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論 #04: 資訊與控制 - 從心跳到學箭的知行統一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我們常常以為,有些事情「天生無法控制」。例如:心跳、血壓、胃腸的蠕動。這些活動一般被歸為「不隨意運動」,與我們能自由支配的「隨意運動」(如抬手、走路、說話)不同。

但問題的核心真的在於「無法控制」嗎?控制論告訴我們:真正的原因是 缺乏足夠的信息

控制論與科學方法論

控制論與科學方法論


內臟活動與外部肌肉的差別

我們能隨時精準地控制手指與嘴唇,因為大腦皮質有大量神經專門接收這些部位的資訊(所謂「本體感覺」)。這些即時、清晰的資訊,讓我們能精細地完成寫字、彈琴、說話等動作。

相比之下,心跳與血壓的內臟感受器,大多只傳來模糊訊號(如飽感、尿意),而不是清晰的主觀感覺。沒有資訊,大腦自然無法主動控制。

這就揭示了一個重要的控制論原理:沒有足夠的資訊,就無法進行有效的控制。

生物反饋療法:讓「不可控」變得可控

近年來,醫學上發展出「生物反饋療法(Biofeedback)」。

原理很簡單:把血壓、心律、甚至痛覺這些內臟資訊,轉換為數字、燈光、聲音,再透過眼睛或耳朵傳回大腦。

當人能「看見」或「聽見」自己體內的狀態後,經過訓練就能逐漸調節它。例如:

  • 降低血壓
  • 控制心跳節律
  • 減輕偏頭痛或慢性疼痛

甚至連猴子、狗、牛這樣的動物,經過儀器訓練後,也能學會調控關節痛或胃潰瘍。

換句話說,當資訊管道被打開,「不可控」就能轉化為「可控」

聾啞與語言:缺乏資訊就失去控制

另一個經典案例是語言學習。並不是所有的啞巴都是因為發音器官受損,更多情況是幼年失去聽覺,導致無法獲得語言的聲音資訊。因為聽不見,他們無法即時修正自己的發音,自然也就學不會說話。

在十九世紀的歐洲,有一位叫做 海倫·凱勒(Helen Keller) 的女孩。她在一歲半時因為疾病,失去了視力與聽力,也就是說,她的兩個最主要的資訊通道——眼睛與耳朵——幾乎完全封閉。她無法聽見,也無法模仿別人的語音,自然也無法學會說話。

在六歲之前,她的世界幾乎是一片混亂。她能感覺到事物的存在,但無法理解這些東西背後有什麼意義。她常常因為無法表達而發脾氣,甚至陷入自暴自棄的狀態。


直到有一天,老師 安妮·蘇利文(Anne Sullivan) 來到她的生命裡。蘇利文老師發明了一種「觸覺字母法」,在海倫的手掌上拼寫單詞。她先讓海倫觸摸水流,然後在她手上拼寫「W-A-T-E-R」。一次、兩次、無數次,直到有一瞬間,海倫突然意識到:

「這些手掌上的符號,代表著外界的事物!」

這一刻,就像是打通了她與世界之間的資訊通道。從那天開始,海倫瘋狂地學習,每樣東西都要老師拼給她,她要知道它的名字。很快,她學會了語言,雖然是透過手語和盲文,但她真正掌握了「符號系統」,也就有了思考、表達與理解世界的能力。

從故事看控制論與資訊觀點

資訊通道是語言的基礎

  • 一個孩子如果完全沒有聽覺輸入,那麼「口語語言」的學習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模仿聲音需要資訊流入。
  • 如果改用視覺或觸覺通道(如手語、點字),那麼語言依然可以建立。

語言是「控制世界」的工具

  • 沒有語言時,海倫的行為是混亂的、被動的。
  • 獲得語言後,她能組織思維、表達需求、影響他人,等於她的「控制能力」被大幅提升。

訊通道決定可能性空間

  • 在失去聽覺與視覺時,海倫的「可能性空間」極度收縮。
  • 一旦手語這條資訊通道打開,她的可能性空間急速擴張:學習、思考、甚至後來成為作家與演講家。

紀昌學箭:從「看見」到「命中」的練習

很久以前,有個年輕人叫紀昌,想跟名師飛衛學射箭。紀昌天資不差,力氣也夠,可是飛衛並沒有馬上教他拿弓拉弦。飛衛先問他:「你想學箭法,先要把什麼練好?」紀昌答不出來。飛衛說:「先練你的眼力。學箭不是先學拉弓,而是先學會看清目標。」

於是飛衛給了紀昌一個看似奇怪的任務:白天,當師傅的妻子在織布時,紀昌就躺在織機下面,盯著來回穿梭的梭子看。飛衛要求他長時間持續注視,不能亂移視線。紀昌照做了。日子一天天過去,他的眼睛開始能在微小的來回動作中分辨出細微的變化。

但飛衛還不滿意。他進一步加重難度:用一根頭髮綁一隻微小的虱子,掛在窗邊。每天站在遠處,目不轉睛地盯著那隻小東西。剛開始,虱子只是小小一點,幾乎看不見;紀昌日復一日地練習,漸漸地,他能把那微小的目標在視覺中放大到能細看毛節與輪廓的程度──在他的眼裡,那隻虱子像車輪那麼大。

