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建築補給包02》, by papazaotravel
前言

西恩納主教座堂(圖片來源:IG @papazotravel)
從古至今建築都是人類文明重要的一部分,筆者認為旅遊最有趣的地方就是親眼欣賞各地獨特的建築。不過歐洲的建築也是百百種,而且從流派或演化來看都非常複雜。為了讓大家遊歐時更有樂趣,本次筆者將基於個人理解,做一個以觀光為主的簡單分享。本篇《歐洲建築補給包》是筆者個人遊歐前與遊歐後對建築的學習整理,希望透過個人的筆記,帶給你些新的認識。有興趣都能看看喔:
小提醒:部分照片要12月才會更新
摘要
- 建築風格
- 古典時代
- 古希臘
- 古羅馬
- 中世紀
- 拜占庭式
- 羅曼式
- 哥特式
1.建築風格

佛羅倫薩聖母百花大殿,雖然被認為是文藝復興顛峰之作,但教堂主體以哥特式為主,立面可能是19世紀後依照原設計修復(圖片來源:IG @papazotravel)
回到最核心的問題,建築到底是甚麼?簡單來說,建築就是為滿足個體或社會需求而創造的空間或設施,例如議會大廈、圖書館、教堂、宮殿、社區住宅、百貨公司、學校、車站等。這些建物通常經過精心設計,並具有穩固的結構,也承載一定的審美與文化價值。
建築風格則是一種設計語言,它為建築帶來了更多的美學與象徵意義。建築風格的表現可能受當代社會文化和思想潮流改變,好比追求古典美學和理性精神的文藝復興,或是基於工業革命產生的浪漫主義,都影響了當時的建築表現方式。
但是,我們真的能簡單地把一棟建築歸入某種派別嗎?從時間維度來看,有些歷史建築可能光建造就花了上百年,或是歷經多次裝潢改建(想想看你家老公寓裝潢)。一座中世紀建成的羅曼式教堂,可能因為火災重建變成了哥特風,內部可能又在文藝復興時期增添了巴洛克或洛可可裝飾,那麼它還是純羅曼式建築嗎?況且早期對建築風格沒有明確定義,建築風格也並非完全對立(可能有繼承或並行的狀況)。綜觀來看,一個建築是可以同時存在多種風格的。
2.古典時代
古典時代泛指古希臘文明與古羅馬文明發展至滅亡的時期(約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5世紀),這段時期的建築被稱為「古典建築」,可說是歐洲建築史的核心,無論是後來的文藝復興還是古典復興運動,都大量借鑑了這一時期的建築風格。
古希臘與古羅馬有著承襲關係,兩者的建築文化、技術也多少受其他地區的文明影響,例如建築上使用的馬賽克藝術可能是來自美索不達米亞文明。
這時期的建築大多厚實、莊重,注重採光、比例和諧。古希臘以神廟為例,大量使用樑柱結構,而最醒目的是建築上方的三角楣。古羅馬建築基於不同建材和技術,將拱券和穹頂發揚光大。此外古典建築也大量運用柱式,又被分為多立克、愛奧尼、科林斯、托斯卡納、混合式五大類,在後來的建築都能見到。
3.古希臘

18世紀建成的阿斯克勒庇俄斯神廟,位於羅馬蘋丘的。阿斯克勒庇俄斯是古希臘醫神,特徵是手持一根纏繞著蛇的權杖,三角楣可看到相似元素,推測參照古希臘風格建造(圖片來源:IG @papazotravel)
- 代表建築:帕德嫩神廟
- 建築類型:神廟、競技場、劇場
- 常見元素:樑柱結構、三角楣、柱廊、柱式
認識古希臘建築,首先會想到神殿。這些神殿多用灰石和大理石建造,並採用簡單的幾何形狀構成。古希臘人善於使用樑柱結構,以直立的柱子承托橫向的梁,不僅能支撐頂端重量,也讓整座建築更加穩固。當柱子沿著建築四周排列時,就形成了連續的柱廊。神殿的正面和背面則裝有三角楣,楣面通常會有浮雕裝飾,具觀賞性。如果用視覺來判斷的話,古希臘建築的特點就是下面有柱子,頭頂有三角形。

