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農曆與季節】
農曆是中國古代傳統的曆法,古詩詞所提到的月份,多半需以農曆加以解讀,才能更為恰當的理解。同時也因為農曆的編制與務農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有關各月份的別稱,也都會與相對應的植物、農作物有關,在詩詞中,我們也會透過相對應的節慶或動植物狀態作為線索,以了解詩詞所陳述的季節或月份。
下表為不同季節與對農曆月份/別稱的對照表
【季節與農曆月份對照表】
【補充】排行:孟/仲/季;伯/仲/叔/季
PART2【古詩詞的四季線索】
前面提到,古詩詞中,常會透過動植物或節慶,傳達當下的季節:
以下整理,詩詞中常見的四季線索:
春季
- 星象:斗杓東指
- 風:春風、東風、惠風、楊柳風
- 植物:杏、桃、李、楊柳、海棠、杜鵑花
- 動物:黃鶯、黃鸝、燕、蝶、蠶、杜鵑
- 節慶:
- 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月、燈、綵
- 寒食節(農曆三月初):禁火、冷食、杜鵑。
- 清明節(農曆三月初):雨、拜掃、杏花、酒
夏季
- 星象:斗杓南指
- 風:南風、薰風
- 植物:荷花(蓮花、芙蓉、菡萏)、竹(篁) 、黃梅
- 動物:蛙、蟬、螢火蟲、蟋蟀
- 節慶:
- 端午節(農曆五月五日):五毒、龍舟、旗鼓、菖蒲、雄黃酒
秋季
- 星象:斗杓西指
- 風:西風、商風、金風、素風、刑風、悲風
- 植物:楓、菊(黃金甲)、桂、萸、蘆(蒹葭)、黃花、梧桐
- 動物:寒蟬
- 節慶:
- 乞巧節(農曆七月七日):織女、牛郎、鵲橋、乞巧。
- 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日):嫦娥、蟾、嬋娟。
- 重陽節(農曆八月十五日):登高、喝菊花酒、茱萸
冬季
- 星象:斗杓北指
- 風:北風、朔風
- 植物:梅花、枯木、瓊枝、橙黃菊綠
- 動物:多蜇伏不出
- 節慶:
- 除夕(農曆十二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除日、爆竹、桃符。
PART3【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古時候為了務農生活,中國黃河流域的農民,根據太陽運行的規則,所制訂用以指導日常生活與農業生產的曆法。它將季節的變化,總共分為二十四等分。
每個節氣名稱有其相對應的生活提示意義,可說是老祖宗智慧的結晶。
【二十四節氣表】

相對前述的節慶的日期日看農曆,現代社會節氣的日期,則看陽曆(國歷)。
【二十四節氣介紹】
春季:
- 立春:立為始,代表春天的開始,萬物開始有生氣。
- 雨水:春雨綿綿,降雨增多。
- 驚蟄:春雷響起,驚醒原本冬眠蟄伏的動物。.
- 春分:晝夜平分,太陽直射赤道。
- 清明:氣候開始變溫暖,草木萌發。
- 穀雨:雨水增多,有利於百穀生長。
夏季:
- 立夏:標示夏季開始。.
- 小滿: 農作物開始籽粒飽滿。
- 芒種:有芒的作物成熟。
- 夏至:白晝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
- 小暑:暑是炎熱之意,氣候開始炎熱。
- 大暑:一年炎熱氣候最為炎熱。
秋季:
- 立秋: 標示秋季的開始。
- 處暑:夏天的暑氣至此為止。
- 白露:天氣轉涼,夜晚露水凝結。
- 秋分:晝夜平分,太陽直射赤道、
- 寒露:氣溫下降,早晚的露水令人感覺到寒意。
- 霜降:天氣寒冷,水氣成霜。
冬季:
- 立冬:標示著冬季的開始。
- 小雪:開始進入降雪季節。.
- 大雪:降雪量增多。
- 冬至:嚴冬降臨,一年中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日子。
- 小寒:氣候逐漸更為寒冷。
- 大寒:一年之中,氣候最為寒冷之時。
雖然現代社會中,尤其在都市,務農人口減少許多,在緯度上,台灣本島也與黃河流也存在差異,但節氣仍是不失是一個協助我們應對日常生活中氣候變化的好幫手,無論是衣服、棉被的換季,或是一種對生活環境的觀察。
下次看到日曆或月曆,也別忘了找找是否有行標示節氣的小字喔!
其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