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論 #02: 什麼叫「知道」?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我們每天都在用「知道」這個詞。

我們說「我知道明天天氣會下雨」,說「我知道那是一隻鳥」,也會說「我不知道這題數學怎麼解」。但如果你仔細想一想,「知道」到底是什麼意思?它只是一種心理狀態,還是一種可以驗證的條件?

這個問題看似哲學,其實正是科學方法與控制論的起點。因為在控制論的語言裡,「知道」並不只是「接收到訊息」,而是涉及訊號、回饋,以及驗證的一個過程。

從「接收訊息」到「真正知道」

我們先來看一個簡單的例子。

假設你在手機上看到一則新聞標題:「某地區即將出現大地震」。你看到這條訊息的瞬間,可以說你「接收」了它。但你真的「知道」這件事嗎?

多數情況下,新聞標題只是一個訊號,它可能正確,也可能是誤導。要把「我接收了訊息」轉變為「我知道這件事」,你需要檢驗

你可能會去查詢官方地震預測機構的資料,或者比對不同新聞來源。這時,你不是單向被動地接受訊息,而是啟動一個回饋機制:去驗證、去比較、去修正。

這就是控制論裡非常重要的概念——回饋 (feedback)

沒有回饋,就沒有真正的「知道」。

控制論的視角:知道就是能夠控制

控制論(cybernetics)的奠基者 Wiener 曾說,控制就是透過回饋維持系統的穩定。

在這個框架下,「知道」可以被重新定義:

  • 如果我「知道」某件事,我就能依據這個知道做出調整或行動。
  • 如果我只是「聽到訊息」卻無法用它來調整任何東西,那並不能算是真正的「知道」。

舉例來說:

  • 飛機的自動駕駛系統「知道」自己偏離了航線,因為它能即時偵測偏差,並立刻修正。
  • 一個人說「我知道明天會下雨」,但如果他依然沒有帶傘,甚至連行動上都沒有改變,這樣的「知道」是空洞的。

換句話說,知道是一種可行動的狀態,而不是被動記住的訊息

科學方法:知道的驗證標準

那麼,在科學方法裡,什麼算是「知道」呢?

哲學家 Karl Popper 提出「可證偽性」原則:如果一個主張能夠被測試、被證偽,那麼它才屬於科學。這給了「知道」一個清晰的標準:

  • 知道:能透過實驗或觀察來驗證,並在失敗時修正。
  • 不知道:無法驗證,也無法在出錯時調整。

控制論與科學方法在這裡交會。

在控制論裡,系統要能回饋,才能真正「知道」;在科學方法裡,理論要能被驗證,才能算作「知道」。

兩者都指出:「知道」不是靜態的,而是一個不斷測試與修正的過程

過渡:資訊不是知識

在這裡,我們要插入一個關鍵過渡:資訊不等於知識。

接收訊息只是資訊流進來,但「知道」需要驗證、需要回饋、需要能夠行動。如果把「資訊」比作原材料,那麼「知道」就是經過檢驗後能用來建構的產品。這也為我們下一篇文章鋪路:既然「知道」需要資訊作為材料,那麼,我們應該先理解「資訊的傳遞」是怎麼回事。

現代案例一:假新聞與事實查核

今天的資訊社會,就是最好的例子。社群平台充斥各種訊息,有些正確,有些誤導。如果我們只「看到」而不「檢驗」,那只是被動接受資訊,並不能算是「知道」。這就是為什麼「事實查核」成為一個關鍵的社會機制。它提供一種回饋,幫助我們從「接收」走到「知道」。

控制論的視角幫助我們理解:假新聞危害不是因為訊息數量太多,而是因為缺少有效的驗證回饋。

現代案例二:AI 的「知道」與「幻覺」

另一個更有趣的案例來自 AI。今天許多人在使用 ChatGPT 或其他生成式 AI 時,會問:「它真的知道嗎?」答案是:AI 並不像人類一樣「知道」。它的回覆來自統計模式,而不是驗證機制。當它生成一個錯誤的答案時,如果沒有外部回饋,它自己並不會意識到錯誤。這就是所謂的 AI 幻覺 (hallucination)

這也再次印證了控制論的觀點:

沒有回饋,就沒有真正的知道。

如果我們要讓 AI 更「知道」,就必須設計回饋機制,例如連接外部知識庫、建立驗證流程、讓模型能根據錯誤自我修正。

總結:知道是控制的能力

回顧整篇文章,我們可以看到:

