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歐洲建築(二):文藝復興、巴洛克與洛可可特色分析比較!

趴趴造-avatar-img
發佈於歷史文化 個房間
更新 發佈閱讀 20 分鐘

《歐洲建築補給包03》, by papazaotravel

前言

raw-image

羅馬元老宮(圖片來源:IG @papazotravel)

綜觀建築史,建築的演變始終在理性與感性之間擺盪。風格的變化既是對過去世界的美好憧憬,也是對現實社會的矛盾與反思。這份對往昔的迷戀催生了復古美學,並透過當代技術與思潮獲得了新的詮釋,逐步構建出專屬於各時代的建築風格。但有時風格也是叛逆的,越是叛離主流,越能彰顯與眾不同,最後衍生出新的美學形式。

告別漫長的中世紀,本篇筆者將帶你入門認識文藝復興、巴洛克至洛可可時期的建築。相信看完本篇,就可以大致掌握歐洲建築風格囉。

本系列《歐洲建築補給包》是筆者個人遊歐前與遊歐後對建築的學習整理,希望透過個人的筆記,帶給你些新的認識。有興趣都能看看喔:

小提醒:部分照片要12月才會更新

摘要

  1. 文藝復興
  2. 建築五傑
  3. 文藝復興式
  4. 宗教改革
  5. 巴洛克
  6. 洛可可
  7. 法國大革命

1.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Renaissance)源自法文,意為「重生」,它並非單一歷史事件,而是一場持續數世紀的文化與思想變革。這場古典復興運動起源於14世紀的義大利,並在15、16世紀達到鼎盛。 

文藝復興成因

文藝復興的成因複雜,難以一語概括。大概在中世紀後期,歐洲在思想、經濟與社會結構都產生了明顯的變化。黑死病的無常和對宗教權威的反思,催生了人本意識萌芽和理性的追求。拜占庭滅亡、西班牙收復失地運動將大量古典文獻帶入西歐,成為人文研究的重要來源。同時,資本家與教會巨額資助、印刷術的廣泛運用,都為古典文化的復興提供了良好環境。

文藝復興推手

文藝復興的兩大乾爹是教廷與美第奇家族。一邊是天主教最高權威,另一邊則是商業起家的新興家族。雙方都願意砸重金支持各領域的天才,並讓他們大搞藝術創作和科學研究。

為什麼教廷和美第奇家族要大手筆支持藝術家與學者呢?其實原因很簡單,他們都想透過科學與文化成就來樹立威望。教宗歷經亞維農之囚後重返羅馬,普世地位大不如前,而羅馬自帝國滅亡又遭遇多次洗劫,城市破敗不堪急需整頓。教廷因此招攬人才做基建、藝術,重建羅馬榮光。

另一邊的美第奇家族雖然財力雄厚,但在血統與文化地位上仍不及傳統貴族。中世紀的貴族尚武重榮,軍事成就與地位緊密相連,美第奇家族顯然缺乏這種底蘊。加上行會的競爭激烈,為了從中脫穎而出,家族開始在佛羅倫薩投資各種項目,以展現文化權力與社會地位。

筆者認為,這些人就是都有一個想征服的對手,然後輸不起所以我要做一堆很厲害的事情讓你們追不上。古典文化因此成為一種對立意識,一邊是接納新文化(教廷與古典)、一邊是反對舊文化(資本與哥特),最終在各自所求下造就了如聖彼得大殿與聖母百花大教堂等劃時代的建築成就。

延伸閱讀:拜占庭興衰史

2.建築五傑

文藝復興共有五位重要的建築師:布魯內斯基、阿爾伯蒂、伯拉孟特、米開朗基羅、帕拉底歐。這五個人對文藝復興建築的發展各有影響,從布魯內斯基跨出第一步、阿爾伯蒂完善理論、伯拉孟特大量實踐、米開朗基羅創新設計到帕拉底歐化繁為簡,都成功將古典建築帶回歐洲視野,並賦予了新的詮釋。

