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休這件事,很多人以為就是存到一大筆錢,然後等著花,但現實卻不那麼簡單。錢能不能跟著我們走到最後,比我們想像的更關鍵。人活得愈久,錢就愈容易提前退場,這才是真正的危機。尤其在退休後,收入來源縮小,花費卻不減,資產規劃如果沒安排好,可能不到十年就開始焦慮。
這本書是由天下文化出版,作者嫺人以前是金融業高階主管,在49歲那年意外提前離開職場。剛開始,她對財務安全充滿焦慮,後來一步步透過調整,才找到穩定現金流的方式。嫺人的個人退休財務規劃歷程與個人寫作風格,總是能讓人仔細地閱讀下去,內容貼近大部分人的情況,是一本很值得深入了解的書。
他的經歷讓她體會到,退休不是句點,而是一段全新的長途航行。就像從港口啟程到夏威夷,途中風浪、颱風、暗流都得面對,沒有規劃的船隻,根本無法抵達理想的彼岸。他認為在退休後的這場航行裡,最核心的概念是「三桶金」。簡單來說,就是把資金分成短期、中期、長期三大類。
第一桶金要能應付生活必需的支出與緊急預備金,讓人不必為每天的花費焦頭爛額。第二桶金則是中期資金,通常放在相對穩定、收益不錯的標的,用來支撐未來十年左右的開銷。第三桶金才是長期資金,承擔較高風險,卻也能帶來成長,避免錢因為通膨而逐漸貶值。
很多人退休後最大的困擾不是「不夠花」,而是「不敢花」。擔心錢會先走,於是存下來卻不敢動用。4%提領法則,就是在這裡提供一個基準。假設資產配置得宜,每年只提領總資產的4%,理論上可以維持數十年不會破產。雖然現實會遇到波動,但有這個數字做參考,就能讓人安心,不至於完全陷入焦慮。
但4%法則並不是鐵律。有時候市場表現不佳,或者遇到突發醫療支出,這個比例就需要調整。像她在退休後八年間,遇過四次市場大跌,每次心裡都掀起波瀾。
一次在川普重啟關稅戰導致的股災中,她正好在匯率高點做了資產調整,短期看起來像是「買貴了」,心裡難免懊惱。這樣的心態波動,正好反映出人類對損失的敏感,我們總是比起獲利,更害怕虧損。
心理層面的影響在退休理財裡特別明顯。除了損失趨避,還有「未來折扣」這種心態:現在先把錢花了,反正以後的事以後再說。但當旅程還有三十年的時間,過度消耗反而讓生活陷入困境。另一種常見的狀況是「認知失調」,明知道該整理保單、房產或遺囑,但總覺得可以再等等,結果一拖再拖,等到真的需要時,反而造成更多混亂。
實際案例不勝枚舉。好萊塢明星金·凱瑞曾宣布退休,但後來又復出,理由之一竟是「需要錢」。而尼可拉斯·凱吉在買海島、豪宅後因稅務與揮霍陷入財務困境,被迫拼命接戲還債。這些故事說明,不論收入多高,如果沒有規劃,退休生活仍可能陷入不安。相對地,即使資源有限,只要能掌握資金的節奏,生活也能走得更穩。
退休生活不是只有「存」的問題,還有「花」的難題。有人不敢花,過得小心翼翼,有人花得太快,十年內就見底。
書裡整理了幾個常見陷阱,例如忽略醫療支出、低估長照成本、或是一味滿足短期享樂。這些都會加快資金消耗。要避免這些錯誤,需要技巧,例如設計預算分配、規劃年度檢視機制,或是透過副業維持小規模收入,讓生活更有彈性。
而在家庭面向,退休後的資產如何安排,也充滿挑戰。有人擔心孩子不懂理財,結果留了一大筆錢卻換來爭執,有人選擇提前給孩子,卻沒想到這會影響自己的安全感。尤其多子女家庭,公平問題更敏感,獨生子女則承擔風險過於集中。這些都是傳承需要提早設計的地方,不是單純寫一份遺囑就能解決。
除了資產配置,還有一個隱藏的大魔王,就是長照。平均壽命延長,失能時間也可能拉長,這不只是醫療費,更是生活型態的全面衝擊。有人開始思考是不是需要「第四桶金」專門應對長照支出。這筆資金未必一定用得上,但準備好至少能降低未知的焦慮。
她在整合八年的退休體驗後,逐漸形成一套心法:資金要能分散,心態要能調整,傳承要能提早規劃。這不只是一份財務手冊,更像是人生的備航指南。就像出海的船隻,除了燃料和糧草,還需要地圖與備援方案,才能安心迎接海上的未知。
有趣的是,她還提醒讀者,要警惕那些在港口揮舞旗幟的「推銷員」和偽裝的「浮標」。這些就像市面上誇大的理財口號或詐騙廣告,動輒保證高報酬、低風險。真實情況往往隱藏風險,當發現時已經太遲。退休金的安全,不只是自己規劃,也需要有足夠的警覺心,才能避開陷阱。
到最後,人生要不要計畫,答案或許沒有一定。但有計畫,至少能讓人更從容,不會因為一點風浪就手忙腳亂。正如她把這本書獻給一位已離世的編輯朋友,提醒我們:明天那麼近,卻也可能永遠到不了。珍惜當下,讓錢活得比自己久,才是真正的財務智慧。
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10327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