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妮是絨毛玩偶控,她常在捷運車廂內搜尋乘客繫在背包或提袋上的各式娃娃玩偶,並藉以打發通勤時間。有那麼一次,看見三個高中生站在車門附近說話,一隻做工細緻但不知道名字的灰熊掛在其中一個學生的後背包上,金妮的目光頓時被吸引過去。過了幾站,無意間她的視線掃到車廂地板,發現灰熊躺在光亮的地板上,學生們不知何時已經下車。「啊,灰熊被主人遺落了」她心裡想著。那隻灰熊就孤零零地躺在人不多的車廂地板上,無人理會,好像等著主人回來找它。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金妮發現很多娃娃玩偶被關在一個透明塑膠包裡,有的叫得出名字,像 Kitty貓或是櫻桃小丸子,也有叫不出名字的,包包裡面還有各種彩球裝飾。她覺得有趣極了。從此她在車廂內目光總是搜尋那些被關在透明塑膠包裡的娃娃玩偶。
一天金妮遇到隔壁鄰居子玉,她的提袋把手上扣著一個透明包,裡面放了一隻當紅的LABUBU公仔。
金妮就問:「子玉,這種透明包最近經常看到,很有意思,它有特別的名字嗎?」
子玉回:「金妮,這叫『娃包』 (註一),是年輕人流行的一種裝飾。我們將自己喜歡的玩偶放進來,可以保持玩偶的乾淨,也避免掛繩斷掉玩偶走失。我們遇到掛一樣玩偶的人,會有同路人的感覺喔。」金妮想起那隻躺在捷運地板上的灰熊,覺得娃包的竄紅有其道理。
過了幾日,金妮想「娃包」的使用與年齡無關,而且可以有創意的展示自己的絨毛玩具。於是她打算從自己的收藏裡,選一、兩隻製作成自己的娃包,將它們帶出門展示。於是她打開收藏大、小絨毛玩偶的箱子,一隻約手掌大的五彩羊駝毛尼熊進入視線,她拿起幾乎沒有重量的熊凝視良久。
回憶像電影般在腦中倒帶。那是陶華華高三那年送她的生日禮物。
陶華華是金妮高中時的密友,她們高二就同班了。巧的是金妮數學很差,陶華華則是英文不行。於是她們形成互補兩人組,她們一起複習功課,經歷數不清的大、小考,每每考完兩人會一起檢視結果。大學聯考是一場不能輸的仗,為了必勝兩人牢不可破的綁在一起。
高三上學期期末考結束在中午,陶華華對金妮說:「哎,終於考完了,我們去吃東西、壓馬路好嗎?」
金妮不假思索就說:「好。」她覺得暫時不要想任何讀書的事都好。
他們就讀的女中往前走個十來分鐘,就是當時名噪一時的百貨公司。該百貨公司以引領時尚與推廣國內設計師為主要訴求,其電視廣告都是引發話題的前衛觀念,經營手法也不同於日系百貨。走著走著,她們經過百貨公司門口,不約而同的互看一眼毫不猶豫的穿著制服走了進去。
時值上班日的下午百貨公司相當冷清。她們順著樓層搭手扶梯往上,在二樓轉角處陶華華看到服裝專櫃的一個高架上擺放一大一小的五彩羊駝毛尼熊。陶華華忽然說:「金妮,你的生日快到了耶,我送你一隻熊當生日禮物。」
金妮對陶華華記得自己的生日和喜好感到驚訝,同時心裡流過一陣暖流。那隻熊無論是材質、造型、花色都很罕見。專櫃小姐注意到客人上門,馬上趨前說:「這是我們老闆從國外帶回來的,就這兩隻。老闆說可以當擺飾,也可以賣,相當稀有喔。大隻的二千,小隻的五百。」數學是強項的陶華華心裡快速換算,小的那隻相當於十個排骨便當,大的那隻就不要想了,她買不起。陶華華看到金妮的目光一直停在熊身上,於是咬咬牙說:「我買那隻小的。」逛完百貨公司,兩人很開心的帶著那隻小熊繼續壓馬路。

娃包 (作者拍攝)
學生時期的友誼單純且不含雜質,但人生的路尚且漫長。接下來兩人一南一北的進入各自精彩的大學生活,聯繫變少。大學畢業後,陶華華出國深造,金妮在國內就業。金妮偶而還是會聽到陶華華的消息,直到聽說她在美國離婚後回國,但不再與舊日同學聯繫。陶華華蓄意隱世,金妮事業攀升,忙碌的生活讓這份友誼從此蒸發。
高中畢業數十載,金妮走過不少地方,每每去到一處,她都會注意絨毛玩偶,她再也沒有遇見過一模一樣的五彩羊駝毛尼熊。就在倒帶的同時,她腦中升起一個念頭,她準備為毛尼熊選購一個合適的娃包,然後將它帶出門搭捷運。如果她和陶華華冥冥之中還有緣份,也許有一天陶華華看到這隻五彩羊駝毛尼熊會前來相認,畢竟那是她倆青春友誼的印記。陶華華當年的真心是後來金妮在職場裡幾乎遇不到的。金妮深知自己除了思念那份友誼之外,同時也是思念她的純真年代。
註一
「娃包」是興起於Z世代之間的一種次文化,源自日本的「推活」,其由「推し」(oshi,意指所喜愛或支持的某人或某物)與「活」(katsu,意指活動)組合而成,代表粉絲透過各種應援方式展現支持與參與。進而從IP娃娃、周邊商品、相關活動發展出Z世代的情感經濟。詳細內容可參考連結。https://reurl.cc/x3Vg2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