想要認識文藝復興建築,我們可以先看這五個人分別做了什麼。因為除了復興古典,當中也有人與後來的巴洛克、洛可可,甚至是新古典主義有關。

布魯內斯基:啟蒙

raw-image

聖母百花大教堂(圖片來源:IG @papazotravel)

  • 代表建築:聖母百花聖殿(穹頂)、聖洛倫佐教堂的舊聖器室

布魯內斯基出生於十四世紀的佛羅倫薩,他一生最大的成就莫過於完成聖母百花大教堂的穹頂。早年的他在金匠工坊當學徒,從事飾品與雕飾製作,也曾參與佛羅倫薩聖若望洗禮堂「天堂之門」的設計競賽,可惜最終落選便遠赴羅馬研究建築。

多年後他回到佛羅倫薩,教堂的穹頂受限於工程技術遲遲未能封頂。於是佛羅倫薩再次向外招標,而布魯內斯基也報名了。據說他在評審面前拿出一顆雞蛋,輕敲底部讓雞蛋穩穩立在桌上,最終成功取得這項目(或是真的找不到其他人選)。

承重是建造穹頂的千古難題,由於百花教堂穹頂跨度大,必須仰賴厚牆或飛扶壁支撐。當時教堂主體已經建成,無法再加厚牆體,而佛羅倫薩也不想用哥特文化的飛扶壁,工程因此陷入僵局。基於以上要求,布魯內斯基採用了雙層殼穹頂設計,顧名思義,就是用一個大穹罩住一個小穹。這樣穹頂就不會是實心結構,重量得以大幅減輕。

他還用了幾種方法減少承重。例如把穹頂的圓拱拉長改尖,減少側推力之餘也能提升穹頂高度(就是尖拱的原理)。他也在穹頂八角處加裝主肋骨架,每條主肋骨架中間還有小肋骨架,形成一個鳥籠。搭配環形鐵鍊一層層套住穹頂,再以魚骨式砌磚法填磚。鐵鍊產生的阻力可以抵消穹頂側推力,而環狀排列的磚石可將重量分散到主肋骨架。這樣就成功解決支撐問題。

raw-image

聖母百花大教堂採光亭(圖片來源:IG @papazotravel)

穹頂歷經十幾年的建造最終在1436年完工。這座耗時百年的「爛尾樓」也終於成就了佛羅倫薩的榮耀(1296開始建造)。穹頂上的採光亭則是在1471年建成,那時布魯內斯基已經去世,主要是依照他生前的設計方案建成。

布魯內斯基的穹頂為文藝復興建築跨出了重要的一步。這座穹頂後來也啟發了米開朗基羅對聖彼得大教堂穹頂的設計。而米開朗基羅也感嘆,自己或許能建造一個更圓、更大的穹頂,但永遠沒辦法比布魯內斯基的美。

阿爾伯蒂:研究

raw-image

馬拉泰斯塔神殿(Sailko攝;維基百科;CC BY-SA 3.0)

  • 代表建築:馬拉泰斯塔神殿

15世紀初,義大利人文主義學者布拉喬利尼在瑞士修道院找到了維特魯威的《建築十書》抄本,這本著作後來給了阿爾伯蒂很大的啟發。阿爾伯蒂擔任過教廷秘書,並受教皇青睞,因此有幸混入了社會的知識圈子,可能因緣際會之下接觸到了這本著作。

阿爾伯蒂基於《建築十書》和個人考察寫下了《論建築》。他和維特魯威一樣強調建築有三要素:穩固、實用、美觀,也主張比例與的和諧的重要性。同時,他提出建築的美仰賴於各部分的比例和諧,任何的調整(增加或縮減)都可能破壞整體平衡。另方面則是對古典建築元素的整理,如凱旋門和柱式樣式、拱、構圖等等(還有其他類型的內容啦)。

