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明堂者,古有之也。凡九室:一室而有四戶、八牖,三十六戶、七十二牖。以茅蓋屋,上圓下方。
2. 注釋
1. 明堂:古代天子行禮、施政、教化之處。
2. 九室:指明堂內有九個房間,象徵九州、九德。
3. 戶:門。
4. 牖:窗。
5. 三十六戶、七十二牖:全堂共有三十六門、七十二窗。
6. 茅蓋屋:以茅草為屋頂,象徵質樸節儉。
7. 上圓下方:屋頂圓、基座方,象徵天圓地方之義。
3. 白話文
明堂是古代就有的制度建築。共有九個房間,每個房間有四個門、八個窗,因此整座明堂共有三十六個門、七十二個窗。屋頂用茅草覆蓋,上圓下方,象徵天圓地方的宇宙秩序。
4. 總結
此段說明明堂的古制與象徵意義。明堂的結構數量皆有法度,體現古人以建築表達天地、人道與政治秩序的理念。
啟示
建築不僅是實用之物,也是禮制與宇宙觀的體現。
「上圓下方」寓意人君應順天理而治地政。
古制之精嚴,反映政治秩序與自然法則的和諧統一。
二、
1. 原文
明堂者,所以明諸侯尊卑。外水曰辟雍,南蠻、東夷、北狄、西戎。明堂月令,赤綴戶也,白綴牖也。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堂高三尺,東西九筵,南北七筵,上圓下方。九室十二堂,室四戶,戶二牖,其宮方三百步。在近郊,近郊三十里。
2. 注釋
1. 明堂:天子朝會、講學、布政之所,用以彰明禮制,辨諸侯尊卑。
2. 辟雍:明堂之外環水,象徵環流教化、通達四方。
3. 南蠻、東夷、北狄、西戎:指四方諸侯或外族,皆來朝會受教於此。
4. 月令:指明堂依月而行禮之制度。
5. 赤綴戶、白綴牖:以紅飾門、白飾窗,象徵陰陽調和。
6. 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表示方位數序,出自《河圖洛書》之數,用以配天地陰陽、九州九德。
7. 筵:指席或地面度量單位,表示殿堂長寬規模。
8. 九室十二堂:九間主室、十二重堂宇,象徵九德與十二月之法。
9. 三百步:宮殿方圓三百步,表制度之度量。
10. 近郊三十里:建於國都之外三十里處,為天子郊祀講學之地。
3. 白話文
明堂,是用來彰顯諸侯尊卑等級的建築。外面環有水,稱為辟雍,象徵四方諸族——南蠻、東夷、北狄、西戎——皆來此受教。明堂的月令制度,規定以紅色裝飾門,以白色裝飾窗。堂中數序「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象徵天地陰陽之理。堂高三尺,東西長九筵,南北長七筵,上圓下方。整體有九室十二堂,每室四門、每門兩窗,宮殿方圓三百步,位於距國都三十里的近郊。
4. 總結
此段記述明堂的制度、構造與象徵。明堂之設不僅為政教之所,更以天地之數與陰陽之理統攝政治秩序,體現「禮以定尊卑」的核心精神。
啟示
政治與建築皆以宇宙秩序為依歸,顯示天人合一之理。
禮制建築不止於形制,更寓教化與等級觀念。
明堂之設提醒君主,治國須以禮義為本,兼容天下四方。
三、
1. 原文
或以為明堂者,文王之廟也,朱草日生一葉,至十五日生十五葉;十六日一葉落,終而復始也。周時德澤洽和,蒿茂大以為宮柱,名蒿宮也。此天子之路寢也,不齊不居其屋。待朝在南宮,揖朝出其南門。
2. 注釋
1. 或以為:有人認為。
2. 明堂:此處指文王之廟,亦即供奉文王之宗廟。
3. 朱草:赤色的草,古人以為祥瑞之物。
4. 日生一葉……終而復始:象徵天道循環、陰陽往復之理。
5. 德澤洽和:指周代政治清明、德化廣被。
6. 蒿茂大以為宮柱:以茂盛的蒿草為柱,比喻草木昌盛、民氣和順。
7. 蒿宮:以蒿為柱之宮殿,象徵以德化民之盛世。
8. 路寢:天子日常起居之所,與宗廟相對。
9. 不齊不居其屋:天子若未齊戒,不敢居於此宮,以示敬慎。
10. 待朝在南宮,揖朝出其南門:指天子在南宮準備朝會,行禮於南門出迎百官。
3. 白話文
有人認為,明堂就是周文王的宗廟。相傳其中有一種朱草,每日生長一葉,到十五日生滿十五葉,十六日後每日落一葉,循環不息。這象徵周代德化通達、天地和順。那時草木繁茂,以蒿草作為宮殿之柱,故名為「蒿宮」。這是天子的路寢,若未齊戒淨身,不可居於其內。天子平時在南宮等待上朝,揖禮而出,從南門迎接群臣。
4. 總結
此段述說明堂又被認為是文王之廟,其象徵自然循環與德化興盛。以朱草、蒿宮為瑞徵,顯示天地感應於聖德之應化。天子居處與朝儀之嚴謹,也反映出以敬為本的王道精神。
啟示
德化能感天地,政教昌明則自然呈祥。
君主以敬慎持身,不齊不居,以示對天與祖的敬畏。
政治之治,不在威刑,而在德行與天道相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