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乘(二)

更新 發佈閱讀 14 分鐘

十六、

1. 原文

公曰:「功事不少,而餱糧不多乎?」

子曰:「太古之民,秀長以壽者,食也。在今之民,羸醜以胔者,事也。」


2. 注釋


1. 功事:指勞役、政事與各種工作。


2. 餱糧:行糧、乾糧,亦指人民的食物儲備。


3. 太古之民:指上古之時的人民。


4. 秀長:高大健美。


5. 以壽者:因而長壽。


6. 羸醜:瘦弱醜陋。


7. 胔:指形體枯槁、氣力耗盡。


8. 事:勞役繁多、事務過重。


3. 白話文


公問道:「如今政事繁多、勞役不少,難道不會使糧食匱乏嗎?」

子回答說:「在太古時代的人民,高大健康而長壽,這是因為飲食有節、生活簡樸;而如今的人民,形體瘦弱、面貌枯槁,這是因為勞役過多、事務繁重。」


4. 總結


此段以古今對比,指出民生困苦的根本在於政事勞役過繁,使民失養而氣力耗盡。古代因民力有節,生活平衡,故民壽而康。


啟示


勞逸須均,過事則損民。


君政當恤民力,不可繁擾。


養民以食,節事以安,是治國長久之道。


治者當審時度勢,勿使民困於政。




十七、


1. 原文


太古無遊民,食節事時,民各安其居,樂其宮室,服事信上,上下交信,地移民在。今之世,上治不平,民治不和,百姓不安其居,不樂其宮;老疾用財,壯狡用力,於玆民游;薄事貪食,於玆民憂。


2. 注釋


1. 遊民:指無業、無定居、不事生產之人。


2. 食節事時:飲食有節,勞作合時。


3. 服事信上:臣民誠信地事奉君上。


4. 地移民在:即使環境改變,民心仍安定。


5. 上治不平:君政不公。


6. 民治不和:人民之間不和睦。


7. 老疾用財:老人與病者仍被迫耗財。


8. 壯狡用力:壯者巧取、爭利以逞力氣。


9. 薄事貪食:輕忽本業而貪於飲食享樂。


10. 於玆民憂:因此百姓陷於憂困。



3. 白話文


太古之時沒有閒散遊民,人民飲食節制、勞作合時,各安其所居,喜愛自己的居所,事奉上位者誠信,君臣上下互相信任,即使遷地異處,民心仍安定。到了現今,政事不公,人民不和,百姓不能安於居,不樂其家;老人病者耗費財力,壯者巧取爭勞;民輕於事而貪於食,因此天下之民皆陷於憂患。


4. 總結


此段對比太古與當世,指出民心離散之因在於政失其平、風俗不和,致民不安居、失信任。


啟示


治國在信與和,君上宜平政以化民。


勞逸、財力皆須有度,使老壯各安其分。


民安則國固,民憂則國危。


節食寡欲、誠信有常,乃太平之本。




十八、


1. 原文


古者殷書為成男成女名屬升於公門,此以氣食得節,作事得時,勸有功;夏服君事不及暍,冬服君事不及凍;是故年穀不成,天之饑饉,道無殣者。在今之世,男女屬散,名不升于公門,此以氣食不節,作事不成;天之饑饉,於時委民,不得以疾死。


2. 注釋


1. 殷書:殷代的制度或文書記錄。


2. 成男成女:成年男女。


3. 名屬升於公門:名字登記於官府,以示其成丁、入役之義。


4. 氣食得節:飲食有節,生活有度。


5. 作事得時:行事合於時節,不妄勞作。


6. 暍:中暑。


7. 殣者:餓死之人。


8. 男女屬散:男女不歸屬於官府制度之下,紀律廢弛。


9. 於時委民:將災禍責任推給百姓。


10. 不得以疾死:即非因天災或疾疫而死,乃因政失與亂所致。



3. 白話文


古時殷代制度,成年男女的名字登錄於官府,這樣使人飲食有節、勞作合時,能勸勉有功之人。夏日服事不至中暑,冬日服事不至受凍,因此即使年穀不豐、天下饑饉,路上也沒有餓死的人。到了現今,男女登記制度廢弛,民紀不整,飲食無節,工作不成;即使天有饑饉,災難來臨,卻將責任推給百姓,人民因此而窮困,甚至死於困乏。


