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小論文分享】從儒家道統中淺談古聖人的生死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 前言

截至2023年,全球總人數突破80億人。在世上,每天均有人出生和逝去,對於百姓而言,「不談生死」已然形成一種民間默契。這種懼怕死亡的生死觀一直流傳至今,可是,凡是生物就必然會經歷死亡。基於「死亡」是無法改變的生物現象及無法逃避的命運,人們不禁開始思索生與死的界限和觀念,將生死這一自然規律化為一道哲學難題。


  • 研究背景

儒家思想的四大核心為「仁 義 禮 智」,主張人應遵守這四種德行,且形成互補作用。而《論語》作為中國歷史文化上首本語錄,記述了孔丘(後世人稱孔子)與其弟子的言行,從中亦能體現出孔子那濃厚的儒家思想。而在細味咀嚼後,更能尋覓到儒家對生死觀的看法。因此,本文將會透過諸子百家中流傳最為廣泛的儒家思想來研究及分析古聖人對生死觀的不同看法與感悟,望能從中領悟到生與死的價值及意義,啟發人生。



一、儒家不談鬼神及隔絕生死的理念


儒家思想主張不談鬼神,其對生死觀的看法貌似傾向於「活在當下」。在論語中亦有記載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曰:『敢問死。』 曰:『未知生,焉知死?』」1


歡迎報讀姜元學院!
本篇內容共 2432 字、2 則留言,僅發佈於姜元學院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姜元物語
106會員
47內容數
希望屏幕前的你能在這裡找到共鳴,一同探索生活的挑戰與美好。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與他人不同,並與佛法相似的探討世俗的取捨,以及追隨大道長遠的重要性。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與他人不同,並與佛法相似的探討世俗的取捨,以及追隨大道長遠的重要性。
Thumbnail
傅佩榮:「人生只有一件事情是我要就可以做到的——『我欲仁,斯仁至矣』,真誠地由內而發去行善。」
Thumbnail
傅佩榮:「人生只有一件事情是我要就可以做到的——『我欲仁,斯仁至矣』,真誠地由內而發去行善。」
Thumbnail
傅佩榮:「當社會規範漸漸瓦解,儒家告訴世人不用怕,價值判斷不在外面,而在內心的真誠和良知而來,由內而發產生力量。」
Thumbnail
傅佩榮:「當社會規範漸漸瓦解,儒家告訴世人不用怕,價值判斷不在外面,而在內心的真誠和良知而來,由內而發產生力量。」
Thumbnail
本文將透過《論語》和《孟子告子上》等文獻,探討儒家思想對生死觀的影響,提出孔子對生死觀的沉思。儒家思想主張「不談鬼神」和「生與死的隔絕」,並強調「殺身成仁」以及「捨生取義」的觀點,對古代中國百姓產生重大影響。現代人的生死觀仍受儒家思想影響,值得大家深入研究。
Thumbnail
本文將透過《論語》和《孟子告子上》等文獻,探討儒家思想對生死觀的影響,提出孔子對生死觀的沉思。儒家思想主張「不談鬼神」和「生與死的隔絕」,並強調「殺身成仁」以及「捨生取義」的觀點,對古代中國百姓產生重大影響。現代人的生死觀仍受儒家思想影響,值得大家深入研究。
Thumbnail
何為「君子」?以下將討論儒家特有的,人的言說方式對其德性發展可能有的形塑作用。
Thumbnail
何為「君子」?以下將討論儒家特有的,人的言說方式對其德性發展可能有的形塑作用。
Thumbnail
死亡是一件自然的事情,就如同生命的形成,是「從無到有」,在自然的變化中形成了形體;那麼死亡不就是形體的消逝,「從有到無」,恢復原本的樣子而已嗎?
Thumbnail
死亡是一件自然的事情,就如同生命的形成,是「從無到有」,在自然的變化中形成了形體;那麼死亡不就是形體的消逝,「從有到無」,恢復原本的樣子而已嗎?
Thumbnail
莊子在妻子死後鼓盆而歌,即使在今日也是相當挑戰傳統禮俗,但這並不代表莊子不愛其妻,是個無血無淚的人。莊子尊崇自然之道,因此認為生死不過是天地規律的一環,如春夏秋冬一樣巡迴。陰雲聚集多了便會下雨,雨下完天空當然乾淨,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莊子把死亡這件事超脫世俗的窠臼,重新導回世界運行的自然法則中。
Thumbnail
莊子在妻子死後鼓盆而歌,即使在今日也是相當挑戰傳統禮俗,但這並不代表莊子不愛其妻,是個無血無淚的人。莊子尊崇自然之道,因此認為生死不過是天地規律的一環,如春夏秋冬一樣巡迴。陰雲聚集多了便會下雨,雨下完天空當然乾淨,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莊子把死亡這件事超脫世俗的窠臼,重新導回世界運行的自然法則中。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