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事件,比前兩宗更駭人。因為它牽涉的,不只是金錢,而是性命。
某大型醫院接連發生離奇死亡事件。幾名病人本應只是普通小病,卻在AI診斷系統的建議下,被施以過量藥物或錯誤治療,最後一命嗚呼。醫院內部風聲鶴唳,卻查不出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我和方天樂受邀前去調查。
他一進醫院,便冷笑:「人都死了,電腦卻說一切運行正常。這不是單純的醫療事故,而是有人在操控數據。」
我們調出病歷,果然發現異常:病人的檢測數據在傳輸過程中,被細微改動。血壓數值、心律曲線,看似正常,但仔細分析後,會導向錯誤的治療方案。這就是所謂的「數據謀殺」。
我心裡發寒:「這樣一來,AI只是執行者,真正的兇手反而隱身在電腦背後。」
方天樂點點頭:「沒錯。這手法比毒藥還狠,因為死因看似『醫療失誤』,實際上是經過計算的殺戮。」
幾經追查,我們發現醫院的系統被一個隱形程式滲透。它能自動修改檢測數據,甚至會「選擇性」挑病人下手。最後查出,幕後竟是某個被解僱的醫生。他懷恨在心,利用自己過去留下的後門進行報復。
他被捕時還狂笑:「我什麼都沒做,只是讓數據說話。是你們相信AI,比相信人更多,才會殺死他們!」
偵探方向
1.檢驗原始數據:醫療檢測設備的原始讀數,需與系統輸出結果比對。
2.監測異常模式:如果病人死亡率在短期內異常升高,就要懷疑系統遭篡改。
3.人性動機:AI沒有怨恨,真正的惡意來自人心。
如何預防AI醫療犯罪
1.雙重驗證機制:任何診斷數據,必須同時保留原始檔與經AI處理後的版本,避免中途被竄改。
2.人機交互審核:醫生不能盲目依賴AI,必須自行檢視關鍵病例。
3.嚴格權限管理:防止離職或不滿人員留下後門程式。

數據謀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