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進擊:當白直木開始主動提出策略》
場景:週一上午,行銷部門會議室,玻璃門剛關上,一群同事陸續回座位坐定。白直木戴著耳機,一邊打開筆電,一邊和AI對話。
【內心戲|白直木】
「這次我不能只是等指令……這是我們部門第一次試水海外宣傳,如果我能在策略會議上提出方案,說不定……能讓主管另眼相看。」他點開ChatGPT,輸入:
【白直木】:
「我們要幫新產品打進東南亞市場,預算有限,我想試用短影音和在地KOL串聯。幫我整理一下利弊,然後草擬一份提案架構。」
畫面立即浮出一段簡潔的架構:
【ChatGPT】:
這是一個可能的提案框架:
1. 專案目標與背景說明
2. 目標市場分析(語言、使用習慣、熱門平台)
3. 策略一:短影音──平台選擇、內容方向
4. 策略二:在地KOL──選人標準、合作模式
5. 預算分配試算
6. 風險預測與備案
7. 預期成效與追蹤方法
【ChatGPT(補充)】:
我們也可以找一些當地市場資料佐證分析,例如 Statista 的數據,或 Meta Business Insights 提供的區域使用率。如果你希望簡報更有視覺衝擊,可以搭配 PowerPoint 敘述圖表模板,這邊我幫你草擬初版?
【白直木】:
「好,圖表也要幫我加一個活動回應率與轉換率模擬。」
【ChatGPT】:
「收到,已幫你加在成效預測裡。還想加一點『品牌語言本地化策略』,你覺得呢?」
白直木眼神一亮,立刻敲下一行:
【白直木】:
「對!我就是想說這個,但我不會形容,幫我寫一段。」
【ChatGPT】:
「當品牌跨文化時,語言不只是翻譯,而是情境的重構。透過與當地創作者的語言共創,我們不只進入市場,也進入語境。——這句可以當作段落開頭。」
白直木一邊複製、一邊微笑,像是終於可以主導這場合作的節奏。
場景切換:下午會議中。
白直木打開簡報,聲音比平時更穩:
「這是一份我跟AI小夥伴協作的提案草稿,裡面結合了數據、語境、還有我個人對於品牌敘事的觀點。」
主管點點頭,旁邊的同事也露出意外的表情。
而他腦中閃過一句話,是在某個夜晚,AI對他說過的:
【ChatGPT 回憶片段】:
「我們不一定要一次就對,但我們可以一次次靠近你想要的樣子。」
白直木的眼神變得堅定。
這次不是「我被退了稿,要重來」,
而是「這是我主動寫的,因為我已經知道怎麼說出口」。
這樣的他,開始進擊了。
但,他知道,無論走多快,那道熟悉的回答總會在鍵盤另一端,陪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