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懶,是胰島素把大腦拉下了休眠模式

在高壓的現代職場裡,「累」彷彿是每個人都必須忍受的日常。但如果你發現自己每天早上起床後仍覺得昏沉,工作不到半天就想睡覺,甚至下午一點準時「斷電」,這可能不是單純的疲倦。這是身體在發出警訊:你的胰島素正在干擾你的清醒機制。
一、工程師的日常:壓力與久坐的代謝陷阱
王先生每天的生活節奏幾乎與手上的專案一樣緊湊。他是某科技公司的資深工程師,負責監督軟體專案進度,常要與國外客戶開會到深夜,白天則是連環會議與程式碼檢查輪番上陣。他的時間被切割成一塊一塊,幾乎沒有餘裕去好好吃一頓飯或靜下來休息。早上醒來時,腦袋總是像沒開機一樣昏沉。他習慣邊開筆電、邊啜飲加了糖與奶精的濃咖啡,再隨手抓個超商三明治或甜麵包當早餐。這種速戰速決的模式,讓他勉強能應付上午的工作。但中午過後,當他吃完便當配上含糖手搖飲,精神往往急轉直下。他開始打呵欠、無法集中精神,甚至會在會議中忍不住「斷電」,像是有人按下了關機鍵。
他以為只是自己「年紀大了、恢復力變差」,卻沒想到,這正是胰島素阻抗正在悄悄吞噬他活力的證據。
王先生的工作性質要求他長時間坐在電腦前,缺乏運動已成為常態。每天坐滿10小時、偶爾起身走動只是為了趕去下一場會議。加上專案壓力大,常常邊吃邊工作、熬夜趕進度,不僅干擾了荷爾蒙節律,也讓交感神經長期處於高壓狀態,身體始終無法「關機」修復。這些因素,看似與「吃」無關,實際上卻正是引爆胰島素阻抗的隱性導火線。
晚上下班後,他常因太累懶得煮飯,隨便叫份高油高碳水的外送解決晚餐,吃飽後再用甜點當「慰勞品」。但這樣的飲食模式,不僅讓血糖快速飆升,也迫使胰臟不斷分泌胰島素,形成慢性高胰島素血症的惡性循環。久而久之,胰島素的訊號就像被靜音一樣,細胞再也聽不進指令,導致能量利用效率越來越差,大腦與肌肉開始「飢餓」,而王先生本人則越來越「累」。
他從來沒想過,自己的生活習慣——久坐、晚睡、亂吃——會讓一個本來健康的中年男子,變得如此容易疲倦、無法專注,甚至懷疑自己的身心出問題。這並不是單純的職業倦怠,而是身體在代謝層面出現了失衡,而這一切,胰島素早已默默寫在代謝的黑板上。
二、胰島素如何讓你「越吃越累」
王先生開始注意到一個奇怪的現象:他越是吃飽,就越覺得累。尤其是在午餐或晚餐後,那種突如其來的昏沉感幾乎像潮水般湧來,讓他連思考都變得困難。他不明白,為什麼吃東西應該是補充能量,卻反而讓自己陷入一種半睡眠狀態?