反正用白話文《論建築》這就是一本「《建築十書》超級補帖!私藏筆記+心得總整理大公開」。大家只要記得是阿爾伯蒂系統化了建築理論,推廣建築知識就好了。而他基於維特魯威對和諧的主張也成為了文藝復興建築的重要依據。

伯拉孟特:重現

raw-image

坦比哀多禮拜堂,是文藝復興時期的顛峰之作(公有領域)

  • 代表建築:坦比哀多禮拜堂、聖彼得大殿(初稿)

伯拉孟特是位宮廷建築師,他是米開朗基羅的對手、教皇的御用建築師,曾引薦拉菲爾給教會。從這些關係就知道他不是個簡單的人物。

如果阿爾伯蒂是理論狂魔,那伯拉孟特就是實踐狂魔。在這時期,他已經從結構、比例、甚至是建材等方面重現古羅馬建築。身處文藝復興盛期的伯拉孟特其實已經很厲害了,像聖彼得大殿這種國家級項目也是他親手設計的(初稿),但就偏偏遇到了米開朗基羅這種什麼都會的瘋子,兩人一直是競爭關係。

當時教會有一個項目是設計教皇陵墓,阿爾伯蒂為了搶項目,說服教會讓米開朗基羅完成西斯汀禮拜堂的天頂濕壁畫,因為當時米開朗基羅主要專攻雕塑,想說可以讓他畫到老。結果沒想到這人真竟然用了短短幾年就完成了舉世聞名的創作,最後還是把項目搶走了(幫)。總之大約在這時期,古典建築的技術和設計已逐漸成熟。

米開朗基羅:改造

raw-image

聖彼得大殿(圖片來源:IG @papazotravel)

  • 代表建築:聖彼得大殿(穹頂)、坎皮多里歐廣場、聖勞倫佐圖書館

米開朗基羅出生於文藝復興盛期,年幼在藝術學校就展現天賦,因此被老師推薦給美第奇家族,後來又被引薦到教廷創作。他曾為美第奇家族建立圖書館,也參與過聖彼得大殿的設計,教堂的穹頂便是他的傑作之一。

1506年,古羅馬雕塑《勞孔群像》出土。雕像中人物面部猙獰,肢體扭曲,各個姿態不一卻相互呼應。整件作品對人的描繪深刻細膩,充滿動態美感與情感張力。據說米開朗基羅深受這件作品啟發,影響了他日後的雕塑和繪畫創作。

raw-image

坎皮多里歐廣場新宮,由米開朗基羅設計,可見巨柱式結構(圖片來源:IG @papazotravel)

米開朗基羅的專長在雕塑,雖非嚴格意義上的建築師,但憑藉精湛的雕刻技巧,讓他在建築設計上展現出獨特的風格。在文藝復興建築的基礎上,米開朗基羅也運用了壁柱、山花(三角楣)、圓拱、壁龕等元素。但特別的是,他喜歡將各種元素疊加在一起。例如在壁柱與山花之間加入圓拱,或在窗邊加上螺旋壁飾,使建築立面更立體。而他也擅長用空間表現張力,透過延伸空間、建立高低差來塑造情緒變化和視覺效果,這部分可以參考坎皮多里歐廣場或聖勞倫佐圖書館(再打下去就太多了)。所以與其說他在設計空間,不如說他在雕刻空間。

此外他還創造了巨柱式結構,以往建築每層就是都用一種柱式,但米開朗基羅直接把壁柱拉高到兩層以上,這樣就能統一建築外型。而這種設計在大型建築上也會看起來更和諧壯觀,聖彼得教堂立面就用了這種技巧。

raw-image

聖彼得大教堂的穹頂(Staselnik攝;維基百科;CC BY-SA 3.0)

他為聖彼得大殿設計的穹頂則借鑑了布魯內斯基的百花大教堂。穹頂結構使用開窗鼓座、16條肋架、雙殼結構、柱式與採光亭,這種穹頂設計後來也被各教堂採用。

米開朗基羅的設計跳脫了當時的規範,但仍保留文藝復興的核心精神。他將各種元素拼貼運用,並豐富了牆面雕刻。這種風格後來被稱為手法主義(矯飾主義、風格主義),隨後在教廷與法國衍伸出奢華的巴洛克與洛可可風格。