Encyclopédie 第18冊:建築柱式的雕版印刷。由左至右、上至下分別為:托斯卡納柱式、多立克柱式、愛奧尼柱式、現代愛奧尼柱式、科林斯柱式、複合柱式(公有領域)

由左至右,分別為多立克柱(板橋435藝文特區)、愛奧尼柱(保祿聖方濟聖殿)、科林斯柱(聖彼得大殿)。後期柱身雖無柱溝,柱頭仍保留早期希臘樣式(圖片來源:IG @papazotravel)

茛苕(ㄍㄣˋ ㄊㄧㄠˊ)是一種生長在地中海的一種卷葉植物(Alexis Peyrotte,1740年)
除此之外,古希臘的柱式幾乎貫穿了整個西方建築史。只要是借鑒古典風格的建築,無論是教堂、博物館或議會大廈,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柱式主要分為三種:多立克柱、愛奧尼柱和科林斯柱,這三種柱式的名稱皆源自當時的希臘族群與地區。多立克柱外觀樸素穩重,也叫男性柱;愛奧尼柱較為優雅細緻,柱頭呈羊角狀(我覺得像蘑菇哈哈),又稱女性柱。這兩種柱式都常見於神殿或大型建築。科林斯柱的柱頭採用茛苕浮雕裝飾,視覺效果更華麗,但直到古羅馬時期才逐漸普及。
4.古羅馬

萬神殿(圖片來源:IG @papazotravel)
- 代表建築:羅馬競技場、萬神殿 、君士坦丁凱旋門
- 建築類型:鬥獸場、劇場、渠道系統、浴場、巴西利卡、凱旋門
- 常見元素:拱券、穹頂、柱式、厚牆、小窗、拱廊

羅馬競技場,大量使用了圓拱結構(FeaturedPics攝;維基百科;CC BY-SA 4.0)
古羅馬文化在多方面承襲希臘傳統,同時吸收其他文明的技術,使建築得以迅速發展。在本土大理石礦被發現之前,早期古羅馬建築所需的石料多來自希臘,運輸成本高。但羅馬人約在公元前三世紀就發展出混凝土技術,他們將石灰、水、骨料和火山灰(當地特產)調和,製成堅固而耐久的建材。這種新建材在成本和功能上都優於大理石,因此被廣泛運用。
火山灰具有水硬性與抗震性,使羅馬建築得以經在千年的風雨中屹立不搖。另一方面,液態混凝土相比石頭可塑性更強。透過澆築與各種模板(無論磚石或木材),建築師能創造出更多造型,拱券技術也因此成熟並發揚光大。雖然混凝土本身不美觀,但可以透過拼貼石料、不規則工法,或在混凝土外層塗抹灰泥,改善視覺效果。

萬神殿穹頂剖面圖(公有領域)
拱券是古羅馬建築的核心要素,其優勢在於建造大跨度建築時,不必完全依靠梁柱支撐,只要搭配拱券和加厚牆體承重,就能讓建築規模更大、空間更寬敞。如果我們延伸拱券的話,就會得到一個筒形拱(白話文就是隧道)。除此之外,拱券轉360度就會成為穹頂,這些都是古羅馬建築常見元素。

聖彼得大殿外圈柱廊採用托斯卡納柱和國立臺灣博物館內部使用的複合柱式(圖片來源:IG @papazotravel)
拱券的出現改變了柱子的應用,柱子更多用於美觀而非承重。羅馬人也在古希臘柱式的外觀做了改良,發展出托斯卡納柱與複合柱兩種新柱式。托斯卡納柱類似多立克柱,但柱身沒有柱溝(柱身表面的凹線),造型更樸素。複合柱則融合了愛奧尼柱的螺旋卷紋與科林斯柱的葉飾,美麗度upup。

