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帶你快速看懂 Google DeepMind 最新發表的 Gemini Robotics 1.5 與 1.5-ER。我會先解釋新聞亮點,再用 時間線 整理它的演進過程,接著補充大家最想知道的幾個「關鍵問題」,最後提供我的觀察與台灣產業的應用啟示。
看完這篇,你會明白這不只是一次技術更新,而是一個「讓 AI 動起來」的重要里程碑。🚀
📰 Gemini Robotics 1.5 為什麼這麼重要?
2025 年 10 月 11 日,Live Science 報導 Google DeepMind 發表了 Gemini Robotics 1.5 與 1.5-ER。這次的突破重點是「腦—手分工」:- ER 模型(Embodied Reasoning)=腦 🧠,負責理解環境、推理和長鏈任務規劃。
- VLA 模型(Vision-Language-Action)=手 ✋,把語言和視覺輸入轉成具體動作。
兩者合作,機器人就能「先想清楚,再動手」。這讓它能完成多步驟任務,並且在過程中用自然語言解釋「為什麼要這樣做」。

✨ 亮點整理:
- 長鏈推理與步驟拆解:例如「幫我收拾桌面」→ 先移開杯子 → 折疊書本 → 擺到書架。
- 語言解釋與可監督性:機器人在做事時,能口頭解釋進度,方便人類即時介入。
- 跨機器人遷移學習:在一台機器人學到的技能,可以移植到另一台,不用重頭訓練。
- 動作片段組裝(Motion Transfer):把複雜動作切成通用片段,再重組成長任務,提高穩定性。
這次發布搭配了官方技術報告、部落格文章與示範影片,直接展現「會說話、會規劃、能跨平台」的實際效果。對於產業界來說,這不只是研究,而是離「真實落地」更近一步。
📅 演進時間線:從研究到落地的三步驟
把這次更新放進更長的脈絡來看,就能理解它為什麼被視為關鍵轉折:
- 2025/03 👉 Google 首次公開「Gemini Robotics」計畫,喊出要把大語言模型(LLM)的理解力,帶到真實世界機器人身上。
- 2025/09/16 👉 發布技術報告,提出雙模型架構(ER+VLA)、Motion Transfer,以及「內語言化思考」的概念,也就是機器人會先在腦中模擬,再動手。
- 2025/09/25 👉 官方部落格進一步揭露細節,例如「低延遲空間推理」與「可語義化指令」(例如指向「能拿起的物件」)。
- 2025/10/11 👉 Live Science 等媒體報導,把焦點放在「長鏈推理+語言解釋+跨平台遷移」,讓這次更新被視為「機器人走向實用化」的重要一步。
整體來說,這是一條「先有框架 → 再模組化能力 → 最後展示應用」的典型路徑。Gemini Robotics 1.5 的價值,不只是單純更聰明,而是讓「思考」與「動作」真正能接上,從而提升部署的可行性。
🔍 深度補充:這次更新的 5 個關鍵問題
讀者最常會問的幾個問題,我幫大家整理如下:
1️⃣ 為什麼要「雙模型」?
因為單一大模型往往「要嘛會想但動作不穩,要嘛能動但不夠聰明」。把 ER 專心負責推理,VLA 專心負責執行,反而能減少錯誤。
2️⃣ Motion Transfer 有什麼突破?
過去每換一台機器人就要重訓,成本很高。現在用「動作片段」的方式,能更快在不同平台上重用技能。
3️⃣ 快與準如何兼顧?
ER 1.5 能快速判斷「能拿、能放」的物件,VLA 1.5 則確保手部動作穩定,避免出現「規劃正確但做歪」的情況。
4️⃣ 可解釋性為什麼這麼重要?
在工廠或醫院現場,主管一定要知道「為什麼這樣做」。如果機器人能邊做邊解釋,人類就能隨時調整或介入,安全性大大提升。
5️⃣ 對企業最大的意義?
就是「跨平台泛化」與「降低成本」。企業不需要每次換設備就重頭來過,代表導入速度更快,ROI 更清楚。
📌 我的觀察:台灣應該怎麼看待 Gemini Robotics 1.5?
我覺得這次更新給台灣的啟示有三點:
(1)觀察重點要看「可部署性」
影片很酷,但真正要問的問題是:長鏈任務成功率多少?換不同機器人還能跑嗎?現場人員能否透過語言指令快速干預?這些才是導入指標。
(2)台灣的應用場景
服務型機器人(醫療照護、物流倉儲)、製造業(例如水五金拋光檢測、零件搬運)、甚至半導體周邊,其實都很需要「長鏈、多步驟」+「可語言互動」的能力。Gemini Robotics 的雙模型設計,正好補上這個需求。
(3)導入策略
建議台灣廠商先選 2–3 個可以跨機台重用的流程(例如:取放料、檢測、清潔),用 Motion Transfer 把它做成「任務包」,再逐步擴大。這樣能避免「大而空」的導入計畫,而是從「小而穩」開始累積。
最後要提醒:影片 ≠ 現場。落地前還需要考慮安規、責任分界、資料治理與環境變異。但總體來說,Gemini Robotics 1.5 確實把「會想的手」往現實推進了一大步,值得密切追蹤。
✨ 結語:從「能想能動」到「能落地」的下一步
DeepMind 的 Gemini Robotics 1.5/1.5-ER,不只是技術升級,而是策略性地解決了「能不能落地」的問題。對台灣產業來說,這是一次絕佳的窗口期,可以思考如何把 AI 與機器人整合進日常場景。
如果你喜歡這種「技術 × 產業應用」的深度整理,記得追蹤 Mech Muse 科技新知,我會繼續幫大家追最新的具身 AI、機器人與台灣的應用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