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小論文分享】從儒家道統中淺談古聖人的生死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 前言

截至2023年,全球總人數突破80億人。在世上,每天均有人出生和逝去,對於百姓而言,「不談生死」已然形成一種民間默契。這種懼怕死亡的生死觀一直流傳至今,可是,凡是生物就必然會經歷死亡。基於「死亡」是無法改變的生物現象及無法逃避的命運,人們不禁開始思索生與死的界限和觀念,將生死這一自然規律化為一道哲學難題。


  • 研究背景

儒家思想的四大核心為「仁 義 禮 智」,主張人應遵守這四種德行,且形成互補作用。而《論語》作為中國歷史文化上首本語錄,記述了孔丘(後世人稱孔子)與其弟子的言行,從中亦能體現出孔子那濃厚的儒家思想。而在細味咀嚼後,更能尋覓到儒家對生死觀的看法。因此,本文將會透過諸子百家中流傳最為廣泛的儒家思想來研究及分析古聖人對生死觀的不同看法與感悟,望能從中領悟到生與死的價值及意義,啟發人生。



一、儒家不談鬼神及隔絕生死的理念


儒家思想主張不談鬼神,其對生死觀的看法貌似傾向於「活在當下」。在論語中亦有記載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曰:『敢問死。』 曰:『未知生,焉知死?』」1