維特魯威人(Leonardo da Vinci,1492年)
羅馬帝國歷經共和時期和帝國時期,各種基建、紀念建築還有娛樂設施應運而生。好比議事用的巴西利卡、紀念戰爭勝利的凱旋門、公眾使用的浴場、鬥獸場以及完善的渠道系統等,都充分反映了羅馬城市規劃與公共生活的發展。同時,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撰寫了西方第一本建築著作《建築十書》。這本書成為了文藝復興時期認識古典建築的重要文本,而達文西畫的《維特魯威人》就是基於本著作提到的理想人體比例所繪製。
延伸閱讀:古羅馬重點歷史一次看
5.中世紀
中世紀的建築發展,離不開狄奧多西皇帝的影響。第一,他將基督教立為國教,基督文化正式取代古羅馬信仰,教堂應運而生。第二,他把帝國分為東、西兩部分,分別交由兩個兒子治理,兩地建築在各自的歷史和文化渲染下,走向了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
這時期的歐洲是個以宗教為核心的社會。即便是入侵羅馬的日耳曼人,也是在皈依基督教後才逐漸被社會接納。基督信仰的普及和教皇兩權的緊密聯繫,使信仰無論在文化或政治上都影響著歐洲,教堂因此成為這一時期最具代表的建築。
依照基督教傳統,信徒會定期集會,因此教堂要能容納大量信徒。中世紀教堂結構便沿用了古羅馬的兩種大型建築形式:巴西利卡式與集中式。 巴西利卡成為西歐的主要教堂結構,並衍生出羅曼式與哥特式風格;而東羅馬則以集中式為主,發展出拜占庭式風格。
你可能會問為何中世紀才開始建立教堂,而不是在古羅馬時期?筆者認為,主要還是因為基督教直到帝國晚期才普及,加上城市建築密度高,空間有限,因此早期信徒多在神廟或個人私宅舉行集會。到了中世紀,政治重心從羅馬轉至高盧,這裡尚且是未開發地帶,自然有更多的規劃和建造空間。
那你可能又會問,為什麼不能沿用古羅馬和古希臘的神廟,非得重新建一個?首先無論是古希臘或古羅馬的神廟,建築本身就不是為集會而建。神殿內部通常只用來供奉神,集會大多在戶外舉行(所以才有廣場)。這就像我們只去廟拜拜,但不會一群人坐在裡面聽演講。另外是基督教本身就有很強烈的排他性,古典神祇對他們來說就是異教信仰,自然不會使用(當然還是有神廟改建的案例,凡事不絕對)。
巴西利卡式

龐貝城的巴西利卡遺址(圖片來源:IG @papazotravel)
- 常見元素:長方形平面結構、柱廊、拉丁十字結構(教堂)、天主教堂
巴西利卡(Bascilica)原意為「王者之家」,是古羅馬用於議會、審判的長方形建築,白話文就類似法院、市政廳。這種建築除了夠大能裝人,又因為本身沒有宗教色彩(不像神廟與特定信仰綁定),開始被基督教大量使用。

巴西利卡式基督教教堂的平面圖,塗色部分為耳室(Lusitana + Romaine;維基百科;CC BY-SA 3.0)
巴西利卡式教堂平面呈一長一短的十字形,由於這種結構多出現在天主教國家,故被稱為拉丁十字(拉丁語是天主教會語言)。內部可分為前殿、中殿、後殿三段。前殿位於入口處,設立在十字型的縱向尾端。中殿為信徒使用的主要空間,兩側設有側廊並以柱列隔開,柱與柱之間形成拱頂。中殿通常高於側廊,並會在上層開窗改善採光。後殿呈半圓形,是祭壇所在處。中殿與後殿之間常設有耳室(即橫廳),這是後來在巴西利卡基礎上新增的空間,目的是為了隔開信徒與後殿(後殿那麼神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但人多的時候也可以容納更多信徒。
小補充:本來的巴西利卡門口是設在長方形長邊,但後來被改到了短邊。短邊進來的話內部空間會延長、收窄,這種配置可以讓信徒將目光聚焦在遠方聖壇上,同時距離感又能提升空間的莊嚴與神聖性。如果門口開在長邊,空間會太寬難以聚焦,行走距離也會變短,沒有時間醞釀情緒。
另外,巴西利卡除了是一種建築或建築結構,後來還衍生為天主教會授予某些教堂的榮譽頭銜,象徵該教堂具有特殊的宗教、藝術或歷史地位。
延伸閱讀:主教座堂、巴西利卡都是教堂嗎?
集中式

