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罵你的聲音,真的是你自己嗎?
午後的會議室裡,冷氣聲和投影機的嗡鳴混成背景噪音。
小安剛結束簡報,主管皺著眉:「這個提案太理想化了,你是不是沒考慮到現實?」 那一句話,像一支針,輕輕一戳,心就碎了。
她低下頭,筆芯在紙上劃出一道歪曲的線。腦中那個熟悉的聲音立刻跳出來:「妳果然又講錯話了,妳就是太笨了。」那語氣,不是主管的。
那是爸爸的——那個總在她寫功課時嘆氣、皺眉、說「妳怎麼連這都不會」的爸爸。
那個聲音多年來從沒消失,只是藏進了她的心裡。
每當被否定、被質疑,它就被喚醒。

她這才意識到,原來自己並不是怕主管,而是怕那個早已內化的、嚴厲又冷漠的「爸爸聲音」。
心理學裡,這被稱為「內攝(introjection)」──
外界的評價與權威被吸收成自我的一部分。 那些「你應該更乖」「你不可以懶惰」「你要更好」的話,久而久之,成了我們責備自己的語言。
內攝:那些住在你心裡的他人
下班的捷運裡,燈光閃爍、車廂晃動,小安靠著窗,看著窗外飛逝的霓虹。
她的腦海閃過童年的畫面——
那時她還是個小女孩,趴在餐桌上寫功課。

爸爸坐在一旁監督:「不行,重寫。」 「可是老師說可以啊……」 「我比老師懂!要乖一點,聽話!」
那句「要乖一點」成了她長大的座右銘。
她以為那是教導,其實是植入。
她開始在每一次挫折後,都逼自己「再乖一點」「再努力一點」。
久而久之,「要更乖」變成了「我不夠好」的證據。
她望著窗外倒影裡的自己,第一次覺得陌生。
那些「我應該」「我不能」的語句,到底是誰的? 那真的是自己相信的價值嗎?還是別人交給她的規則?
她忽然感受到一股心酸。
因為她發現,自己用半輩子在取悅那個「從未滿意」的聲音。
自卑補償:焦慮底下的偽裝
夜裡的辦公室只剩她一盞檯燈。
她修改簡報到凌晨,連逗號位置都要對齊。 她不是完美主義者,只是焦慮。
「我一定要讓大家滿意,否則他們會覺得我沒能力。」
同事路過問:「妳不回家嗎?」
她抿著嘴:「再一下,我怕明天主管問問題。」
那個「怕」背後,不是敬業,而是害怕失去被認同的資格。
焦慮驅動她過度努力;努力帶來短暫安全感,卻也讓她更疲憊。
這正是「自卑補償行為」的樣子——
當自卑感浮現,我們急著用行動來遮掩不安。
完美、取悅、控制,成為我們的鎧甲。
但鎧甲太重,會讓人忘記自己原本的模樣。
她有時望著鏡中的自己,心想:「我到底在跟誰比?」
答案是:那個心裡一直說「還不夠」的人。
焦慮的根源:你在害怕什麼?
有一天,朋友在群組裡開玩笑說她「太愛控制」。
她笑著回應,但心裡卻泛起委屈。
「我不是想控制,我只是怕大家出錯。」
那晚,她一個人坐在床邊,心口發悶。

腦海裡又響起熟悉的辯論:
內在小孩:「如果我不完美,他們就會討厭我。」成年的自己:「你不需要證明什麼,你已經值得被愛。」
她第一次沒有壓下這段對話,而是靜靜地聽。
聽見那個小孩的哭聲,也聽見大人的溫柔。
她明白了,焦慮不是敵人。
它是那個小孩在說:「我怕被拋下。」 只要她願意擁抱它,而不是壓抑它, 那股焦慮,就會慢慢變成理解。
覺察你的內在語言:誰在你心裡說話?
隔週,她上了線上心理課。老師請大家寫下:「當你焦慮時,對自己說什麼?」
她猶豫片刻,寫下:
- 觸發情境:意見被否定
- 內在語言:「我講話太笨」
- 聲音來源:爸爸
- 核心焦慮:怕被羞辱
- 反應行為:沉默
老師笑著說:「你們聽,那些語句像誰的聲音?」
她愣住。那句「我太笨」像極了小時候的爸爸。
原來她責怪自己,只是延續了父親的語氣。 她突然覺得釋懷—— 因為這代表,這不是她本來的樣子。
當你能意識到「這不是我,而是那個聲音在說話」,
你就重新奪回了主導權。
改寫你的內在語言:練習用溫柔說話
課程最後,老師說:「挑一句你最熟悉的自我批評,試著改寫成支持自己的語言。」
她盯著那句:「我如果不好一點,他就不會喜歡我。」
筆尖停了許久,終於寫下:
「我害怕失去連結,但我也有表達自己的權利。我希望讓對方看到真實的我,而不只是乖的我。」
然後又補上一句:「即使有人不懂我,我依然值得被愛。」
寫完那刻,她笑了。

不是因為她變完美,而是因為她終於感覺到自己被理解—— 被自己理解。
改寫內在語言,不只是「換句話說」,而是「換一種方式活」。
那是一種更溫柔、更真實的力量。
成為自己的好朋友:內在轉化的起點
幾週後,她和朋友在咖啡館聊天。
朋友滿臉焦慮地說:「我真的覺得再不好一點,他就會離開我。」
小安微笑:「那妳也可以不要他啊。」
朋友愣住,接著笑了。
那一刻,小安也笑了。

原來自己早已能用溫柔又堅定的語氣安慰別人, 那表示,她學會了對自己說同樣的話。
她不再用「更好」來討愛,而是用「真實」去建立關係。
老師曾說過:「當你能像對好朋友一樣對自己說話,你就開始痊癒。」
她終於懂了。
練習,讓你重新長出真實的自己
清晨的街道安靜而明亮。
她走出家門,陽光灑在臉上。 微風輕拂,她聽見內心熟悉的聲音又冒出來:「妳不夠好。」
她深吸一口氣,回答:「我正在學習,不完美也沒關係。」
那個聲音不再咄咄逼人,而是逐漸淡去。
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新的語氣——平靜、誠實、溫柔。

她知道,未來的生活仍會有焦慮、有比較、有懷疑,但她也知道,自己不再需要透過完美來換取被愛。
她開始聽見自己的聲音。
那不是責備,而是理解; 不是恐懼,而是力量。
「你不是太敏感,只是太久沒被理解。當你願意用溫柔取代苛責,人生也會開始變得柔軟。」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擊下方的 愛心 💖,並加入會員。這樣一來,每當我有新的文章或分享,就能第一時間通知你,陪你一起走在成長與探索的路上!🚀
✨金句摘錄
- 「那些你以為是自己的聲音,其實來自過去的他人。」
- 「補償行為不是錯,它只是焦慮在尋找安全感。」
- 「當你聽見內在語言的來源,你就重新奪回了對話的主導權。」
- 「改寫一句內在語言,就是改變一段與自己的關係。」
- 「你不是太脆弱,只是太久沒被好好理解。」
- 「完美不會換來被愛,真實才會。」
- 「焦慮的背後,藏著一個渴望被看見的孩子。」
- 「自卑補償,是一種太用力想被肯定的方式。」
- 「當你能像對朋友一樣對自己說話,你就開始痊癒了。」
- 「當你願意用溫柔取代苛責,人生也會開始變得柔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