4. 總結


此段對比古今制度之得失,強調古者以禮教、法度節民之氣,使勞逸有度、民生安定;今人廢紀失節,導致天災一來,民無以自救。


啟示


政教制度為治民之本,登籍與禮法能使民有序。


勞逸、飲食須節,乃民安之道。


君上不可推責於民,宜修政以避亂。


禮治明則災不傷民,法廢則亂生於內。





十九、


1. 原文


是故立民之居,必于中國之休地,因寒暑之和,六畜育焉,五穀宜焉;辨輕重,制剛柔,和五味,以節食時事。


2. 注釋


1. 中國之休地:指地勢平正、氣候適中的中原良地。


2. 寒暑之和:氣候調和,不偏於寒熱。


3. 六畜:指馬、牛、羊、豬、犬、雞。


4. 五穀:稻、黍、稷、麥、菽等主要糧食作物。


5. 辨輕重:分辨事物輕重緩急,以定施政方針。


6. 制剛柔:調和剛強與柔順,使政務、民情皆得中和。


7. 和五味:調和飲食五味,使民食有節。


8. 節食時事:節制飲食與農事,使皆合於時節。



3. 白話文


因此,建立人民居處,必須選在中原良地,使之處於氣候溫和的區域;這樣六畜得以繁育,五穀得以茂盛。又須分辨事物輕重緩急,調整剛柔之度,和順五味,以節制民眾飲食與農業之時序,使萬事皆合於天時與人性。


4. 總結


此段強調安民之道,必以地利為本、時和為助,兼調政教與民生,使物產興、民氣和。


啟示


居民安處須擇地利,順應天地之和氣。


政務應辨輕重、調剛柔,以保中和之道。


民食有節、農事合時,乃國家富庶之本。


治國在於順天理、應人情,使民與物皆得其所。





二十、


1. 原文


東辟之民曰夷,精於僥,至於大遠,有不火食者矣。南辟之民曰蠻,信以朴,至於大遠,有不火食者矣。西辟之民曰戎,勁以剛,至于大遠,有不火食者矣。北辟之民曰狄,肥以戾,至于大遠,有不火食者矣。及中國之民,曰五方之民,有安民和味,咸有實用利器,知通之,信令之。


2. 注釋


1. 辟:邊遠之地。


2. 夷、蠻、戎、狄:古代對東、南、西、北方各族的稱呼。


3. 精於僥:勤敏靈巧。


4. 不火食:未開化之民,不以熟食為常。


5. 信以朴:質樸而誠實。


6. 勁以剛:剛健強悍。


7. 肥以戾:豐盛而性情乖戾。


8. 五方之民:指東、南、西、北與中五方之民。


9. 安民和味:生活安定、飲食調和。


10. 實用利器:能製作並使用有效的工具。


11. 知通之,信令之:能明白事理,並誠信地遵從命令。



3. 白話文


東方邊遠的民族稱為夷,性情靈巧勤敏,到了極遠之地,甚至有不以火煮食的人。南方的民族稱為蠻,質樸而誠實,到了極遠之地,也有不火食的人。西方的民族稱為戎,剛強勇健,到了極遠之地,也有不火食的人。北方的民族稱為狄,豐厚而乖戾,到了極遠之地,也有不火食的人。至於中原之民,稱為五方之民,生活安定、飲食調和,皆能製作有用的工具,通達事理,誠信而能聽從教令。