聖索非亞大教堂平面圖,以圓頂為中心呈現正希臘十字(公有領域)
- 常見元素:圓形結構、方形結構、多邊形結構、希臘十字結構(教堂)、上圓下方、穹頂、東正教堂
集中式建築(Centralized plan)是以一個點為中心圍繞建造的建築結構,多呈圓形、方形或多邊形(類似圓規畫一個圓的概念),中心設有穹頂。古羅馬的集中式建築多為圓形(如萬神殿),但這種結構更常用於興建帝陵。集中式的工程比巴西利卡複雜,因此更適合相對繁榮穩定的東羅馬。

台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的仿拜占庭式穹頂,開窗部分即為鼓座(圖片來源:IG @papazotravel)

穹頂下的帆形拱(公有領域)
穹頂的技術在拜占庭得到進一步提升,透過帆形拱,頂端重力可以分散至下方的四根柱子上,並在拱上開口設置鼓座,鼓座不僅能提升高度,還可開窗採光,最終才在鼓座上建立圓頂。這項技術讓建築內部更高挑,同時創造出更多的使用空間。

聖索非亞大教堂剖面圖(公有領域)
這時的平面結構看起來可能是一個方形,但穹頂的重量當然不是只靠幾根柱子就能支撐,因此會再建築外側加建空間,功能類似扶壁或承重牆。這種布局最終形成正十字形的平面結構,又被稱為希臘十字,因為拜占庭信奉東正教,而東正教與希臘文化緊密聯繫。
6.拜占庭式

聖索菲亞大教堂(Arild Vågen攝;維基百科;CC BY-SA 3.0)
- 代表建築:聖索菲亞大教堂、聖馬可大教堂、聖巴索大教堂
- 建築類型:教堂、修道院
- 常見元素:鑲嵌畫、馬賽克、帆拱、洋蔥式圓頂

聖維塔堂鑲嵌畫全圖,中間為查士丁尼大帝,左邊有蓄鬍的人物為貝利薩留(公有領域)
拜占庭作為西歐與西亞的橋梁,不僅延續了古羅馬的建築傳統,也吸收了波斯、阿拉伯等東方的裝飾美學,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馬賽克藝術。馬賽克常見於教堂的穹頂與牆壁,其原料以石塊、玻璃為主,因抗潮抗氧而不易退色。馬賽克拼貼成的鑲嵌畫多使用藍、紅、黃、金、白、黑、綠等色,並以金色最具代表,可營造出神聖而輝煌的氛圍。即使古希臘和古羅馬都承襲了馬賽克藝術,論氣勢和規模都不及拜占庭。
建築上,拜占庭沿用了古羅馬的集中式建築,並借鑑西亞技術發明了帆拱,解決了建築跨度與高度的問題。例如早期興建的聖索菲亞大教堂,頂端的巨大穹頂透過帆拱過渡到四根柱子和向外延展的空間,使重量得以分散。此外,又在帆拱與圓頂間加上鼓座挑高,營造出高聳開闊視覺效果。
拜占庭建築不只在東羅馬流行,也影響了其他東正教地區和伊斯蘭建築。例如同樣信奉東正教的俄羅斯,也在拜占庭式教堂融入本土元素,形成造型獨特的洋蔥式圓頂。伊斯蘭教的清真寺同樣能看到拜占庭建築的影子。

位於羅馬的聖巴西德聖殿,教堂內部佈滿拜占庭式的馬賽克鑲嵌藝術(圖片來源:IG @papazotravel)
你可能會想說:西歐教堂明明也有使用到馬賽克或類似拜占庭的元素!沒錯,拜占庭風格大概始於公元五世紀,比西歐的羅曼式、哥特式都還要早出現,可以推測西歐也受到了這些藝術形式影響。這也是為何在本篇開頭要一直強調一個建築可能包含多種風格。不同文化本就可能互相繼承、借鑑或融合。
延伸閱讀:拜占庭帝國興衰史
7.羅曼式

