案例
張家祖墳原坐「丁山癸向」,世代平安。因聽信「換穴可旺貴」而改遷鄰山。未料改葬後,接連三代丁口稀少,最後僅存孤支。
●這些案例證明:若舊墳並無「五不祥」之應,只因人心貪求富貴而改葬,往往反而失去原有的福蔭。
五、結論
改葬不是完全禁止,但必須符合條件:
- 確有不祥之應,且影響子孫安危;
- 新穴勝於舊穴,且經明師再三驗證。
祖墳如同家族的根本,一旦動搖,可能斷絕香火或招致災禍。
古人云:「人丁蕃衍者不遷,家道平康者不遷。」正是提醒世人不可輕率改葬。
為何古籍把墓內【如乳水珠】、暖氣或【霧氣】視為吉端:
1. 傳統風水觀點
- 「乳珠」:穴中若有如乳般的白色水珠,象徵地氣溫潤滋養,好比母乳哺育,主後代子孫綿延。
- 「暖氣、霧氣」:穴內若出現溫潤的氣流或白霧,古人認為是「龍氣不絕、地脈有生」,表示此地仍在吐納天地之氣,主家運長久。
簡言之,這些現象都被視為「地脈有生氣」的象徵,是祖墳能長保子孫的吉兆。
2. 自然環境解釋
其實這些「異象」背後有自然原因:
- 乳珠:墓穴土壤中礦物或石灰質遇到滲水,凝結成白色珠狀水滴,質地細膩如乳。
- 這代表土壤透氣性佳,且保持恆溫濕潤,不利腐敗。
- 霧氣、暖氣:穴內常因地下水與地溫差,形成微小水汽凝結,如白霧氤氳。
- 這說明墓穴所在的地層 水文穩定、氣場平衡,屬於乾爽不腐的環境。
●其實就是「厭氧恆溫層」,對棺槨保存非常有利。古人見到這種自然現象,就解讀為「吉氣」的表現。
3. 實例佐證
- 湖南某族古墓(清代)
開棺時見穴中壁面結有乳白水珠,棺木仍乾爽如新。其後族中書香綿延,被地方志記載為「吉地顯應」。 - 山西張氏祖墳
啟攢時墓穴出現白霧氤氳,眾人驚異,地師斷為「龍氣未散」。此後張家連出舉人進士。 - 現代科學解釋
考古工作中,也常發現某些古墓「千年不腐」,多與墓室恆溫、低氧且濕潤有關。這與古人所謂「乳珠、霧氣」不謀而合。
總結:
- 乳珠 → 象徵土質滋養,如乳養人,主後代繁衍。
- 霧氣 → 象徵地脈吐納,龍氣生動,主家運長久。
- 本質 → 恆溫、乾爽、低氧、微濕的墓穴環境,確保棺木與遺骸保存,古人因而視為「吉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