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三寶」的深奧哲學:佛、法、僧的真實意義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探索三寶背後的智慧與法則,重新理解佛教教義的核心價值

raw-image

三寶 是眾所周知的「佛、法、僧」的術語,後兩者在現代解釋中分別代表「宗教律法」和「僧伽」。

然而,神秘哲學對此有著更為深奧的見解。

「佛、法、僧」這三詞應當按照佛祖釋迦牟尼時代的理解來解釋,即「智慧、其法則和祭司」,其中「僧伽」指的是「靈性引導者」或是已開悟之人。

然而,佛陀被視為「智慧」在塵世上的具體化身,是本初佛的真正化身,而佛法是他獨特的教義,僧伽是其特殊的神職團體。

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和彌勒佛這三尊佛像中可見三寶的體現;阿彌陀佛代表著「無量光」或普遍智慧,這是一種非人格化的原則,是本初佛的真正含義;觀世音是菩薩的「最高主」;而彌勒佛象徵著塵世佛和人類佛 。

因此,儘管未啟蒙的人可能將這三尊佛稱為「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佛」,但每位真正信奉佛教哲學的追隨者都會正確地解釋三寶這個術語。

瑜伽行派的哲學家會說 : 『法則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無限制且非衍生出的實體,融合了普遍的精神和物質原則。法則散發出了佛 (智慧的「映像」) 作為創造性的能量,這與法則一同產生了三位一體的第三個元素,即僧伽,這是所有真實生命的完整總和。』

因此,僧伽並非現今所理解的「神職人員」;因為神職人員並非所有真實生命的總和,僅僅是宗教生活的總和。僧伽這個詞的真正原始意義只適用於阿羅漢或比丘,即「啟蒙者」;換言之,指的是法則的倡導者 (神聖的法則和智慧,作為遍一「無量光」的映射光來到他們面前 ) 這就是其哲學意義。

北傳和南傳兩派都接受三寶。在佛陀圓寂後,在結集中將此視為一種純粹的教條,按照現代的解釋,教導人們「皈依佛陀」、「皈依佛法」和「皈依僧伽」或其僧團;但「亞洲之光」所講授的內容並非如此。

關於三身的概念,香港的歐德理先生在《中國佛教手冊》中提到,這種『三分法是關於佛的性質的教導。智慧是佛的特質。』「本質智慧」作為法身的特性,即「本質身體」;「映像智慧」作為報身的特性;以及「實踐智慧」作為應身的特性。據說佛陀將這三種存在狀態融合於自己身上,同時存在於三個不同的層面。

這顯示了純粹的泛神論與哲學教義是如何被廣泛誤解的。

難道法身在涅槃中也會有任何「特性」 ? 在婆羅門教 (即印度教)和佛教的哲學中,涅槃沒有任何屬性,超出人類有限思想。但我們先不討論這點,而是指出以下幾點 :

(1) 「慈悲的佛」更偏好應身而非法身,因為擁有法身的存在無法與有限的人類進行任何交流或聯繫;

(2) 存在於「三個不同層面」上的不是佛陀,而是智慧 ,是神聖且普遍的抽象原則,由本初佛象徵。真正無所不在的是此普遍的本質或原則。

這代表著智慧,或佛的靈,已將自身分解回到了最初的同質本質,並與之合一,就像梵天(宇宙)融合於梵,即絶對性,這就是「本質智慧」的涵義。

「涅槃者」或「禪那佛」應被視為「本質智慧」本身,存在於無形體狀態和法身中。

禪那菩薩 (普遍智慧的原初射線) 居於客觀形體世界的「映像智慧」中 ; 當這些應身以佛(覺者)的形式結束了「實踐智慧」的生活後,自願留在欲界,或者具有塵世客觀形相,或在其層面(第二淨土) 的主體狀態。 他們這樣做是為了守望、保護和幫助人類。

因此,這不是指向任何單一佛,也不是指向集體禪那佛的特定化身,而是真正的本初佛,即最初邏各斯,其原初射線是大菩提,即普遍靈魂、阿賴耶 ,其火焰無處不在,影響著三種存在形式的不同層面。再次強調,它是「普遍存在」或絶對者的映像。

因此,有人說智慧是「禪那佛統治於精神領域」(第四淨土或佛的區域),而禪那菩薩統治於「在第三淨土」或理念領域;而人類佛作為應身統治於第二淨土。這種將 「三位一體的概念」應用於三個人格,是非常不哲學的。

— 布拉瓦茨基 《神秘學詞彙》 ( p.341–344)