當飛衛看到紀昌的眼力真正達到能把微小目標放大的境界,便開始教他拉弓、站姿、放箭的技巧。很快,紀昌成為百發百中的神射手。

列子 - 紀昌學箭

列子 - 紀昌學箭

飛衛強調「先練眼力」並不是迷信或奇技,而是深刻的教學策略。

  • 控制需要資訊:要把箭精準射中目標,身體必須知道目標的精確位置、距離、角度與風向──也就是要有高品質、低不確定性的資訊。
  • 感知決定控制的可能性空間:紀昌原先能做的動作很多,但在沒有精細視覺資訊前,他的可能性空間很廣、也很不確定。透過盯梭子、盯虱子的練習,他把關於「目標的可能性」縮小到非常精準的狀態,這樣身體的每一次出手(控制)才有機會是準確的。
  • 練習是放大資訊通道的過程:眼力訓練其實是訓練注意、提升感覺解析力與感知穩定性;等到感知夠清楚,手部的運動控制就能被更精確地調整。

飛衛的教法,從古至今仍在各種高精度技能訓練中被複製:射箭、射擊、醫師的顯微手術、音樂家的視譜與指法、運動員的注視訓練,甚至駕駛員的掃視習慣,都是在先遠端放大或穩定感知,然後再練習動作。

這個故事的核心,其實不是「勤學苦練」四個字,而是 要獲得足夠清晰的目標資訊,才能做到精準控制

很多「天生不能做」或「學不好」的事,往往是因為信息通道還沒打開、還沒被放大、還沒被訓練。

知與行的統一

從控制論的角度來看,知 = 資訊的獲取,行 = 控制的實踐

  • 沒有知,就無法行:缺乏資訊,控制失效。
  • 沒有行,就無法知:不參與控制,資訊也無法深化。

這正是「知行合一」的現代科學詮釋。資訊與控制之間存在質與量的制約關係,兩者共同推動人類認識與改造世界的能力。

結語

當我們重新審視「不可控」這個概念時,就會發現,它往往只是「缺乏資訊」的另一種表達。

  • 打開資訊通道 → 擴大了控制能力
  • 提升控制能力 → 反過來又獲得更多資訊

這是一個動態循環,也是控制論的核心精神。從心跳調控、生物反饋,到語言學習,再到古代的射箭故事,背後揭示的都是同一條原理:

