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內耗最溫柔的陷阱
那天,下班的捷運裡擠滿了人。
燈光刺眼,車門開合的聲音在耳邊迴盪。 小芸靠著車門,眼神空洞,腦中一遍又一遍重播著下午那場會議。
主管那句話仍然清晰:「這樣的分析太粗糙。」她當下立刻笑著道歉:「不好意思,我下次會改進。」 大家點頭,會議繼續。沒人察覺她的笑容裡,有一絲顫抖。

回家路上,她看著車窗反射的自己,
那張臉看起來禮貌、懂事、無懈可擊。 她心裡輕聲說:「沒事啦,他應該只是太累。」 可是——那句「沒事啦」反而讓她更難受。
她不斷在心裡檢查:「是不是我表達不夠清楚?」
「是不是我真的太粗心?」 那些疑問像一群小蟻,慢慢啃噬著她的信心。
她這才發現,「沒事」其實是她對自己最熟悉的謊言。
那是她從小學會的生存語言: 當別人生氣時,她說「沒事」; 當自己受傷時,她也說「沒事」。 久而久之,她忘了,什麼叫「有事」。
我們以為內耗是「想太多」,但其實,它往往始於一句句溫柔卻壓抑的語言。 那些話表面看似冷靜,其實是偽裝成理性的焦慮。
「我沒事。」——是對情緒的壓抑。
「算了啦。」——是對需求的放棄。
「他不是故意的。」——是對界線的忽略。
我們在語言裡安頓焦慮,也在語言裡失去自己。
那是一種看不見的消耗,一場靜默的戰爭。
內耗的本質:假我在說話
有一次,我在心理學課程上,聽到講師這樣說:
「一個人最真實的焦慮,往往藏在他最習慣的語言裡。」
她在白板上寫下幾句話:
「我沒事。」 「算了啦。」 「我再撐一下就好。」 「他應該不是故意的。」
然後她問全班:「哪一句,是你最常對自己說的?」
教室裡一片安靜,接著響起一陣低笑。 那笑聲裡,有共鳴,也有無奈。
坐在我旁邊的女生舉手說:「我最常說『我沒事』,但我常常哭著睡著。」

一位男同學也笑了:「我怕表現出情緒,別人會覺得我不穩定。」
講師微笑著說:「那不是你們在說謊,而是你們在保護自己。
那句話,是你們在學會『生存』時留下的防衛。」
我在那一刻懂了。
原來,我們口中的「我沒事」, 是那個努力撐著、不想再被傷害的小孩, 對世界說的:「別再逼我了,我會乖。」
內耗,其實就是「假我」在說話。
假我不壞,它只是太努力想保護我們。 但它保護得太久,忘了放下。 於是,我們就在「我應該要堅強」的迴圈裡,越來越孤單。
四型內耗人格的語言地圖
🦎(一)討好型:當「他人情緒」成為焦慮的引信
小玲是那種「大家都喜歡的人」。
她細心、有禮貌,永遠在別人需要時出現。 有人臨時請假,她幫忙; 主管臨時改資料,她熬夜加班。
有次,她幫同事修改報表,結果自己報告沒完成。
主管皺眉:「你是不是太愛幫人了?」 她臉紅地笑笑:「不好意思,下次我會注意。」

那晚,她躺在床上輾轉反側。
腦海裡不斷浮現:「他是不是對我不滿?」、「我是不是太多事?」 她對自己說:「我讓一下就好,別人就不會不開心。」
她不知不覺成了別人情緒的看守員。
只要對方臉色一沉,她的心就開始發抖。 討好型的焦慮不是「怕衝突」,而是「怕被丟下」。 所以她總是微笑、退讓、配合, 卻在笑容背後,一點一滴失去了自我。
直到有一天,小玲在寫日記時,寫下這句話:
「我願意讓別人開心,也願意讓自己被看見。」
那天,她第一次覺得,原來「被喜歡」和「被尊重」是兩件事。
🦁(二)高功能型:用「忙碌」麻痺失控的恐懼
阿哲是那種「永遠看起來很好」的人。
他行程滿檔、目標明確,總是解決別人搞不定的事。 同事說:「你真的好厲害,從沒看你慌過。」 他笑笑地說:「習慣了。」
晚上十一點,他仍坐在電腦前。
整層辦公室只剩下鍵盤聲。 螢幕的光映在他臉上,他突然覺得有點喘不過氣。 那不是累,而是一種「空」。
「我不能停下來,停下就完了。」他對自己說。
於是他又打開一份報表,逼自己繼續。
高功能型的內耗,不是做太多,而是不敢停。

因為一旦停下來,就會感覺到空虛、焦慮、無力。 他們把「行動」當成鎮定劑,用「效率」麻痺焦慮。
後來,有一天,他在車裡看著後照鏡裡的自己,
忽然對自己說:
「我可以堅強,也可以有情緒。停下,不代表失敗。」
那句話讓他流淚。 因為那是他第一次,允許自己「只是一個人」。
🐢(三)疏遠型:用「距離」維持安全的假象
小宇和伴侶的關係,一直卡在一個句點。
「你能不能告訴我你在想什麼?」 「沒什麼好說的。」
他不是冷漠,而是怕。
怕靠近就會受傷,怕表達會被誤解。 他曾在愛裡傾盡全力,最後被一句「你太敏感了」擊碎。 從那以後,他選擇沉默。
有次,伴侶哭著說:「我只是想更了解你。」
他沉默很久,低聲說:「我怕你失望。」 那一刻,兩個人都愣住了。