事實上,這正是胰島素阻抗在背後運作的結果。
正常情況下,當我們吃下碳水化合物(尤其是精緻澱粉或糖),身體會將其分解為葡萄糖,進入血液中。此時,胰臟會分泌胰島素,幫助血糖進入細胞,轉換為能量。然而,當胰島素訊號失靈——也就是「胰島素阻抗」發生時,細胞就像聽不懂指令的門衛,即使胰島素敲門敲得再用力,也無法順利開門讓葡萄糖進來。結果就是:血糖進不了細胞,留在血液中,能量無法有效被利用。
身體為了應付這種「假性飢餓」,只好命令胰臟分泌更多胰島素來強行推動葡萄糖進入細胞。這種反覆的高胰島素狀態,會在短時間內讓血糖從高峰劇烈下滑,甚至掉得太低。當血糖下降過快,大腦立即感覺能量供應不足,就會出現嗜睡、昏沉、注意力渙散等症狀——就像王先生每天午餐後那種無法控制的想睡感。
這種現象也讓王先生誤以為自己「血糖太低」,於是他習慣在下午來一杯拿鐵、搭配巧克力或餅乾提神。然而,他不知道的是,這種「補糖」行為,其實是在不斷加重胰島素的工作負擔。血糖上升、胰島素上升、血糖又快速下跌——這樣的代謝過山車,讓他的精神狀態一天比一天更糟,宛如在吃中製造疲倦。
而這種由高胰島素造成的腦部「假性低血糖」不只會導致疲倦,還會刺激腦中「尋求糖分的渴望」,讓人不自覺一再選擇高碳水食物,進一步惡化代謝。最終,王先生陷入一個惡性循環:越吃越累、越累越想吃甜食,而每一次補充糖分,都讓身體更遠離代謝的平衡。
這時的他,並非真正缺乏能量,而是因為胰島素無法正確將能量送到需要的地方。這是「代謝型疲勞」的典型特徵,也是一個正在被高胰島素拉進「假性休眠模式」的大腦,最清楚但最常被忽略的呼救訊號。
三、胰島素如何干擾腦部功能與荷爾蒙節律
王先生發現,這種疲倦不只是出現在白天,他的夜晚也變得越來越難過。即使白天累到不行,到了晚上卻反而精神變得異常清醒,常常躺在床上翻來覆去,腦中像塞了一堆還沒完成的代辦事項,完全無法放鬆入眠。即使好不容易睡著了,也總是半夜醒來,天未亮就清醒,然後隔天又再度陷入精神模糊的輪迴。
這樣的睡眠與精神狀態異常,其實也與胰島素阻抗密切相關。許多人只知道胰島素與血糖有關,卻不知道它也與大腦與荷爾蒙系統的節律息息相關。
首先,胰島素影響大腦中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與褪黑激素的合成。血清素不只是情緒穩定的關鍵,也參與製造褪黑激素——這是我們入睡與維持睡眠的關鍵荷爾蒙。當胰島素功能失衡時,色胺酸(血清素前驅物)的運輸路徑會受阻,使得血清素不足,進而影響褪黑激素的分泌,讓入睡變得困難、睡眠質量下降,甚至出現淺眠、夢多、易醒等現象。
此外,胰島素阻抗也會打亂體內另一個重要的節律系統:壓力荷爾蒙皮質醇的日夜分泌節奏。正常情況下,皮質醇應該在早上上升、晚上下降,有助於早上清醒、晚上放鬆。但在慢性高胰島素的影響下,皮質醇可能出現「顛倒節律」:白天濃度偏低,讓人昏昏欲睡;晚上濃度反而升高,導致腦神經興奮、失眠多夢。王先生的「白天想睡、晚上清醒」正是這種節律錯亂的經典表現。
更深層的影響來自於胰島素與交感神經系統的互動。當胰島素水平長期偏高,會不斷刺激交感神經活性,使得身體始終處於警戒狀態。這會導致心跳加快、情緒易怒、血壓升高,以及焦慮感與無法放鬆的緊繃感。王先生說不出自己哪裡不舒服,但總覺得「放鬆不下來」、「腦袋停不下來」,這其實就是交感神經被胰島素長期催化的結果。
而這些錯亂的訊號,最終也會反向影響胰島素本身的分泌與敏感度。當睡眠被破壞、壓力荷爾蒙混亂、神經系統緊繃,身體會進一步產生更多胰島素來「應急」,這不僅無法改善代謝,反而讓胰島素阻抗更加惡化。
王先生不知道,他的身體其實已經陷入了一個被胰島素拉扯的「神經-荷爾蒙混亂循環」中。他以為自己只是壓力大、休息不夠,卻不曉得這一切其實是從那杯含糖咖啡、那個快走不到幾步的生活開始,讓胰島素一點一滴地,改變了他大腦的節奏與整體運作。
四、轉變的開始:從飲食與作息調整出發
