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品牌最大的敵人,是遺忘。」哈佛經濟系最資深的教授Andrei Shleifer在Seminar如此開場道。
Shleifer是名滿天下(爭議也多)的大學者,經濟學頂尖期刊QJE歷任最久的主編之一,此君犀利無比,在國際發展經濟學實務、政治經濟學、行為財務等諸都多領域影響甚巨,Google Scholar引用數大概440000。
他這次演講的文章,提出一個以「記憶」為基礎的廣告模型,來解釋何以廣告存在。
這模型認為,消費者的需求不僅來自商品本身的效用或價格,也與「是否能回想起過去消費的愉悅」有關。
廣告的作用在於成為一種「提示」(cue),幫助喚起相關記憶(recall)。
這樣的記憶效果特別強調兩點:第一,過去消費越頻繁、經驗越相似的產品越容易被喚起;第二,其他產品或中性的生活事件會造成干擾,導致遺忘。
作者以認知科學跟心理學的「記憶理論」為基礎,結合到了經濟學的價格理論,傳統的線性需求曲線(=需求量跟價格的負向關聯,D= Q - bP),可以寫成「記憶加權的需求曲線」(=需求量 x 回憶 跟價格的負向關聯,D=Q*r-bP, r = recall)。
這部份有兩個巧妙的意涵:第一個是我們不需要很強的理性假設,就可以導出經濟學的微觀基礎,第二則是我們通常預設的「理性模型」,對應的是一個不存在遺忘的世界,人人都有無限記憶力,也就是r=1。
於是,當我們承認「遺忘」是一件大事,我們對於廣告跟許多經濟學模型的理解,便有所改變。
這模型預測:廣告不是零和遊戲,反而會把餅做大。
如果可口可樂打廣告,百事的銷量也會提升,反之亦然。為何?因為百事跟可口可樂各有支持者,但兩方支持者看到對方的廣告,都會想起來自己愛喝可樂這件事。
這東西在哈佛商學院有名的教學案例「可樂戰爭(Coke War)」中有提到,但一直沒有經濟學研究證實這件事。
於是他們進一步利用了數百萬筆的Nielsen Scanner Data(就是美國消費者去量販店的購買記錄),串接了廣告投放的資料驗證了這件事情:
消費者如果看到一個產品的廣告,會傾向去買那一類型的產品,哪怕牌子不是投放廣告的那一間廠商,而效果在不同廠商之間極為對稱。以可樂為例,而廣告效果最大者,並非是些重度消費的死忠鐵粉,而是那些常買可樂但偶爾會沒特別買的客人。
從這篇文章的實證估計來說,對這些「非鐵粉」但會「買可口可樂」的消費者來說,每看80秒百事可樂的廣告,就會多買一瓶可口可樂。
何也,這原理便是出在消費行為需要某種記憶維持的慣性,如果你忘了一個東西,你不會只忘掉一下子,你還會忘了好一陣子,甚至忘了一輩子,一旦轉到別的消費項目去,你可能就不會再回到這裡。廠商一直投廣告,就是一直在刷存在感,害怕你忘了他。
這牽涉到一個行銷人常知道的原理:你會喜歡一個東西的原因,可能只是因為你常常看到那玩意,或是你曾經在度過一段很幸福的時光時候,那玩意就在那裡。美國的南瓜口味的咖啡賣得很好,因為萬聖節是美國人最愛的節日之一。
Shleifer提到他年輕時,曾聽諾獎得主George Stigler親口講一個故事。
Stigler訪問一個CEO,問這CEO說:、你們公司業績這麼好,市佔率那麼高,為何還要每天一直下廣告?」
這CEO幽默的反問:「當有一個電車開過站,你突然把電源切斷,你覺得會發生什麼事?」
「--廣告就是我們電源。」
儘管如此,如果經濟學模型不導入「記憶」的角色,這樣淺顯的意涵並不容易存在。
另一方面,就算導入「記憶」,也只不過是從另一個角度去重新詮釋我們熟悉的需求定律--這回到Gary Becker的傳統:我們不需要理性人來建立經濟學最核心的需求定律。
Shleifer則提到,他提出的記憶模型有可以驗證的意涵,並且能帶在資料裡直接估計參數,而傳統從效用理論出發的沒有(他認為效用理論是套套邏輯),也依賴許多間接的推論才能回估參數。
演講時各路大神砲火熱烈,司空見慣,見怪不怪。有人提到,同樣的論證可以直接推廣到BLP來估計一整個需求系統,不必限於線型需求曲線。
我個人體會到的啟發,則是把這記憶模型推廣到廣告之外的地方去:許多人緬懷過去的獨裁時代,可能只是因為他們美好的青春時代,洽好在那個時期。為什麼人際相處之間,刷存在感是如此重要。有時候別人對你特別好,可能只是因為你長的像他曾喜歡的對像。
行為經濟學下的需求定律,是為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