帕拉底歐:延伸

raw-image

圓廳別墅(Quinok攝;維基百科;CC BY-SA 4.0)

  • 代表建築:圓廳別墅

帕拉底歐出生於文藝復興晚期,當時文藝復興風格已經成熟,所以也沒什麼能夠突破的了。帕拉底歐主要是設計別墅的,特色是大量採用古希臘和古羅馬神殿樣式。他認為建築要讓人感到平靜、和諧,因此只用簡單的幾何形狀構建空間,並減去大量裝飾細節,看上去會更樸素乾淨。

這種風格後來被稱為帕拉底歐式建築,英國早期的新古典主義就是借鑑這種風格。而帕拉底歐撰寫的《建築四書》包含大量圖解,成為後人研究古典建築的重要參考。

3.文藝復興式

raw-image

彼提宮(圖片來源:IG @papazotravel)

  • 代表建築:聖母百花大教堂(穹頂)、聖彼得大殿、坦比哀多禮拜堂、圓廳別墅、彼提宮
  • 建築類型:教堂、市政廳、圖書館、行政大樓、世俗建築(宮殿、宅邸)、公共民用建築(廣場)
  • 常見元素:集中式結構、水平延伸立面、古典建築元素(山花、圓拱、壁柱、壁龕)、巨柱、結構對稱、比例和諧、穹頂(教堂,可能有開窗鼓座、外加肋架、採光亭)、噴泉/雕像/紀念碑(用於廣場、公共空間、私人宮殿宅邸)

文藝復興建築的核心是反對哥特文化、復興古典文化。哥特式建築強調垂直延伸,象徵人對上帝、崇高權威的敬畏與追求。文藝復興則強調水平發展,使空間以「人」為中心,呼應古希臘「人是萬物的尺度」的哲學思想。

位於發展重鎮的義大利盛行共和制,城邦國家林立。隨著城市化與資本階層興起,建築不再只為教會服務。市政廳、廣場、私人宅邸與宮殿等世俗建築也開始大量出現。

文藝復興建築追求比例與對稱,整體設計講求和諧統一。古羅馬遺跡、外來文獻和人文主義推動了學者對古典建築的研究,這時期的著作有《論建築》、《建築四書》、《五種柱式規範》等。古典元素如圓拱、柱式、山花、壁龕被大量運用,並遵循嚴格的比例構成。同時,建築師逐漸成為專業職業。

數學成為文藝復興建築的基礎,目的是打造理想的秩序空間,圓形被視為最完美、最和諧的形狀。這一理念影響了教堂的平面設計,開始借鑑古羅馬集中式建築,希臘十字佈局得到普及。而作為教堂象徵的圓頂,在布魯內斯基與米開朗基羅等建築師的實踐下得以完善。圓頂以鼓座抬高並開窗,外部裝上肋架固定,並在頂端放上採光亭,為後世提供了重要的技術與美學參考。

raw-image

哇哇被擋住了(圖片來源:IG @papazotravel)

raw-image

聖彼得大殿有被改幾次,但最初是正十字形結構(右邊),後來又加長了中殿(公有領域)

文藝復興時期的教會雖然擁抱古典文化,但在創作上仍保留傳統思想。例如,聖彼得大殿最初設計為希臘十字(集中式)布局,但為滿足禮拜儀式很和區隔信徒,教會捨棄伯拉孟特和米開朗基羅的設計,最終採用拉丁十字佈局(所以在教堂正面是沒辦法看到完整的穹頂,因為建築被魔改了好可惜)。教會長期對創作的干涉,也使許多藝術家離開羅馬,轉向威尼斯等較自由的城市發展(文藝復興晚期)。