比薩主教座堂,典型的羅曼式風格(圖片來源:IG @papazotravel)
- 代表建築:比薩主教座堂、佛羅倫薩聖若望洗禮堂、沃爾姆斯大教堂
- 建築類型:教堂、修道院、城堡
- 常見元素:厚牆、小窗、圓拱、十字拱
羅曼式建築大約在10至11世紀流行,他是哥特式的前身、古典建築的另個分支,但也受拜占庭建築影響。

羅曼式時期康斯坦茨大教堂在改建為哥德式風格之前的樣貌,教堂有典型的中殿與側廊,採用木質天花板,並在東端配置一個半圓形後殿(公有領域)
羅曼式其實就是羅馬式,這種風格是來自日耳曼人對羅馬文化的模仿,自然大量使用古羅馬建築元素。以教堂為例,羅曼式教堂借鑑巴西利卡結構,加裝橫廳,並採用厚石牆、小窗、圓拱頂(頂部也可能是平的,使用木制天花板)等設計。這種建築的特點大概是厚實、堅固,也符合中世紀的安全需求(沒事就可能被燒被搶),所以教堂、城堡和修道院都使用了這種風格。
不過這種結構空間有限,因為一般的拱形結構還是依賴厚牆支撐,因此教堂後來採用了古羅馬的十字拱,十字拱由兩個筒形拱(隧道)相交形成,能夠分散頂端重力到四個柱上,同時開通了兩側空間(但可能也沒多好)。
外觀上,羅曼式相對其他歐洲風格更樸素,但到了發展後期,教堂外牆出現更精緻的浮雕裝飾,包括門楣、柱頭。並使用獸、植物、幾何圖形等元素,描繪主題多與聖經、聖人相關。早期雕刻的表現方式則可能受拜占庭藝術和日耳曼木雕傳統影響。
另外就是羅曼式教堂後期也出現了高塔,通常位於門口兩側,可能是一個或兩個。高塔的建立可能與中世紀封建制度有關,每個領地的貴族都想透過建築展現權威,加上戰亂頻繁,塔樓可充當瞭望台監測敵情,平時也可以用來號召信徒集會。從後期出現的元素來看,羅曼建築已經開始過渡到哥特風格了。
8.哥特式

西恩納主教座堂算是義大利的哥特式變體,實際也混和了羅馬風格,所以長得有點不同。教堂的正面有明顯的哥特式浮雕藝術(圖片來源:IG @papazotravel)
- 代表建築:米蘭大教堂、巴黎聖母院、科隆大教堂、西敏寺、聖維特大教堂
- 建築類型:教堂
- 常見元素:尖拱、飛扶壁、肋骨拱、大型玻璃花窗、尖塔、束柱、精緻浮雕
技術突破
哥特式建築起源於十二世紀的法國,是在羅曼式建築基礎上修改發展出的新風格,這個詞最早出現於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由於這種風格背離當時推崇的古典文化,哥特更多時候是一個貶義詞,代指中世紀日耳曼人過時又野蠻的美學風格。
其實光看哥特建築也能知道這種風格很燒錢,建築除了蓋得高,還大量運用浮雕和彩窗,各個都是大工程。因此哥特風大多只出現在教堂上,因為只有教會具備這種資本。

法國亞眠大教堂雙層飛扶壁(公有領域)

六分式哥德肋拱結構(公有領域)

哥德式建築特點,包含尖拱、束柱、肋拱等等(公有領域)
哥特式建築最重要的成就在於改變支撐結構,法國人將羅曼式的十字拱改良成肋拱,以尖拱取代圓拱,並在建築外側加設飛扶壁,讓建築不再厚重,看起來更輕盈。
十字拱是羅曼式建築根據古羅馬使用的一項技術。早期教堂的天花板有木質平頂和筒拱兩種,木材制的天花板容易因火災受損,使用石頭的筒形拱雖然耐用,但重量極大且側推力強,需要不斷加厚兩邊的牆體。十字拱雖然改善承重,但仍仰賴厚牆支撐。
小補充:側推力就是拱頂向外「擠壓」牆體或支柱的力量。想像自己雙腳各站在一個滑板上,你的胯下是一個拱頂,重力因難以集中在雙腳可能向外滑開,為保持穩定,必須要在滑板兩側放大石頭,這個大石頭就類似厚牆。