想要深入了解這些主題,可參考布拉瓦茨基的《寂靜之聲》中更多資訊。對於渴望踏上菩薩道啟蒙之旅的人,這本書是本理想指南。

『若欲成佛,就必須超越感官和人格的束縛;須完全領悟真正本體,並學會不將其與其他本體分開。首先,透過經驗須明白所有可見宇宙現象皆非真實;徹底擺脫一切短暫有限之物,即便身處塵世,也能生活在不朽與永恆之中,達到最崇高的神聖狀態。』- 布拉瓦茨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神秘學講堂
180會員
246內容數
神秘學,千倍寬廣的眼界!每週三發佈文章,涵蓋神秘學、符號象徵、冥想、魔法、鍊金術、埃及、天堂、宗教、神 ... 追蹤別錯過!
神秘學講堂的其他內容
2025/09/17
基督並非一個實體或特定形式,而是代表一個超越個人的普遍精神原則。根據布拉瓦茨基的教導,這一原則存在於每個人的靈魂中,而非只屬於歷史人物耶穌。從希臘語「克里斯托斯」衍生,基督象徵的是宇宙中的神聖力量,與個人化的宗教形象無關。
Thumbnail
2025/09/17
基督並非一個實體或特定形式,而是代表一個超越個人的普遍精神原則。根據布拉瓦茨基的教導,這一原則存在於每個人的靈魂中,而非只屬於歷史人物耶穌。從希臘語「克里斯托斯」衍生,基督象徵的是宇宙中的神聖力量,與個人化的宗教形象無關。
Thumbnail
2025/08/27
在《博伽梵歌》第六章中,克里希納向阿朱納揭示了高等自我和低等自我的關係,強調通過提升自我來克服內心的幻覺與欲望。本文深入探討克里希納的教導,分析欲望的本質、感官的對立,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這些哲學,以達到精神的重生與真正的自我實現。
Thumbnail
2025/08/27
在《博伽梵歌》第六章中,克里希納向阿朱納揭示了高等自我和低等自我的關係,強調通過提升自我來克服內心的幻覺與欲望。本文深入探討克里希納的教導,分析欲望的本質、感官的對立,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這些哲學,以達到精神的重生與真正的自我實現。
Thumbnail
2025/08/20
本篇文章將深入探討《阿維斯陀》這部古老文獻的內容、編排及歷史背景。我們將比較《阿維斯陀》中出現的數字72與《舊約》中常見的數字70和7的神秘含義,並闡述書中主要術語的意義。透過對《亞斯納》、《維斯配雷德》和《雅什特》等部分的分析,讀者將能更好地理解這部經典文獻的神秘魅力及其文化意義。
Thumbnail
2025/08/20
本篇文章將深入探討《阿維斯陀》這部古老文獻的內容、編排及歷史背景。我們將比較《阿維斯陀》中出現的數字72與《舊約》中常見的數字70和7的神秘含義,並闡述書中主要術語的意義。透過對《亞斯納》、《維斯配雷德》和《雅什特》等部分的分析,讀者將能更好地理解這部經典文獻的神秘魅力及其文化意義。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本文講述了佛法中的四種關係:同義、相違、三句和四句。簡單來說,就是在辯論中,我們如何用這些關係來更清楚地理解概念。例如,三句和四句關係幫助我們看出兩個法相名詞的範圍重疊程度,同分和俱非則讓我們知道它們是否有共同點。總之,這些關係讓我們辯論時思路更清晰!
Thumbnail
本文講述了佛法中的四種關係:同義、相違、三句和四句。簡單來說,就是在辯論中,我們如何用這些關係來更清楚地理解概念。例如,三句和四句關係幫助我們看出兩個法相名詞的範圍重疊程度,同分和俱非則讓我們知道它們是否有共同點。總之,這些關係讓我們辯論時思路更清晰!
Thumbnail
佛三種說法,一、方便說,二、譬喻說,三、因緣說。唯以方便說,為對最上機。今淨土法門,為方便中之方便,故曰異方便。三根普被,九界同收,乃諸佛之最上大法,為正法輪。
Thumbnail
佛三種說法,一、方便說,二、譬喻說,三、因緣說。唯以方便說,為對最上機。今淨土法門,為方便中之方便,故曰異方便。三根普被,九界同收,乃諸佛之最上大法,為正法輪。
Thumbnail
《佛說千佛洪名寶懺》,過去一千佛、現在一千佛、未來一千佛,三千佛。簡介它的功德,就是「三千佛的聖號」,源自《三千佛名經》。此經主要分成四大部:一、《三劫三千佛緣起經》二、《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 三、《現在賢劫千佛名經》四、《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這本經書中云
Thumbnail
《佛說千佛洪名寶懺》,過去一千佛、現在一千佛、未來一千佛,三千佛。簡介它的功德,就是「三千佛的聖號」,源自《三千佛名經》。此經主要分成四大部:一、《三劫三千佛緣起經》二、《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 三、《現在賢劫千佛名經》四、《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這本經書中云
Thumbnail
「菩薩五相」第二個叫做「愛語相」,菩薩能於一切佛法巧妙宣說。一切的佛法或深或淺視各類眾生的需求,用善巧方便宣說佛法。 宣說佛法跟做學問不一樣,有的人說:「佛法要讀佛學院才能弘揚。」讀佛學院很重要,沒有讀佛學院的成就者(解脫成就的)也很多,佛學院成就倒是有限。 因為一直把佛法當做學問的人,容易起
Thumbnail
「菩薩五相」第二個叫做「愛語相」,菩薩能於一切佛法巧妙宣說。一切的佛法或深或淺視各類眾生的需求,用善巧方便宣說佛法。 宣說佛法跟做學問不一樣,有的人說:「佛法要讀佛學院才能弘揚。」讀佛學院很重要,沒有讀佛學院的成就者(解脫成就的)也很多,佛學院成就倒是有限。 因為一直把佛法當做學問的人,容易起
Thumbnail
三論宗,即龍樹宗、提婆宗,是中國大乘宗派之一。以般若空義為本宗思想根幹,所以又稱為中觀宗、空宗、無相宗、無相大乘宗、無得正觀宗。
Thumbnail
三論宗,即龍樹宗、提婆宗,是中國大乘宗派之一。以般若空義為本宗思想根幹,所以又稱為中觀宗、空宗、無相宗、無相大乘宗、無得正觀宗。
Thumbnail
以往在宗教信仰上並無很明確的界線,認為不管是哪一種宗教,都是教人為善,以人為本。深信「萬法唯心造」,如果能夠心存善念,任何宗教都是有它存在的意義。
Thumbnail
以往在宗教信仰上並無很明確的界線,認為不管是哪一種宗教,都是教人為善,以人為本。深信「萬法唯心造」,如果能夠心存善念,任何宗教都是有它存在的意義。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