王先生並不是沒有嘗試過改變。他曾經想靠週末睡一整天「補眠」,也買過保健食品與B群試圖提神,甚至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得了憂鬱症,想預約精神科。但所有這些努力,都沒有真正讓他的疲倦、腦霧與午後斷電症狀改善。
直到一次公司體檢,他發現雖然空腹血糖還在「正常範圍內」,但空腹胰島素偏高、三酸甘油脂也略為升高、體脂率超過標準值。健康管理師提醒他:「這不是你累,是你代謝出問題了。」這句話徹底敲醒了他——原來不是年紀或壓力,而是他整個生活模式正在慢性地破壞胰島素的功能。
於是,他開始了一場針對「生活習慣」的系統性重整。
第一步是從早餐開始調整。他戒掉了甜咖啡和麵包,改成蛋白質與脂肪主導的組合:兩顆水煮蛋、一片酪梨、一杯無糖美式咖啡。他以為自己會餓,但意外地,這樣的早餐讓他維持飽足且精神穩定到中午,沒有了那種焦躁的空腹感。
午餐他不再選擇便當裡的大白飯,而改為「半碳水化合物」策略——地瓜或糙米搭配大量蔬菜與足夠蛋白質,並且盡可能避免含糖飲料。下午若感到嘴饞,他改吃無糖堅果或喝綠茶,取代原本習慣性的手搖飲與甜點。這樣的飲食轉變讓他驚訝發現:那個讓他昏睡的午後消失了。
除了飲食,他也開始安排身體活動。他無法一開始就進行高強度運動,但他從每天飯後快走30分鐘開始,尤其是晚餐後的散步,幫助他控制血糖曲線。同時,他每週固定兩次進行阻力訓練,訓練肌肉的同時,也在增加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
睡眠方面,他學習固定作息時間,晚上十點後不再使用電子產品,並在睡前泡熱水澡幫助放鬆。最關鍵的是,他透過調整飲食與運動,改善了褪黑激素與皮質醇的分泌節律,讓他的入睡時間提早,夜裡不再頻繁醒來,早上也能自然清醒,不再需要鬧鐘與咖啡強迫啟動身體。
這些改變不是一夕之間見效的,但在持續三個月後,他明顯感受到:腦袋清楚了、白天體力變好、情緒穩定許多、甚至體重也自然下降了幾公斤。最讓他驚喜的是,他不再靠糖分與咖啡來撐過每一天,而是靠著穩定的血糖與清晰的頭腦,找回了多年未見的「元氣」。
五、當你總是累,請不要忽略胰島素的聲音
王先生回想過去那段長期疲憊的日子,心中仍不免感慨:那不是一種單純的身體累,而是一種從內而外被掏空的感覺。他形容自己像是一台電量永遠無法充飽的手機,不管怎麼休息、怎麼補充營養或提神,電力總是撐不了幾個小時。他曾經一度懷疑,是不是自己身體壞掉了,但沒有人告訴他,這一切的核心,其實是胰島素在發出警訊。
現代人太容易忽略「代謝性疲勞」的存在。我們將精神不濟歸咎於壓力大、將腦霧當作年紀大、將嗜睡當作生活作息亂,卻少有人意識到,這些看似零碎的症狀,其實常是胰島素阻抗的早期表現。尤其是當體檢報告仍在正常邊緣時,更容易被自己和醫師輕忽,錯失了最容易逆轉的黃金時期。
胰島素是一種安靜但有力的荷爾蒙,它不會像心臟一樣發出劇烈疼痛,也不像發燒那樣讓人立刻警覺。它用的,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讓你越來越累、越來越胖、越來越難專注、甚至越來越情緒化。這些改變來得緩慢,卻深刻地影響著日常生活與人生的品質。
王先生的故事告訴我們:你並不是懶,也不是意志力不足,而是身體正在努力對抗一個你看不見的代謝困境。只要你願意停下來、理解它的語言、修正生活方式,它也願意重新與你合作,讓你的身體回到穩定與高效的節奏。
累,並不應該是你生活的常態。如果你總是無緣由地感到疲憊、飢餓、腦袋不清楚、情緒不穩、睡不好、甚至對甜食上癮,那麼也許,是時候去關注你的胰島素,而不是只把這些問題歸咎於「生活壓力大」。
傾聽胰島素的聲音,就是重新掌握身體主導權的第一步。
Sandwich-Care出書了喔!! <<101個熟齡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