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捐血車已經成了街頭常見的身影。
很多人走上車、伸出手臂、捐完血就拍拍屁股走人。 但其實,這個過程背後需要一整套醫療耗材與流程支持,才能確保血液安全,最後真正用在病人身上。
今天,就來聊聊 一袋血的旅程,也順便帶你看看背後有哪些必須的耗材。一、捐血車上的起點:血袋與針具
捐血的第一步,就是把血液收集到血袋裡。
- 血袋:醫療級 PVC 製成,內含 抗凝劑(CPDA-1 或 SAGM),避免血液在袋內凝固。
- 針具與管路:採用 一次性拋棄式 16G 靜脈針,連接管路上帶有夾具與採樣囊。
- 採樣袋:捐血時會先抽出一小袋血,專門用來做感染檢驗,避免直接檢驗主血袋。
這些耗材全部都是一次性、滅菌包裝,捐完血就會被銷毀,確保安全。
二、血液中心的檢驗:試劑與設備的舞台
血液送回血液中心後,第一步是 檢驗。
需要的耗材包括:
- 試管與標籤:分裝血液檢體,確保來源可追溯。
- 檢驗試劑盒:針對愛滋、B 型肝炎、C 型肝炎、梅毒等做檢測。
- 全自動檢驗機台:搭配耗材(試劑匣、校正液),保證檢驗精確。
每一袋血都要「過關」,不合格的血袋直接報廢。
三、血液分離:靠血袋系統完成
合格的血液接著會進到「分離階段」。
這裡會用到 多袋式血袋系統:
- 三袋式血袋:一袋全血 → 離心 → 分離出紅血球、血漿、血小板,分別流入不同袋子。
- 離心機專用耗材:固定血袋的轉盤與保護套,避免分層錯誤。
- 壓袋機:將血液不同層次壓出來,分到對應的小袋。
這些耗材讓「一袋血」可以變成三種不同用途的血液製劑。
四、保存與運輸:靠耗材維持生命力
血液不是裝袋就結束,還要保存與配送。
- 紅血球:放在冷藏血袋保存箱,需維持 2–6°C。
- 血漿:用冷凍袋保存,需放在 -30°C 冷凍庫,可存一年以上。
- 血小板:放在「搖擺保存箱」裡,持續輕微搖動,避免凝固,保存期只有 5 天。
- 運輸箱與冷媒:確保血液運送途中仍維持正確溫度。
在這些設備背後,耗材包括溫度紀錄貼紙、運輸專用冰袋、一次性外包裝袋等。
五、醫院血庫:最後的交叉檢驗
血液到醫院後,還要再經過一次 交叉試驗,確認病人的血型與血液相容。
這裡需要:
- 交叉配血試劑(抗血清)
- 玻片與微量試管
- 一次性移液管
確認無誤後,血液才會真正輸進病人身體裡。
結語:一袋血,不只是血袋
很多人以為捐血只需要「一袋塑膠袋」就解決,但其實背後牽動的是:
- 血袋系統
- 針具與採樣袋
- 檢驗試劑與設備
- 保存耗材與運輸用品
- 最後醫院血庫的交叉檢驗工具
這些醫療耗材,讓血液能從捐血者的手臂,安全抵達病人的靜脈。
下次再上捐血車,不妨想想:
這不只是一袋血,而是一整套耗材與專業合作,才讓「救命的過程」順利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