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那天,是一個陽光明亮的週末下午。
窗簾半掩,光線斜斜地灑進教室,照在桌上那三個字—— 「海、咖啡、牆」。
學生們陸續進場,帶著咖啡香與一點點週末的慵懶。我笑著說:「今天,我們要做一個小小的心理投射練習。題目只有三個字,不需要準備,直覺作答。」 幾個學生立刻竊笑,「老師,不會是要測誰喜歡誰吧?」
「不是。」我停頓了一下,「是測你,最深的自己。」

假我出現的瞬間
「如果你是一種動物,你會是什麼?」
教室裡短暫的沉默。
有幾個人低頭寫字,也有人皺著眉在想。
第一個舉手回答的是小芳,她笑著說:「我是一隻企鵝。」
全班笑了出來,因為她總是穿著整齊、動作規矩,像企鵝那樣可愛又小心翼翼。
我接著問:「那妳希望別人覺得妳是什麼動物?」
她的笑容慢了下來,沉默幾秒後回答:「獅子吧。因為牠不會被欺負。」
那句話一出,全班靜了。
笑聲止於那個「不會被欺負」。
她的眼神閃過一絲防衛——像是突然意識到自己說漏了什麼。
那一刻,我知道,她看見了自己心裡的裂縫。
假我就是這樣誕生的。
它不是虛偽,而是一種保護。 在長大的過程裡,我們都學會把「不該被看到的自己」藏起來。 於是有人變得客氣,有人變得冷靜,有人變得永遠在微笑。
那份「假裝沒事」的溫柔,其實,是內在的求生機制。

投射:潛意識的鏡像遊戲
接著是怡君。她開玩笑地說:「老師,我最怕蛇,牠滑滑的又冷冰冰的。」
我問:「那如果有一天,有人說妳像蛇呢?」 她皺起眉,「那我會生氣。因為那感覺像在說我心機重。」
「那妳覺得,妳有心機嗎?」我問。
她愣了三秒,笑著搖頭:「我只是比較有想法啦。」
全班笑了出來。那種笑,不是嘲笑,而是一種「被戳中」的共鳴。

我輕聲說:「有時候,我們害怕的,不是別人怎麼看,而是自己承認那份力量。」
她抿著嘴,低聲說:「原來我怕的不是蛇,而是被看成壞人。」
這,就是心理學裡的「投射」。
我們會把不想承認的那一面,投射到別人或象徵物上。 榮格說過:「你最害怕的影子,藏著你最需要的光。」
那一刻,她鬆了一口氣。
「原來我不是壞,我只是太努力想掌控。」
那句話裡有一種誠實的美。
她第一次不為自己辯解,只是單純地理解自己。
動物隱喻測驗:三道通往自我的門
我請大家拿出筆,寫下直覺浮現的三種動物。
「海。」我說。
幾乎所有人都抬頭望著我,等待下一句。 「請寫下,你第一個想到的動物。」
筆尖開始沙沙作響。
有人寫「鯨魚」,有人寫「海豚」,也有人寫「鯊魚」。
「第二個字:咖啡。」
有幾個人笑了,因為他們真的帶著咖啡。 「第三個:牆。」 空氣變得靜默。有人眉頭緊皺,有人遲疑。
「接著,為每一個動物寫三個形容詞。」我提醒。
那是一段靜謐的五分鐘。
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小宇宙裡思考。 有人寫得快,有人停了很久。
測驗揭曉的時刻
「海,代表你覺得他人眼中的你。」
「咖啡,是你自己眼中的自己。」
「牆,是你潛意識裡的自己。」
有人驚訝,有人苦笑。
教室裡突然多了很多情緒的聲音。
一位男孩舉手說:「我寫海龜、狼、蝙蝠。」
「蝙蝠?」我問,「那妳覺得蝙蝠怎麼樣?」 他笑著說:「討厭,陰暗、怪異。」
我說:「那也許,那正是你不想讓人看到的部分。」
他沉默了。過了一會兒,他輕聲說:「我一直在假裝陽光,其實我超怕孤單。」
那一刻,全班都靜了。
因為每個人都聽見了自己的回音。
假我與真我的拉扯
「假我說:我要讓別人喜歡我。
真我說:我只想被理解。」
這兩個聲音,一直在我們心裡拔河。
前者讓我們活得安全,後者讓我們活得誠實。 當兩者距離太遠,就會開始內耗。
內耗不是失敗,而是一種訊號。
它在提醒你:「有一部分的我被忽略太久了。」
那天的課堂,我看見許多學生的眼神變得柔軟。
他們沒有哭,但眼底有光。 那是一種被理解的光。
深層覺察練習:面對自己的影子
課程進入最後一段,我請大家回答五個問題:
1️⃣ 我最像哪個動物?
2️⃣ 哪個動物讓我最不舒服?
3️⃣ 我最希望別人看到哪個版本的我?
4️⃣ 哪個自己我總想藏起來?
5️⃣ 我願意讓那個自己被看見嗎?
一位女孩,名叫思涵。
她寫下:「我希望自己是老鷹,因為牠自由。」 我問:「那妳覺得妳現在像什麼?」 她笑了笑:「貓。看似自由,其實怕被丟下。」
她的聲音有點顫抖。
「我一直假裝不需要別人,因為怕依賴會讓人離開。」
我點點頭:「或許真正的自由,不是誰都不需要,而是能安心依賴。」
她笑了,那笑裡有一點淚光。
有些人不哭,是因為他們終於懂了。