歡迎報讀姜元學院!
本篇內容共 2432 字、2 則留言,僅發佈於姜元學院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職場法蘭克-avatar-img
2024/05/13
我還以為只有宗教在處理生死問題,沒想到儒家也談過這麼多。不過據我所知,春秋時代百家爭鳴儒道墨並存。關於生死,不知道有沒有互相影響?
姜元-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5/14
職場法蘭克 謝謝您的留言!❤關於您提到的儒道墨並存,首先我認為儒家相對注重人際關係、社會倫理和道德規範。他們強調個人的修養和行為對社會的影響。對於生死問題,儒家關注的焦點通常是如何在生活中實踐道德、履行社會責任以及維護社會秩序,強調通過道德修養和正確的行為來延續個人精神的價值,並通過影響後代來實現對生命的延續。而道家,則強調追求道的本源和自然之道。他們認為生死只是自然界變化的一部分,是無法避免的。道家主張順應自然,超越生死的界限,尋求超越個體存在的境界。他們認為個體生命的消亡並不是真正的死亡,而是回歸大道的一種轉化。至於墨家,則關注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和利他主義。他們認為生死是個體存在的重要問題,但他們主張通過道德行為和實踐來追求長生不死。墨家強調通過仁愛和公平來延續個體的存在,他們認為只有在實行仁愛和公平的社會中,個體才能獲得真正的安寧和長生。據我的淺見,儒道墨作為百家爭鳴中的三大學派,他們之間的關係是複雜而多面的。在某些方面確實存在著互相影響和借鑒的痕跡,不過他們終歸是面向不同的事物。這就好比現代人用數理的邏輯來做文學的題目,必然會存在著大量爭議。而由於時代的變化,儒道墨的思想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套用到現代科技社會中的話則顯得有些格格不入。所以,時代變遷所引起的思想變化也是一門需要好好探討的學問。希望能解答您的疑問❤
avatar-img
姜元物語
105會員
49內容數
很高興有這麼一個平台可以讓我直抒己見。小生自《夏天、煙火和我的屍體》開始入坑,至今已過數載。閱讀可以是獨自的事,同時也可以是一群人的事。透過相互交流,裨補闕漏,不正是群居動物的特質嗎?此外,小生也會偶爾創作一些短篇故事,又或是分享生活遭遇與心得。屏幕前的您,不妨用喝杯茶的時間,與我一同在閱讀和寫作的世界遨遊。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與他人不同,並與佛法相似的探討世俗的取捨,以及追隨大道長遠的重要性。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與他人不同,並與佛法相似的探討世俗的取捨,以及追隨大道長遠的重要性。
Thumbnail
傅佩榮:「人生只有一件事情是我要就可以做到的——『我欲仁,斯仁至矣』,真誠地由內而發去行善。」
Thumbnail
傅佩榮:「人生只有一件事情是我要就可以做到的——『我欲仁,斯仁至矣』,真誠地由內而發去行善。」
Thumbnail
傅佩榮:「當社會規範漸漸瓦解,儒家告訴世人不用怕,價值判斷不在外面,而在內心的真誠和良知而來,由內而發產生力量。」
Thumbnail
傅佩榮:「當社會規範漸漸瓦解,儒家告訴世人不用怕,價值判斷不在外面,而在內心的真誠和良知而來,由內而發產生力量。」
Thumbnail
本文將透過《論語》和《孟子告子上》等文獻,探討儒家思想對生死觀的影響,提出孔子對生死觀的沉思。儒家思想主張「不談鬼神」和「生與死的隔絕」,並強調「殺身成仁」以及「捨生取義」的觀點,對古代中國百姓產生重大影響。現代人的生死觀仍受儒家思想影響,值得大家深入研究。
Thumbnail
本文將透過《論語》和《孟子告子上》等文獻,探討儒家思想對生死觀的影響,提出孔子對生死觀的沉思。儒家思想主張「不談鬼神」和「生與死的隔絕」,並強調「殺身成仁」以及「捨生取義」的觀點,對古代中國百姓產生重大影響。現代人的生死觀仍受儒家思想影響,值得大家深入研究。
Thumbnail
何為「君子」?以下將討論儒家特有的,人的言說方式對其德性發展可能有的形塑作用。
Thumbnail
何為「君子」?以下將討論儒家特有的,人的言說方式對其德性發展可能有的形塑作用。
Thumbnail
死亡是一件自然的事情,就如同生命的形成,是「從無到有」,在自然的變化中形成了形體;那麼死亡不就是形體的消逝,「從有到無」,恢復原本的樣子而已嗎?
Thumbnail
死亡是一件自然的事情,就如同生命的形成,是「從無到有」,在自然的變化中形成了形體;那麼死亡不就是形體的消逝,「從有到無」,恢復原本的樣子而已嗎?
Thumbnail
莊子在妻子死後鼓盆而歌,即使在今日也是相當挑戰傳統禮俗,但這並不代表莊子不愛其妻,是個無血無淚的人。莊子尊崇自然之道,因此認為生死不過是天地規律的一環,如春夏秋冬一樣巡迴。陰雲聚集多了便會下雨,雨下完天空當然乾淨,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莊子把死亡這件事超脫世俗的窠臼,重新導回世界運行的自然法則中。
Thumbnail
莊子在妻子死後鼓盆而歌,即使在今日也是相當挑戰傳統禮俗,但這並不代表莊子不愛其妻,是個無血無淚的人。莊子尊崇自然之道,因此認為生死不過是天地規律的一環,如春夏秋冬一樣巡迴。陰雲聚集多了便會下雨,雨下完天空當然乾淨,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莊子把死亡這件事超脫世俗的窠臼,重新導回世界運行的自然法則中。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古羅馬時代的拉丁文名言「勿忘你終有一死」的意義,作者引用了古今中外哲學家對於死亡的看法,提醒讀者不要在生活中糾結於無關緊要的瑣事,而是要珍惜生命中值得守護的時光。這篇文章通過引用名言和哲學家的見解,提醒讀者要懂得放下世俗的慾望,以更平和的心態面對生活。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古羅馬時代的拉丁文名言「勿忘你終有一死」的意義,作者引用了古今中外哲學家對於死亡的看法,提醒讀者不要在生活中糾結於無關緊要的瑣事,而是要珍惜生命中值得守護的時光。這篇文章通過引用名言和哲學家的見解,提醒讀者要懂得放下世俗的慾望,以更平和的心態面對生活。
Thumbnail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裡仁第四)。 這句話很有名。感情強烈,又很簡潔。令人印象深刻,過目難忘,容易記住。  孔子說,『我要是早上理解了大道,即使當天晚上就死了也心甘情願,沒有遺憾』。聞,不僅僅是聽說和知道,還進一層,是領會和理解,弄明白了。道,也不是
Thumbnail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裡仁第四)。 這句話很有名。感情強烈,又很簡潔。令人印象深刻,過目難忘,容易記住。  孔子說,『我要是早上理解了大道,即使當天晚上就死了也心甘情願,沒有遺憾』。聞,不僅僅是聽說和知道,還進一層,是領會和理解,弄明白了。道,也不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