疏遠型的假我,不是拒絕愛,而是拒絕再被失望。
他們的「沒人懂我」,其實是「我不敢被懂」。
後來,小宇開始嘗試在每次爭執後多說一句:「我不知道怎麼表達,但我願意試著講。
這句話不是和解,而是開始。
🦅(四)對抗型:當「憤怒」成了偽裝的盾牌
劉經理是那種「誰都不敢惹」的主管。
他效率高、要求嚴,最怕錯誤。 那天開會,下屬誤報數據,他怒拍桌子:「這是基本錯誤!」 會議結束後,全場鴉雀無聲。
回到辦公桌前,他冷靜下來。
看著自己在玻璃門裡的倒影,忽然覺得有點陌生。 心裡有個聲音問:「是不是我太兇了?」 但另一個聲音又說:「不兇,誰會聽我?」
他的憤怒,其實是「害怕被看不起」的保護罩。

他用攻擊取代脆弱,用控制換安全。 那種強硬,其實是孤單。
有天,下屬對他說:「我知道你是想讓我們更好。」
他愣了一下,第一次覺得被理解。 他笑著說:「謝謝。」 那是他第一次,沒有用憤怒回應世界。
四、語言背後的心理地圖
心理治療室裡,一名年輕人對治療師說:
「我每次難過,都會對自己說『我沒事』。」 治療師問:「那句話聽起來像誰?」 他愣了幾秒:「像我媽,她也常這樣說。」 沉默之間,淚水掉了下來。
我們不只繼承基因,也繼承語言。
那句「我沒事」,可能是上一代的勇敢, 也是一種無法求助的悲傷。
語言會代代傳遞,直到有一代人,願意說出新的話。 願意說:「我有事,但我可以面對。」
五、從覺察到轉化:與內耗語言共處
在一場心理工作坊中,講師請大家寫下:
「你最常對自己說的一句話。」
有人寫「我沒事」、有人寫「我再撐一下」、有人寫「我不應該這樣」。
然後講師說:「現在,請在旁邊寫下一句新的語言。」
小芸拿著筆,手微微發抖。
她寫下:「我沒事」→「我其實有點難過,但沒關係,我會陪自己。」
寫完那刻,她忽然笑了。 那不是輕鬆,而是一種釋放。
內耗不會因為一次練習就消失,但當我們能聽懂自己的語言, 那就代表——我們已經開始在理解自己。
六、與自己和解的語言練習
夜裡,燈光柔和。
有人坐在床邊,靜靜對自己說: 「謝謝你,這麼努力撐著。 我知道你不是沒事,只是太久沒被理解。 但現在,我會陪你一起呼吸。」
那不是安慰,而是一場和解。

因為真正的成熟,不是壓抑情緒, 而是能溫柔地看見那個害怕的自己。
你不必把內耗趕走,只要在焦慮出現時,對它說:
「謝謝你提醒我,但現在,我想用新的方式生活。」
七、結語:從「我沒事」到「我願意感受」
語言,是心靈最微妙的鏡子。
它會透露我們的恐懼,也藏著改變的鑰匙。 當你開始辨識那些最熟悉的句子, 你就能看見假我如何在背後操控。
有一天,當你不再說「我沒事」,而能真誠地說:「我有點難過,但我願意面對。」 那一刻,你就從自我防衛的牢籠裡, 走回真實的自己。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擊下方的 愛心 💖,並加入會員。這樣一來,每當我有新的文章或分享,就能第一時間通知你,陪你一起走在成長與探索的路上!🚀
✨金句摘錄
- 「你說的每一句『沒事』,其實都在藏著一個沒被看見的傷口。」
- 「內耗不是懶惰,而是太努力想讓一切都不出錯。」
- 「語言是內耗最溫柔的陷阱,聽起來理性,卻默默讓你離自己越來越遠。」
- 「假我從不吵鬧,它只用一句『我應該』控制整個人生。」
- 「討好型不是不懂拒絕,而是怕被拒絕後就沒人愛。」
- 「高功能者不敢停下,因為一停下,焦慮就會追上來。」
- 「疏遠型不是真的冷淡,而是怕親密會讓人失望。」
- 「對抗型的憤怒,其實是怕被看不起的恐懼。」
- 「內耗的人,都在努力成為別人喜歡的樣子。」
- 「語言是防衛的外衣,也是真實的路標。」
- 「你越是對自己說『我沒事』,越是提醒自己『其實有事』。」
- 「真正的堅強,不是壓抑,而是誠實地承認:我有情緒。」
- 「焦慮不會毀掉你,它只是提醒你:你在乎。」
- 「內耗不是錯,只是你還沒學會用新的方式愛自己。」
- 「每一句『算了』,都在換取一點安全感與滿滿的疲憊。」
- 「你能聽見自己說話的樣子時,療癒就已經開始了。」
- 「你不需要變得更強,只需要對自己更誠實。」
- 「有時候,語言比沉默更誠實;而沉默,比語言更悲傷。」
- 「從『我沒事』到『我願意感受』,是人生最重要的距離。」
- 「真正的成熟,是能溫柔地看見那個還在害怕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