西恩納主教座堂的肋尖拱和束柱結構(圖片來源:IG @papazotravel)
基於十字拱技術,建築師為減輕拱頂重量,只在十字交叉處使用堅固的材料作為骨架支撐,其餘部分則填充較輕的材料,形成了肋拱(概念不太懂,但筆者認為類似拜占庭的帆拱,一樣把重力傳到下方四個點,但兩種技術的源頭跟實踐方法都不同)。後來建築師發現,尖拱更適合搭配肋拱而被廣泛應用(數學問題放棄解釋)。另外尖拱也能減少側推力,讓更多重力垂直向下傳遞,解決了羅曼式建築的承重問題。
小補充:這個減少側推力的概念,一樣可以用滑板比喻。當你站在滑板上,如果雙腳分得很開(像圓拱),重量除了往下,也會往兩側推,然後你會劈腿痛死;如果站直、雙腳距離靠近(像尖拱),重量會往下集中到腳上,水平推力減小,更容易站穩。
雖然尖拱能減少牆體承重,但那時的教堂都想要蓋很高,顯然不能只靠尖拱撐起整個建築。於是建築師在外側加裝支撐牆,也就是我們熟知的飛扶壁。飛扶壁向外延伸,將側推力導向地面,這樣就算牆體薄也能很穩固,而牆面也終於可以開大窗引入更多光線。
象徵意義

西恩納主教座堂的浮雕,可以看到動物、人物跟植物(圖片來源:IG @papazotravel)

浮雕細節(圖片來源:IG @papazotravel)
講完了結構,我們可以再看看哥特式教堂蘊含的信仰精神。哥特教堂大量使用尖塔,除了要彰顯教會權威,也是為了靠近天國。
從內部來看,尖拱向上延伸到頂點,象徵信徒對靈魂升天的追求。大型彩繪玻璃窗在陽光照射下為教堂增添詩意,同時將外部的世俗世界與內部的精神世界隔開。束柱的運用讓教堂看上去更輕盈,這些結構不再只用於支撐,而是被賦予了更具象徵、藝術性的美感,一併融入建築空間。
哥特式教堂也大量運用精緻浮雕,同樣採用了動植物、怪獸和聖經人物作為題材,但外觀上比羅曼式更立體、豐富。
結語
原本打算一次講完整個建築史,但內容太多腦容量會爆炸,所以先停在中世紀。最後再給大家一些筆者的Takeaway,希望讓你在欣賞建築中找到樂趣:
- 建築風格往往具有繼承、融合、借鑑與並存的特性,加上歷經重建或修繕,一座歷經千百年的建築可能同時存在多種風格。
- 古希臘建築採用樑柱式結構,正面可見三角楣,並以柱式點綴建築。柱式後成為歐洲建築的核心元素。
- 古羅馬出現火山灰混凝土技術,建築的穩固性和可塑性得到提升,這時以穹頂、拱券為特色,並仰賴厚牆支撐。
- 中世紀神權至上,教堂成為此時期的重要建築。東西羅馬分裂後分別沿用集中式、巴西利卡式結構建造教堂,透過改良獲得希臘十字、拉丁十字等平面結構,並衍生出不同風格。
- 拜占庭教堂使用帆拱、鼓座等元素括擴大了穹頂跨度,並採用馬賽克裝飾穹頂和牆體。此建築風格後來影響了其他東正教國家和伊斯蘭建築。
- 羅曼式是日耳曼人對古羅馬文化的模仿,保留厚牆、小窗、拱頂、十子拱等元素,在後期技術改良下逐漸發展為哥特式。
- 哥特式以尖拱、肋骨拱、飛扶壁解決羅曼式側推力問題,建築輕盈化之餘也出現更多的裝飾元素,如大面積彩繪玻璃窗、精緻的浮雕。
你可能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