4. 總結


此段以五方之民對比中原,說明文明之漸進與文化差異。四夷雖各有性情之偏,而中原則和而中正,兼備禮義與實用之智。


啟示


人性因地而異,文化由教化而成。


中和之道在於兼容並蓄,調諸偏性。


教化之功能使人由野入文,從不火食而至知禮義。


治國者當明地理民情,施教以和五方之風。





二一、


1. 原文


及量地度居,邑有城郭,立朝市。地以度邑,以度民,以觀安危。距封後利,先慮久固,依固可守,為奧可久,能節四時之事,霜露時降。


2. 注釋


1. 量地度居:衡量土地的廣小,規劃居住的位置。


2. 邑有城郭:邑即城鎮,城郭指城牆與外圍防護。


3. 立朝市:設立朝廷與市場,表政治與經濟的中心。


4. 地以度邑,以度民:依土地條件來決定邑的大小與民的人數。


5. 以觀安危:藉此觀察地方的安全或危險。


6. 距封後利:距離封疆邊界要考慮其後世之利。


7. 先慮久固:預先考慮能否長久穩固。


8. 依固可守:依靠堅固之勢以便守禦。


9. 為奧可久:「奧」指深遠、隱密之處,引申為居處安穩可久。


10. 能節四時之事:能順應四季的變化,調節事務。


11. 霜露時降:指自然氣候的運行,暗喻順天時而作。




3. 白話文


因此在規劃地區與安置居民時,必須先衡量土地,決定適當的居住之地。城邑應有堅固的城牆,設立朝廷與市場,使政事與商業得以運行。根據土地的廣狹來規劃邑的大小與人口數量,藉以觀察其安全與險要。距離邊界的遠近,要考量後世的利益,先設想能否長久安固。依據堅固的地勢設防,使之能長久居住。凡事能調節四時的農務與作息,順應自然氣候,如霜露按時而降,則可保天下之久安。


4. 總結


此段強調建國立邑之道,在於審地形、度安危、順四時、重長久。治者須以天地之理為準,使政治、經濟、軍防皆各得其所。


啟示


治國須因地制宜,不可盲目興作。


長久之安在於先慮與遠謀。


政者應順天時、察地利、安人心,方能成永固之基。





二二、


1. 原文


方冬三月,草木落。庶虞藏,五穀必入于倉。於時有事,蒸于皇祖皇考,息國老六人,以成冬事。


2. 注釋


1. 方冬三月:指冬季的三個月。


2. 草木落:萬物凋零,象徵冬季閉藏之時。


3. 庶虞藏:「庶虞」指掌管山林川澤的官員,「藏」意為收藏、儲蓄。


4. 五穀必入于倉:指農作物收穫後必須入倉保存。


5. 於時有事:指當時進行相應的禮事。


6. 蒸于皇祖皇考:「蒸」為祭祀名,指以熟食祭祖先;「皇祖皇考」指歷代祖先與父祖。


7. 息國老六人:「息」意為休息、慰勞;「國老」指國中的德高年長者;「六人」為象徵數,表示敬老之意。


8. 以成冬事:完成冬季的各項工作與祭禮。




3. 白話文


到了冬天的三個月,草木凋落,萬物進入休息的時節。主管山林川澤的官員將物資收藏起來,所有五穀都必須收入倉庫。此時舉行祭祀祖先的儀典,以熟食祭皇祖皇考,並慰勞國中年高有德的長者六人,藉此完成冬季的各項事務。


4. 總結


此段說明冬季的政事與禮節重在「藏」與「敬」。天時閉藏,萬物休息,人事亦當儲蓄糧食、休養生息、崇敬祖先與長老,以養德育民。


啟示


順應四時,冬宜閉藏養息。


治國應在豐年儲糧,為民備患。


敬祖尊老乃國之根本,禮之常道。





二三、


1. 原文


民咸知孤寡之必不末也,咸知有大功之必進等也,咸知用勞力之必以時息也。推而內之水火,入也弗之顧矣,而況有強適在前,有君長正之者乎?