4.宗教改革

巴洛克(Baroque)起源於17世紀的羅馬。這個詞出自葡文,意旨「畸形的珍珠」。最初它和哥特一樣帶有貶義,是18世紀古典藝術家用來形容缺乏平衡、庸俗華麗的作品。

巴洛克其實是反宗教改革的產物,由於天主教會長期販售贖罪券、壟斷教義解釋以及生活奢靡腐敗,引發知識分子不滿。1517年,馬丁路德率先提出《九十五條論綱》,批判教會販賣贖罪券、過度注重形式,並主張「因信稱義」挑戰權威。

宗教改革隨後在歐洲各地開花。面對信徒流失,教廷的對策是加強教育與傳教,並以羅馬梵蒂岡為中心,大量興建與翻新教堂。面對改革者的批評,教廷並沒有收斂,反而憑藉豐厚的財力,打造出一座座精緻奢華的「黃金樂園」,藉此彰顯教會的權威與榮耀。

延伸閱讀:認識基督教教派差異

5.巴洛克

raw-image

聖彼得大殿內部大量使用金色,也融合了巴洛克元素(圖片來源:IG @papazotravel)

  • 代表建築:凡爾賽宮、美泉宮、聖卡羅四噴泉教堂、卡爾教堂、茨溫格宮
  • 建築類型:教堂、宮殿
  • 常見元素:曲線立面和簷口、橢圓形平面佈局、耳狀造型裝飾(立面)、破裂式三角楣、繁飾浮雕(茛苕葉、天使、人物等),建築內部有大量鍍金、鑲金或彩色大理石聖壇、錯視法壁畫、戲劇化的大理石雕像、強烈光影對比、螺旋狀柱式,宮殿內部採用鏡面、燈飾(如水晶吊燈)

既然巴洛克建築要展現教會權威,建築從外到內就不能馬虎。從風格上看,巴洛克仍保留文藝復興的對稱原則,但多以手法主義表現並採用各種雕刻裝飾。原本對稱的和諧感被削弱,取而代之的是極具張力的動態效果。

raw-image

聖瑪利亞馬達肋納堂立面,屋簷有明顯的斷折、彎曲(圖片來源:IG @papazotravel)

raw-image

羅馬聖依納爵堂天頂畫,採用錯視法繪製(圖片來源:IG @papazotravel)

巴洛克建築立面或簷口多呈流動曲線,兩側可能有耳狀造型裝飾。門窗或屋頂上方常見破裂式三角楣。除此之外,立面上也可見茛苕葉、天使、人物等雕塑細節。內部多以大理石與石膏建造,並大量運用鍍金裝飾,整體顯得華麗奪目。牆面佈滿壁畫,常以錯視法營造空間幻覺。雕塑裝飾繁複,人物姿態誇張、互動性強,充滿戲劇張力。

raw-image

位於那布勒斯主教座堂的祭壇像(圖片來源:IG @papazotravel)

建築也善於運用自然光創造明暗對比,特別是在聖壇部分,雕像背景常以鍍金石膏或灰泥塑造放射狀的光線意象,並於周邊開窗。當自然光灑落,雕像便會沐浴在金色光輝之中,形成神聖而震撼的視覺焦點。總之就是要直接從視覺征服你的靈魂。

而新建的巴洛克教堂為了滿足教會的禮儀需求,但又希望使用集中式佈局,最終妥協把平面改成橢圓形。這樣既能兼顧儀式動線,也能重現數學上的理想空間比例。

raw-image

佛羅倫薩美第奇宮的盧卡‧焦爾達諾畫廊,內部採用巴洛克風格,房間兩側有加裝鏡面,天頂壁畫採用錯視法(圖片來源:IG @papazotravel)

從象徵意義來看,教會以財力堆疊出如天國般的富麗幻象,藉此讓信徒在壯麗的空間中產生敬畏與崇拜感。這種以奢華營造權威的手法,也被法國權貴延用至宮殿建築中,最經典的例子是凡爾賽宮。

