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受邀.....的漂綠故事!》 ——COP28 台灣代表爭議與藍區制度剖析

PACM-avatar-img
發佈於漂綠....髒世代 個房間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迴想那年,有多少人花大把錢......為了去COP 提高知名度!

2023年杜拜COP28氣候大會期間,台灣社群出現一則熱傳訊息:有人宣稱自己是「唯一受邀進入官方藍區的台灣代表」。他在媒體與社群平台貼出與會、演講、會場合照與背景牆影像,表示自己進入了「聯合國官方核心區」,會後甚至以此身分,受邀演講與開課。對台灣一般大眾而言,這樣的說法自然引起共鳴與驕傲;然而,真實制度運作卻與這些說法背道而馳。

事實上,UNFCCC的藍區(Blue Zone)是一個嚴格管制的UNFCCC官方會場區域,由UNFCCC秘書處直接管理。所有進入藍區的與會者都必須具備正式的身分資格(accreditation),並通過官方註冊系統核可Badge只是識別證,不代表職務或代表地位它只表示持有人獲得進入藍區的通行權,並不構成任何官方身分或授權

更關鍵的是,UNFCCC的觀察員制度(observer organizations)從來不接受個人申請。只有被UNFCCC正式接納的國際或地區性組織,才能以組織或機構名義登錄,並在每屆會議中獲得有限配額參與,再由該組織自行提名成員與會。也就是說,所有進入藍區的NGO成員,都是以「所屬組織代表」而非個人身分參與。任何「受邀參加」「受邀發言」的說法,在制度上皆屬不實

更重要的一點是——參加UNFCCC的會議不需繳交任何費用。秘書處從未收取任何「報名費」或「參會費」,但食宿與交通皆需與會者自理。官方亦明文禁止任何人以「聯合國邀請」「官方代表」等名義進行商業宣傳或招募推廣藍區與綠區的差別,在於是否具備UNFCCC發放的進場識別證而非任何外交層級或光鮮而榮譽稱號

因此,所謂「唯一受邀進入官方藍區的台灣代表」這句話,制度上是錯誤的。台灣沒有「官方代表團」——所有參與者皆以NGO觀察員或媒體等非政府身分進入,請問林員,又是以那一國代表與會? UNFCCC從未邀請過任何NGO或個人發表或演講,所有side event都須由NGO自行報名申請,經審核通過後自辦。使用「受邀」「獲邀」等字眼,等同對大眾進行誤導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在2023年12月18日的新聞稿明確指出:「會議期間國內媒體曾報導自稱台灣代表團之相關新聞,因與事實不符,恐有混淆視聽之虞,本部特予以鄭重澄清。」這是一次罕見的官方澄清,也代表政府不得不面對「識別證漂綠」的亂象——有人將識別證誤導成授權證、將NGO名額誤導成官方邀請

隨後,洪申翰(當時為立法委員、現任勞動部長)召開記者會,質疑「台灣碳淨零學院」誇大宣傳,甚至以「官方藍區講師」進行商業招募。他援引環境部與逢甲大學的澄清,指出該講師自稱為官方代表的說法不實,「連講師都是個騙子」。林英杰因此提告誹謗,認為此言損害名譽

檢方調閱影片與媒體報導後認為,洪的發言主要針對「誇大宣傳、疑似詐騙招生」行為,而非個人侮辱;且引用的事實已經過合理查證。最終北檢處分不起訴,高檢署駁回再議確定結案。"司法結論間接證實了環境部的說法:那場宣稱確有誤導之虞"

這起事件不只是個人糾紛,而是一場對制度與真相的集體誤解。UNFCCC的COP 28識別證只是「COP28 入場識別證」,不是官方代表證觀察員資格屬於組織不屬於個人參加會議不需繳費,但必須具備正當註冊身分所有的發言與side event都是自行申報UNFCCC從未邀請任何NGO或個人發表更重要的是——任何以COP出席、演講或識別證身分作為商業營銷或招募宣傳的行為,皆違反UNFCCC的參與規範與公信原則

藍區的意義,應是公共治理的透明與合作,而非權威符號或個人榮耀。當識別證變成商業話術,當「受邀」被用作銷售標籤,整個氣候行動的誠信便遭到侵蝕。這場事件揭露的,不只是某個人的謊言,而是一整套漂綠生態系——從語言誤導、媒體放大到制度無知。當環境部出面「打臉」的那一刻,真正被揭穿的,其實是整個社會對國際參與制度的誤解

新聞出處: https://tw.news.yahoo.com/%E6%8C%87%E6%8E%A7%E5%AD%B8%E8%80%85%E6%9E%97%E8%8B%B1%E6%9D%B0%E6%98%AF%E5%80%8B%E9%A8%99%E5%AD%90-%E5%8B%9E%E5%8B%95%E9%83%A8%E9%95%B7%E6%B4%AA%E7%94%B3%E7%BF%B0%E7%8D%B2%E4%B8%8D%E8%B5%B7%E8%A8%B4%E7%A2%BA%E5%AE%9A-001448131.html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PACM 陋室說書
8會員
136內容數
合規碳信用 : 國際規則 → 各國制度 → 市場轉型! 合規碳信用的發展路徑,是從《巴黎協定》第六條的國際規則出發,由各國立法制度化,最終推動市場從自願性信用轉向合規信用。未來能真正「抵稅、履約、計入國家帳本」的碳信用,只會是合規體系下的產品。
PACM 陋室說書的其他內容
2025/10/07
當自願性碳信用被包裝成「區塊鏈代幣」販售時,別被科技幻象迷惑。沒有主權授權與對應調整的碳,只是「假碳上鏈」,是巴黎協定新體系下最昂貴的綠色騙局。
2025/10/07
當自願性碳信用被包裝成「區塊鏈代幣」販售時,別被科技幻象迷惑。沒有主權授權與對應調整的碳,只是「假碳上鏈」,是巴黎協定新體系下最昂貴的綠色騙局。
2025/10/07
當世界都在進入「巴黎協定第六條」的數位化主權碳交易時代,台灣卻仍沉睡在京都體系的幻覺裡。泰國已將碳視為主權資產,納入國家帳本與金融體系;而台灣仍在自願市場裡找尋安慰。這場落差,不只是速度問題,而是制度與現實的斷層。 一、從京都到巴黎:世界早已換了劇本 二十年前,《京都議定書》首次建立了國際碳市
2025/10/07
當世界都在進入「巴黎協定第六條」的數位化主權碳交易時代,台灣卻仍沉睡在京都體系的幻覺裡。泰國已將碳視為主權資產,納入國家帳本與金融體系;而台灣仍在自願市場裡找尋安慰。這場落差,不只是速度問題,而是制度與現實的斷層。 一、從京都到巴黎:世界早已換了劇本 二十年前,《京都議定書》首次建立了國際碳市
2025/10/07
為什麼分不出來?八個結構性原因 制度缺位(沒有國家帳本) 台灣不是《巴黎協定》締約方,沒有國家級 NR(National Registry)去「對帳」。沒有總帳,就很難把「這一噸到底算在哪一邊」講清楚;久而久之,大家也不習慣問「LoA+CA 做了沒?」。 訊息語言斷層 A6、LoA、CA、ITM
2025/10/07
為什麼分不出來?八個結構性原因 制度缺位(沒有國家帳本) 台灣不是《巴黎協定》締約方,沒有國家級 NR(National Registry)去「對帳」。沒有總帳,就很難把「這一噸到底算在哪一邊」講清楚;久而久之,大家也不習慣問「LoA+CA 做了沒?」。 訊息語言斷層 A6、LoA、CA、ITM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