  • 「知道」不只是被動接收,而是能經過驗證的狀態。
  • 在控制論裡,知道意味著能根據資訊進行回饋與調整。
  • 在科學方法裡,知道意味著能接受檢驗與可能的修正。
  • 現代案例(假新聞、AI 幻覺)說明了沒有回饋的「訊息」是多麼不可靠。

所以,我們應該把「知道」理解為一種行動與控制的能力,而不是一個靜態的記憶庫。

下一步:資訊作為材料

如果「知道」是一個過程,那麼它的材料就是「資訊」。

於是,下一個問題自然浮現:資訊是如何被傳遞的?它有什麼限制?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Will 進步本
9會員
283內容數
歡迎來到「Will 進步本」!我們將探索計算機科學、商用英文和生成式AI。從基礎到前沿,共同學習和交流,拓展知識視野,啟發創新思維
Will 進步本的其他內容
2025/09/29
我們常常以為,投資虧錢,是因為市場波動太大,或者自己沒能抓住某次上漲的機會。但如果冷靜下來仔細想一想,你會發現,真正決定輸贏的,並不是投資之後的操作,而是在投資之前就埋下了伏筆。幾乎所有最大的坑,都發生在投資之前。
Thumbnail
2025/09/29
我們常常以為,投資虧錢,是因為市場波動太大,或者自己沒能抓住某次上漲的機會。但如果冷靜下來仔細想一想,你會發現,真正決定輸贏的,並不是投資之後的操作,而是在投資之前就埋下了伏筆。幾乎所有最大的坑,都發生在投資之前。
Thumbnail
2025/09/27
查理·芒格說過,人類的決策會受到各種心理偏誤影響,這些偏誤在投資裡尤其致命。而「定期定額」的投資方法,本質上就是一種設計精巧的「反人性工具」。
Thumbnail
2025/09/27
查理·芒格說過,人類的決策會受到各種心理偏誤影響,這些偏誤在投資裡尤其致命。而「定期定額」的投資方法,本質上就是一種設計精巧的「反人性工具」。
Thumbnail
2025/09/24
很多人走進投資市場,第一個念頭不是「如何長期穩定地累積資產」,而是「怎麼快點翻身」。
Thumbnail
2025/09/24
很多人走進投資市場,第一個念頭不是「如何長期穩定地累積資產」,而是「怎麼快點翻身」。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自動化思考(Automatic Thinking)是心理學中的一個概念,它指的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進行的快速、無意識和自動的「思路-反應」捷徑。
Thumbnail
自動化思考(Automatic Thinking)是心理學中的一個概念,它指的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進行的快速、無意識和自動的「思路-反應」捷徑。
Thumbnail
解答來囉 (AI設計的縮圖代表算數學很耗能,沒錯!)
Thumbnail
解答來囉 (AI設計的縮圖代表算數學很耗能,沒錯!)
Thumbnail
理解“是”和“周遍是”的概念至關重要。掌握這些邏輯關係能幫助我們更清晰地思考和分析問題,避免混淆和誤解。這些概念能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研究佛法名相(名詞),改變內心認知,達到心靈的平靜和清晰。
Thumbnail
理解“是”和“周遍是”的概念至關重要。掌握這些邏輯關係能幫助我們更清晰地思考和分析問題,避免混淆和誤解。這些概念能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研究佛法名相(名詞),改變內心認知,達到心靈的平靜和清晰。
Thumbnail
2023.1.15 設x求一個未知,有兩個就加y。
Thumbnail
2023.1.15 設x求一個未知,有兩個就加y。
Thumbnail
個體人就會懂的「Knowing 知曉」--讓我們先來探索一下「Knowing」這個詞的意義吧!當它是形容詞時,表示某人對某事已有所明白,或是顯示某人的表情或行為中帶有理解。作為名詞,它能代表對某種智慧或知識的掌握。在小說或電影中的特定語境裡,它常用來暗示角色之間的默契與理解;在哲學或心理學中,則
Thumbnail
個體人就會懂的「Knowing 知曉」--讓我們先來探索一下「Knowing」這個詞的意義吧!當它是形容詞時,表示某人對某事已有所明白,或是顯示某人的表情或行為中帶有理解。作為名詞,它能代表對某種智慧或知識的掌握。在小說或電影中的特定語境裡,它常用來暗示角色之間的默契與理解;在哲學或心理學中,則
Thumbnail
★學習能力、策略與表徵 【知覺集中】(反義詞-去集中化) 思維方式尚未成熟,導致思維方式不合邏輯,只憑知覺所及,集中注意於事物的單一層面...
Thumbnail
★學習能力、策略與表徵 【知覺集中】(反義詞-去集中化) 思維方式尚未成熟,導致思維方式不合邏輯,只憑知覺所及,集中注意於事物的單一層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