自中世紀以來,法國王族長期受地方勢力牽制,王權難以集中。路易十四為了鞏固統治,在凡爾賽興建宮殿,並以各種娛樂生活將貴族「圈養」其中。宮殿內部運用了大量鍍金、雕飾,並以鏡面與燈飾強化空間延伸與奢華美感,都是巴洛克常見的室內風格。

舞會、晚宴、戲劇等社交娛樂活動,使貴族沉溺於宮廷歡愉之中。路易十四還透過一系列制度與儀式進一步強化尊卑地位。從日常漱洗、飲食、就寢,到典禮座位的安排等,都經過精心設計。凡爾賽宮最終構建出一座以王權為中心的表演舞台,正如巴洛克風格般戲劇性,成為貴族們的心之所向。

6.洛可可

raw-image

奧格斯堡的謝茨勒宮(Marco Mazzini;維基百科;CC BY-SA 4.0)

  • 代表建築:無憂宮、維斯教堂、美泉宮、凡爾賽宮的小特里亞農宮
  • 建築類型:宮殿、教堂
  • 常見元素:C形或S型的曲線裝飾、纖細的鍍金花雕、貝殼與花卉等自然元素雕飾、石膏泥雕塑、象牙白或粉色系的空間色調、木質吊頂、部分巴洛克元素

洛可可(Rococo)一詞源自法語 rocaille,意指貝殼或碎石裝飾。這種美學在路易十五時期開始盛行(18世紀)。它承襲了巴洛克的一些元素,但與巴洛克的宏偉莊重相比,洛可可更顯優雅輕盈。洛可可的特點主要體現在室內空間,比較像一種室內設計風格。這代表一座建築的內外風格有時可能不一致,因此不能單憑外觀或室內元素判斷整體樣貌(這種狀況也發生在巴洛克上)。

隨著路易十四去世,貴族們紛紛離開凡爾賽宮,重返巴黎宅邸生活。他們不再拘泥於宮廷的繁文縟節,並嚮往愛情、享樂與愜意的田園生活。這種新的生活態度最終衍生出洛可可,在繪畫主題上尤為明顯,但也反映在室內裝潢與空間設計中。

洛可可就像晨光裡的蕾絲簾影,輕柔而曖昧。室內牆面多以象牙白與淺色系粉刷,並以捲葉紋與貝殼等自然元素點綴。細膩的鍍金花雕遍佈房間,整體顯得華麗卻不厚重。另一方面,石膏泥的發明降低了雕塑成本,逐漸取代昂貴的大理石雕塑。而木質吊頂的應用,則讓天花板更有層次和線條美感。總結來說,洛可可捨棄了巴洛克的力量感,並以更輕柔的風格表達貴族的奢華。

7.法國大革命

無論是巴洛克還是洛可可,都是專為上流人士打造的藝術風格。但法國王公貴族的奢靡生活,加上連年戰爭造成的軍事開銷,都讓國家財政瀕臨崩潰。長年累積的經濟壓力與民眾對生活的不滿,最終引爆了法國大革命。曾經象徵權力、地位的巴洛克與洛可可,也因此被視為權貴腐敗的象徵,最終隨路易十六一同葬送於斷頭臺。

結語

本來想一次講到新古典主義,但發現內容又太多了QQ,所以就先這樣吧。一樣幫大家整理幾個Takeaway:

  1. 中世紀後期歐洲社會與思想發生變化,催生文藝復興,其目標是回歸古典理性與秩序,各領域在教會與資本家支持下蓬勃發展。
  2. 米開朗基羅在建築上使用大量雕刻技法,最後衍伸出手法主義,影響了巴洛克與洛可可。
  3. 帕拉底歐則大量運用古典神殿設計,去除繁瑣裝飾,發展出帕拉底歐式建築,成為英國早期新古典主義借鑑的風格。
  4. 文藝復興建築強調對稱與比例,建築多呈水平延伸,廣泛運用圓拱、山花與巨柱,整體看上去和諧有理,圓頂樣式與建造技術也得到完善。
  5. 巴洛克建築是反宗教改革產物,立面彎曲、雕飾繁複,內部以鍍金和彩色大理石裝飾,透過光影和雕像創造戲劇張力。整體宏偉厚重,目的是要塑造敬畏感,此手法後來應用於法國王宮。
  6. 巴洛克晚期轉向洛可可,王公貴族追求輕巧、細膩的美學風格。建築內部以淺色系粉飾,採用細緻的鍍金雕花和各種自然元素。由於風格奢靡後遭批評,在法國大革命下逐漸沒落。

