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清鴻(前衛出版社主編)

由蔡雙羽原作編劇、巫魚王繪製的布袋戲職人漫畫《偶魂》,講述主角阿壹師終其一生投入布袋戲技藝的生命軌跡,以及見證布袋戲從日本時代到現代,經歷時代起落的掙扎與執著。
翻開這本漫畫,我突然掉進小時候阿爸騎車載我出門的回憶,涼風夜裡,父子二人在路上被廟口野台布袋戲吸引,就這樣停在路邊欣賞起來。我記不得台上演哪齣,但電子音樂搭配煙霧火光的打鬥,鏗鏘激昂的台語旁白惹起觀眾鼓掌叫好,一切是那麼自然。
《偶魂》節奏明快,劇情精彩,最特別的是順著角色的視角,完整呈現故事時空和人物慣用的語言,因此全書有九成的內容都是以台語表現。以比例來說,《偶魂》幾乎可以說是一本「台語漫畫」了,然而,作品本身並不特別標榜這件事,那或許是因為──用台語演出一個布袋戲職人的故事,和布袋戲本身一樣,都是一個「再自然不過」的選擇。
故事講述生於日本時代,自幼失去雙親、被阿叔阿嬸送去布袋戲班學藝的少年阿壹,如何忍受被拋棄的孤獨、與師兄的衝突,只為了早日學成「出師」證明自己有用、不再受人欺負,「為著出師,咱會當啥物攏無愛」,正是阿壹的決斷。
曾經,台語是日日有用的,以台語演出布袋戲的一技之長,更是能讓人求得溫飽的事業,但在政治社會的變遷碾壓之下,這些「有用」的價值卻一一受到挑戰。編劇有心有情之處,便是將一部布袋戲興衰幻變的小史,與阿壹師榮耀跌宕的生命故事交織在一起,透過他出身低微、即使拚場拿下冠軍仍高攀不起意中人的失戀創傷,預示了阿壹師和布袋戲的價值宛如「予人擲掉的無路用的物件」的衰敗之局。
果不其然,從野台到戲院,從戲院到電視,傳統布袋戲的生存空間慢慢縮退,最後成為學術研究、文化保存、各式文化計畫所欲挽救的對象。阿壹師認清一切,放下身段,只要還有觀眾,只要可以傳承,他都願意貢獻晚年的精氣神。但壓垮阿壹師的最後一根稻草,是小女孩小金一句無比真誠但又無比尖銳的回應:
「但我台語很爛,只聽懂一小段……」
「伊敢聽無?」一句無語問天,是阿壹師最後的喟嘆,當布袋戲失卻了承載內容的語言,世間再也無人能懂台詞氣韻之時,阿壹師也只能「認矣」。
但故事前後扣連,編劇以支線的神來之筆巧妙收束的結局,為這位失語的職人以及每一個心懷台語的讀者,帶來一個深刻的擁抱。這是《偶魂》以台語為布袋戲做出最深情的回應,也以布袋戲的歷史傳奇,揭示台語只要持續創造感動,語言就會有一線生機的草根回音。
你願意,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一場無人喝采的戲嗎?
CCC追漫台|https://www.creative-comic.tw/zh/book/491/content
博客來|https://bookstw.link/87gp5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