要想控制,就必須先獲取足夠的資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Will 進步本
9會員
283內容數
歡迎來到「Will 進步本」!我們將探索計算機科學、商用英文和生成式AI。從基礎到前沿,共同學習和交流,拓展知識視野,啟發創新思維
Will 進步本的其他內容
2025/10/04
在前一篇文章中,我們討論了「什麼叫知道」,理解了「知道」其實是一個 可能性空間縮小的過程:當我們獲得資訊時,對某個事件的可能性認知從不確定逐漸變得明確。今天,我們要延伸這個觀點,深入探討 資訊是如何在系統中傳遞的。
Thumbnail
2025/10/04
在前一篇文章中,我們討論了「什麼叫知道」,理解了「知道」其實是一個 可能性空間縮小的過程:當我們獲得資訊時,對某個事件的可能性認知從不確定逐漸變得明確。今天,我們要延伸這個觀點,深入探討 資訊是如何在系統中傳遞的。
Thumbnail
2025/10/03
很多人一聽到「長期投資」就以為,買好標的、定期定額,然後什麼都不用管,只要等個十年二十年,自然就會有收穫。這句話沒錯,但卻容易被誤解。因為十年真的很長,如果在這段時間裡完全什麼都不做,焦慮會累積,耐心會磨損,到最後往往等不到收成。
Thumbnail
2025/10/03
很多人一聽到「長期投資」就以為,買好標的、定期定額,然後什麼都不用管,只要等個十年二十年,自然就會有收穫。這句話沒錯,但卻容易被誤解。因為十年真的很長,如果在這段時間裡完全什麼都不做,焦慮會累積,耐心會磨損,到最後往往等不到收成。
Thumbnail
2025/10/03
我們每天都在用「知道」這個詞。 我們說「我知道明天天氣會下雨」,說「我知道那是一隻鳥」,也會說「我不知道這題數學怎麼解」。但如果你仔細想一想,「知道」到底是什麼意思?它只是一種心理狀態,還是一種可以驗證的條件?
Thumbnail
2025/10/03
我們每天都在用「知道」這個詞。 我們說「我知道明天天氣會下雨」,說「我知道那是一隻鳥」,也會說「我不知道這題數學怎麼解」。但如果你仔細想一想,「知道」到底是什麼意思?它只是一種心理狀態,還是一種可以驗證的條件?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每個人身上都會有獨一無二的振動頻率,而我們的振動頻率快慢,大多是取決於我們日常生活中所接收到那些來自外在的資訊刺激,然後經由我們每個人的信念系統濾鏡下產生的情緒振動,或者我們吃進去的東西、使用在自己身上的東西也都會影響我們自身頻率振動快慢。
Thumbnail
每個人身上都會有獨一無二的振動頻率,而我們的振動頻率快慢,大多是取決於我們日常生活中所接收到那些來自外在的資訊刺激,然後經由我們每個人的信念系統濾鏡下產生的情緒振動,或者我們吃進去的東西、使用在自己身上的東西也都會影響我們自身頻率振動快慢。
Thumbnail
人生沒有選擇權,你的世界根本沒有那麼大, 真的太多人沒有選擇權,你只能順應這個世界, 但是因為我們想要操控我們的世界, 所以我們必須先學會潛行,你要潛行、要儲備能量、要提升自己, 你才會起來操控你自己的世界, 你自己沒辦法操控你的世界,你的世界根本沒有那麼大,你就只能在別人的世界裡面;
Thumbnail
人生沒有選擇權,你的世界根本沒有那麼大, 真的太多人沒有選擇權,你只能順應這個世界, 但是因為我們想要操控我們的世界, 所以我們必須先學會潛行,你要潛行、要儲備能量、要提升自己, 你才會起來操控你自己的世界, 你自己沒辦法操控你的世界,你的世界根本沒有那麼大,你就只能在別人的世界裡面;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誰也不會一帆風順,而我們面臨的困難主要是源於混亂的觀念以及並不知道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而要改變這種境況,就是要發現在這些雜亂無章中找到內在的規律,以便我們調整自身去適應自然規律。因此,清晰的思路和敏銳的洞察力就顯得難能可貴。 這種能力並非憑空而來,而是建立在平日的點滴努力的基礎之上的。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誰也不會一帆風順,而我們面臨的困難主要是源於混亂的觀念以及並不知道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而要改變這種境況,就是要發現在這些雜亂無章中找到內在的規律,以便我們調整自身去適應自然規律。因此,清晰的思路和敏銳的洞察力就顯得難能可貴。 這種能力並非憑空而來,而是建立在平日的點滴努力的基礎之上的。
Thumbnail
本篇你將學到:自主神經的傳遞路徑(Autonomic Pathway)、交感神經系統(Sympathetic Pathway)、副交感神經系統(Parasympathetic Pathway)、淚腺的自主神經支配…等。
Thumbnail
本篇你將學到:自主神經的傳遞路徑(Autonomic Pathway)、交感神經系統(Sympathetic Pathway)、副交感神經系統(Parasympathetic Pathway)、淚腺的自主神經支配…等。
Thumbnail
昨天寫完<要一直動,才會有安定、安穩的生活>時,想到所謂的「動」、「靜」其實和表面上看到的不一樣,所以又來說一說。   「動」和「改變」可能是同一個意思,人們在動的時候是一直地在變換位置、動作或是方向的啊!   動就是改變,不能以看到的現狀來評斷它現在是在動,還是靜。   從靜止的狀態開
Thumbnail
昨天寫完<要一直動,才會有安定、安穩的生活>時,想到所謂的「動」、「靜」其實和表面上看到的不一樣,所以又來說一說。   「動」和「改變」可能是同一個意思,人們在動的時候是一直地在變換位置、動作或是方向的啊!   動就是改變,不能以看到的現狀來評斷它現在是在動,還是靜。   從靜止的狀態開
Thumbnail
在還未意識到自由意志之前,就我們的直覺而言,我們相信人有選擇的自由,相信人們應該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但是當科學不斷發現人類在行動之前、在意識之前,似乎早已決定了意識的走向,我們如何再相信我們的直覺呢?這是否表示人們並沒有選擇的自由呢?(包括我打的這篇文章都是決定好的?)本書試圖搶救與科學衝
Thumbnail
在還未意識到自由意志之前,就我們的直覺而言,我們相信人有選擇的自由,相信人們應該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但是當科學不斷發現人類在行動之前、在意識之前,似乎早已決定了意識的走向,我們如何再相信我們的直覺呢?這是否表示人們並沒有選擇的自由呢?(包括我打的這篇文章都是決定好的?)本書試圖搶救與科學衝
Thumbnail
無法控制一切 雖然無法控制一切,卻可以控制自己的反應。這句話彷彿是生活中的一盞明燈,為我們指引著一條充滿智慧的道路。生活總是充滿了各種變數和不確定性,我們很難預料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情,但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我們擁有掌握自己內在世界的權力,能夠選擇如何面對這個世界。 一場巨大的劇場 人生就像一場巨大
Thumbnail
無法控制一切 雖然無法控制一切,卻可以控制自己的反應。這句話彷彿是生活中的一盞明燈,為我們指引著一條充滿智慧的道路。生活總是充滿了各種變數和不確定性,我們很難預料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情,但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我們擁有掌握自己內在世界的權力,能夠選擇如何面對這個世界。 一場巨大的劇場 人生就像一場巨大
Thumbnail
想要改變現實,不用「想要」,而是要「能夠」改變你的「頻率」!
Thumbnail
想要改變現實,不用「想要」,而是要「能夠」改變你的「頻率」!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