2. 注釋


1. 民咸知:人民都知道。


2. 孤寡之必不末也:「孤寡」指無依之人;「末」為棄絕、遺忘之意,意即國家必不遺棄孤寡。


3. 有大功之必進等也:「大功」指有功勞之人;「進等」意為提升等級,表示有功者必得獎勵。


4. 用勞力之必以時息也:凡勞動之人,必依時節得以休息。


5. 推而內之水火:即使把人推入水火之中,比喻極危險的境地。


6. 入也弗之顧矣:進入其中也不回頭看,形容人民的信任與安心。


7. 而況有強適在前:「強適」指力量與正道在前方引導。


8. 有君長正之者乎:更何況還有君主與長官在上主持公正。



3. 白話文


人民都知道,孤寡者必定不會被遺棄,有大功的人一定會被提升,有勞力的人一定能按時休息。若把他們推入水火之中,他們仍不會回頭顧慮,更何況前方有強者引導,並且有君主長官主持公道呢?


4. 總結


此段說明古代政治的信任基礎:人民相信國家不遺棄弱者、不忘記功勞、能讓勞者安息,因此對上無疑,對政有信。


啟示


政在信,民心安則國安。


施政須兼顧弱勢、獎勵功勞、調勞有度。


君長公正,民自願效命,不懼艱險。





二四、


1. 原文


公曰:「善。」


2. 注釋


1. 公:指諸侯或上位者,這裡即向子請教之人。


2. 曰:說。


3. 善:稱讚之詞,意為「說得好」或「很好」。



3. 白話文


公說:「很好。」


4. 總結


此句為簡短的讚許之語,表示對子所言深以為然,認同其論述的道理與見解。


啟示


明君善於讚賞正言,顯示其納諫之德。


對正確的意見給予肯定,是治國之明識。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雷冥的沙龍
17會員
638內容數
雷冥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10/09
一、 1. 原文 公曰:「千乘之國,受命於天子,通其四疆,教其書社,循其灌廟,建其宗主,設其四佐,列其五官,處其朝市,為仁如何?」 子曰:「不仁,國不化。」 2. 注釋 1. 千乘之國:指中等諸侯國,能出兵千乘之地。 2. 受命於天子:承受天子之命以治國。
2025/10/09
一、 1. 原文 公曰:「千乘之國,受命於天子,通其四疆,教其書社,循其灌廟,建其宗主,設其四佐,列其五官,處其朝市,為仁如何?」 子曰:「不仁,國不化。」 2. 注釋 1. 千乘之國:指中等諸侯國,能出兵千乘之地。 2. 受命於天子:承受天子之命以治國。
2025/10/06
一、 1. 原文 明堂者,古有之也。凡九室:一室而有四戶、八牖,三十六戶、七十二牖。以茅蓋屋,上圓下方。 2. 注釋 1. 明堂:古代天子行禮、施政、教化之處。 2. 九室:指明堂內有九個房間,象徵九州、九德。 3. 戶:門。 4. 牖:窗。
2025/10/06
一、 1. 原文 明堂者,古有之也。凡九室:一室而有四戶、八牖,三十六戶、七十二牖。以茅蓋屋,上圓下方。 2. 注釋 1. 明堂:古代天子行禮、施政、教化之處。 2. 九室:指明堂內有九個房間,象徵九州、九德。 3. 戶:門。 4. 牖:窗。
2025/10/06
一、 1. 原文 聖王之盛德;人民不疾,六畜不疫,五穀不災,諸侯無兵而正,小民無刑而治,蠻夷懷服。古者天子常以季冬考德,以觀治亂得失。凡德盛者治也,德不盛者亂也;德盛者得之也,德不盛者失之也。是故君子考德,而天下之治亂得失,可坐廟堂之上而知也。德盛則脩法,德不盛則飾政,法政而德不衰,故曰
2025/10/06