你可能也喜歡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趴趴造學習筆記
8會員
57內容數
用360度視角探索全世界,以下是我的生活紀錄和******學習筆記******。
趴趴造學習筆記的其他內容
2025/10/04
我們真的能簡單地把一棟建築歸入某種派別嗎?從時間維度來看,有些歷史建築可能光建造就花了上百年,或是歷經多次裝潢改建(想想看你家老公寓裝潢)。一座中世紀建成的羅曼式教堂,可能因為火災重建變成了哥特風,內部可能又在文藝復興時期增添了巴洛克或洛可可裝飾,那麼它還是純羅曼式建築嗎?
Thumbnail
2025/10/04
我們真的能簡單地把一棟建築歸入某種派別嗎?從時間維度來看,有些歷史建築可能光建造就花了上百年,或是歷經多次裝潢改建(想想看你家老公寓裝潢)。一座中世紀建成的羅曼式教堂,可能因為火災重建變成了哥特風,內部可能又在文藝復興時期增添了巴洛克或洛可可裝飾,那麼它還是純羅曼式建築嗎?
Thumbnail
2025/09/26
一個教堂可能也包含地理、聖人名稱或宗教主題,可以從這些資訊判斷該教堂所屬地、崇拜對象。而翻譯名稱可能基於音譯、教會語言(英文或拉丁文)而異。主教座堂(Cathedral)在行政上是該教區的最高等教堂;聖殿或大殿(Basilica)則是由教廷賦予的頭銜,只在精神上具備特殊含意。
Thumbnail
2025/09/26
一個教堂可能也包含地理、聖人名稱或宗教主題,可以從這些資訊判斷該教堂所屬地、崇拜對象。而翻譯名稱可能基於音譯、教會語言(英文或拉丁文)而異。主教座堂(Cathedral)在行政上是該教區的最高等教堂;聖殿或大殿(Basilica)則是由教廷賦予的頭銜,只在精神上具備特殊含意。
Thumbnail
2025/09/20
在黑死病蔓延的城市中,瘟疫醫生成了特殊的存在,他們專門為病患看診治療,但多數人只是剛出道的見習醫生,有的甚至沒受過正規醫學訓練。何況當時染疫人口龐大,醫療需求遠遠超過供給,醫生的水準自然參差不齊。所以當時聘請醫師問診就像是在抽卡一樣,全憑運氣跟財力。
Thumbnail
2025/09/20
在黑死病蔓延的城市中,瘟疫醫生成了特殊的存在,他們專門為病患看診治療,但多數人只是剛出道的見習醫生,有的甚至沒受過正規醫學訓練。何況當時染疫人口龐大,醫療需求遠遠超過供給,醫生的水準自然參差不齊。所以當時聘請醫師問診就像是在抽卡一樣,全憑運氣跟財力。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義大利隨想曲」之文藝
Thumbnail
「義大利隨想曲」之文藝
Thumbnail
閱讀歷史上的建築大師,最重要是將這些大師當「人」看。當我們將所謂的「大師」視為一個人時,才能平靜而不盲從地看待他被譽為「偉大作品」的背後所代表的意識,以及更深入的理解為什麼這些作品可以被視為一個時代的經典作品,而這樣的理解同樣適用在現在諸多建築獎項的受獎名單上。
Thumbnail
閱讀歷史上的建築大師,最重要是將這些大師當「人」看。當我們將所謂的「大師」視為一個人時,才能平靜而不盲從地看待他被譽為「偉大作品」的背後所代表的意識,以及更深入的理解為什麼這些作品可以被視為一個時代的經典作品,而這樣的理解同樣適用在現在諸多建築獎項的受獎名單上。
Thumbnail
本文探討新藝術運動對美學的影響。該運動挑戰19世紀歐洲傳統,強調自然和優雅曲線,融合東西方風格。討論曲線派與直線派,以及後續風格。呼籲珍惜各風格貢獻,並注入智慧創作,開創美的可能性。