讓真我浮出水面
課程結束後,學生們陸續離開。
我獨自留在教室,收拾那些紙張。 白板上仍寫著「海、咖啡、牆」。 每一張紙上,都有不同的動物、不同的故事。

那一刻我明白——
這不只是一場心理練習, 而是一場「與自己和解」的儀式。
每一個假我,都曾保護過我們。
它是孩子時期的盾牌,是成長過程的盔甲。 但若我們總躲在盔甲裡,就再也聽不見心跳。
假我讓你在人群中生存,真我讓你在夜裡睡得安穩。
它們不是敵人,而是兩個夥伴。
當你願意讓它們共存, 內耗會慢慢轉化為力量。
「成熟,不是拆下面具,而是知道什麼時候該戴、什麼時候該脫。」
結語:哪一個自己,準備好被看見了?
教室快空了,只剩陽光從門縫灑進來。
最後一位學生走過來,把她的紙遞給我。
「老師,我不想再當海豚了。」
我笑著問:「那妳想當什麼?」 她想了想:「烏龜。雖然慢,但很真。」
我笑了,那是整堂課最美的答案。
這堂課不是要你變成誰,而是讓你有勇氣說:「我就是這樣,也沒關係。」
當你不再急著扮演「應該的樣子」,世界才會開始回應「真實的你」。
「理解自己,不是結束,而是停止內耗的開始。」
「每一次誠實面對自己,都是一次重生。」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擊下方的 愛心 💖,並加入會員。這樣一來,每當我有新的文章或分享,就能第一時間通知你,陪你一起走在成長與探索的路上!🚀
✨金句摘錄
- 「假我讓你在人群裡生存,真我讓你在夜裡安睡。」
- 「每個假我,都曾在你害怕時保護過你。」
- 「你最害怕的影子,藏著你最需要的光。」
- 「假裝的背後,藏著一份想被理解的真誠。」
- 「成熟,不是拆下面具,而是知道什麼時候該戴、什麼時候該脫。」
- 「理解自己,不是結束,而是停止內耗的開始。」
- 「你不必再假裝成海豚,也能真實地做一隻烏龜。」
- 「當你停止扮演應該的樣子,世界才開始回應你真正的樣子。」
- 「那個讓你不舒服的自己,其實只是渴望被擁抱。」
- 「每一次誠實面對自己,都是一次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