一、 1. 原文 聖王之盛德;人民不疾,六畜不疫,五穀不災,諸侯無兵而正,小民無刑而治,蠻夷懷服。古者天子常以季冬考德,以觀治亂得失。凡德盛者治也,德不盛者亂也;德盛者得之也,德不盛者失之也。是故君子考德,而天下之治亂得失,可坐廟堂之上而知也。德盛則脩法,德不盛則飾政,法政而德不衰,故曰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立刻、馬上。《晉書.卷九二.文苑傳.左思傳》:「造齊都賦,一年乃成。復欲賦三都,……遂構思十年,門庭藩溷,皆著筆紙,遇得一句,即便疏之。」
Thumbnail
立刻、馬上。《晉書.卷九二.文苑傳.左思傳》:「造齊都賦,一年乃成。復欲賦三都,……遂構思十年,門庭藩溷,皆著筆紙,遇得一句,即便疏之。」
Thumbnail
早期人家,為了養家養孩子,有錢賺就好,比較不會去思考工作內容符不符合善良和慈悲。加上民風閉塞,資訊也不流通,除了佛寺廟宇的師父講經說法順勢帶入因果觀念之外,並沒有其他管道可以了解因緣果報的道理,因此在不知情的狀況下造罪又造惡。 吃人一斤,還人十六兩,這就是因果循環,這個道理人人都懂,不過如果放
Thumbnail
早期人家,為了養家養孩子,有錢賺就好,比較不會去思考工作內容符不符合善良和慈悲。加上民風閉塞,資訊也不流通,除了佛寺廟宇的師父講經說法順勢帶入因果觀念之外,並沒有其他管道可以了解因緣果報的道理,因此在不知情的狀況下造罪又造惡。 吃人一斤,還人十六兩,這就是因果循環,這個道理人人都懂,不過如果放
Thumbnail
介紹自是、自見、自伐、自矜四種多餘行為。
Thumbnail
介紹自是、自見、自伐、自矜四種多餘行為。
Thumbnail
「作戰」當是介於「謀攻」與「五變」之間,可類比為少陰或少陽。何解?花費需要「計算」——有「校之以計」之分;「不盡知用兵之害,則不能得用兵之利矣」——有「乃為之勢、因利而制權」之分。計勢互交而成「作戰」。 十萬之師 總而言之,運用軍隊打仗的方法:馳車一千、革車一千、裝甲戰士十萬、千里(五百公里)輸
Thumbnail
「作戰」當是介於「謀攻」與「五變」之間,可類比為少陰或少陽。何解?花費需要「計算」——有「校之以計」之分;「不盡知用兵之害,則不能得用兵之利矣」——有「乃為之勢、因利而制權」之分。計勢互交而成「作戰」。 十萬之師 總而言之,運用軍隊打仗的方法:馳車一千、革車一千、裝甲戰士十萬、千里(五百公里)輸
Thumbnail
無事商量三師兄、無事商量三師兄 歲月如梭,光陰似箭,少苦讀寒窗 讀書時覺讀書苦,用書時覺讀書少 唉,這不就是千金難買一個早知道 天下戰亂,流離失所的是普通百姓 高官富商,隨便哪裡厚待哪裡是家 人在世上都有所求,無品者容易見 求什麼?都不外乎私心的貪心不足 以致最後搞到像蛇吞象般不
Thumbnail
無事商量三師兄、無事商量三師兄 歲月如梭,光陰似箭,少苦讀寒窗 讀書時覺讀書苦,用書時覺讀書少 唉,這不就是千金難買一個早知道 天下戰亂,流離失所的是普通百姓 高官富商,隨便哪裡厚待哪裡是家 人在世上都有所求,無品者容易見 求什麼?都不外乎私心的貪心不足 以致最後搞到像蛇吞象般不
Thumbnail
轉世十次,十世為耕農的張躬,突然想起了過去。那可是十輩子往事,啪一聲,就佔領了整個腦迴路! 第一世種桑,他養蠶取絲,羅織風光。 第二世種豆,他磨豆熬汁,哺餵鄉里。 第三世種棉,他採花彈弓,勤做新襖。 第四世種米,米粥、米糕
Thumbnail
轉世十次,十世為耕農的張躬,突然想起了過去。那可是十輩子往事,啪一聲,就佔領了整個腦迴路! 第一世種桑,他養蠶取絲,羅織風光。 第二世種豆,他磨豆熬汁,哺餵鄉里。 第三世種棉,他採花彈弓,勤做新襖。 第四世種米,米粥、米糕
Thumbnail
江山 雄才壯志,天降大任? 一生一世,眨眼千秋
Thumbnail
江山 雄才壯志,天降大任? 一生一世,眨眼千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