Thumbnail
本文探討新藝術運動對美學的影響。該運動挑戰19世紀歐洲傳統,強調自然和優雅曲線,融合東西方風格。討論曲線派與直線派,以及後續風格。呼籲珍惜各風格貢獻,並注入智慧創作,開創美的可能性。
Thumbnail
  建築作為藝術的分支,西洋建築從古典主義建築、中世紀建築、文藝復興建築、巴洛克建築、學院派建築、到現代主義建築、功能主義建築、未來主義建築、表現主義建築、國際主義建築、解構主義建築、地域主義建築等,其建築史的背後亦是一套思想的發展。然而,建築理論是如同藝術理論般「起源皆非由作者提出」、「在
Thumbnail
  建築作為藝術的分支,西洋建築從古典主義建築、中世紀建築、文藝復興建築、巴洛克建築、學院派建築、到現代主義建築、功能主義建築、未來主義建築、表現主義建築、國際主義建築、解構主義建築、地域主義建築等,其建築史的背後亦是一套思想的發展。然而,建築理論是如同藝術理論般「起源皆非由作者提出」、「在
Thumbnail
  上篇簡單介紹了西洋藝術1840至1960約120年發展的理論。從寫實主義→印象主義、象徵主義、維也納分離派、後印象主義、德國表現主義、立體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到觀念藝術。當然,同時期的西洋藝術理論不只這些,還有野獸主義、立體主義、未來主義、抽象主義等。然而,筆者所欲討論的不是各藝術
Thumbnail
  上篇簡單介紹了西洋藝術1840至1960約120年發展的理論。從寫實主義→印象主義、象徵主義、維也納分離派、後印象主義、德國表現主義、立體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到觀念藝術。當然,同時期的西洋藝術理論不只這些,還有野獸主義、立體主義、未來主義、抽象主義等。然而,筆者所欲討論的不是各藝術
Thumbnail
  在哲學家柯靈烏(R. G. Collingwood, 1889-1943)認為的:「歷史就是思想史」之下,藝術史便是「藝術思想」的歷史,建築史則是「建築思想」的歷史。那麼,何謂藝術的思想?本文試圖從西洋藝術史19世紀寫實主義至20世紀現代藝術的發展中,探討藝術理論發展的限制與可能,並藉此
Thumbnail
  在哲學家柯靈烏(R. G. Collingwood, 1889-1943)認為的:「歷史就是思想史」之下,藝術史便是「藝術思想」的歷史,建築史則是「建築思想」的歷史。那麼,何謂藝術的思想?本文試圖從西洋藝術史19世紀寫實主義至20世紀現代藝術的發展中,探討藝術理論發展的限制與可能,並藉此
Thumbnail
什麼是現代與後現代?後現代的「後」是一種時間上的先後嗎?還是一種互為表裡的、補充性的「後設」批判呢?而現代與後現代的理論反映在建築上彼此又產生了什麼樣的關係呢?現代建築是否也包含了現代主義建築與後現代建築? 何謂現代與後現代的關係 現代與後現代不是時間上的區別,或者說時間上現代必
Thumbnail
什麼是現代與後現代?後現代的「後」是一種時間上的先後嗎?還是一種互為表裡的、補充性的「後設」批判呢?而現代與後現代的理論反映在建築上彼此又產生了什麼樣的關係呢?現代建築是否也包含了現代主義建築與後現代建築? 何謂現代與後現代的關係 現代與後現代不是時間上的區別,或者說時間上現代必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