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勢神宮作為日本第一神宮,每年的參拜人數都相當的驚人。要說伊勢最大的產業支柱就是伊勢神宮也不為過。而做為一年有1500場的祭祀活動的日本第一宮,依循古禮每年的春季和秋季,就會舉辦神樂的祈福舞蹈表演。每到中秋的時刻,就是要祭拜月神的季節。
不知道大家對於日本的八百萬神明的降生有沒有認識? (請見 : 誰是日本神話中的亞當與夏娃 ? 你知道他們生下了一堆島嶼和神明嗎?) 天皇的血脈大家都知道是天照大神。而天照大神是從拿裡來的呢? 答案就是:
日本的亞當夏娃在黃泉夫妻對戰之後。伊邪那崎(伊邪那岐命)在從黃泉之國回來後進行淨化儀式,從身體清洗中誕生的三位最尊貴的神祇,被稱為「三貴子」:分別是從左眼誕生的太陽神天照大神,從右眼誕生的月神月讀尊,以及從鼻子誕生的海神須佐之男命。天照大神是姐姐掌管上天的世界、月讀大神據說是陰柔俊俏的弟弟掌管夜之國,而須佐之男就掌管地上的界域。 由於大和王朝是天照大神的血脈,在日本其實幾乎都看不到月讀的神社,而真正有祭拜的就在伊勢神宮。

工作人員正在布置月讀祭的神樂舞台
而說起日本的神樂起源,其實受到中國古代的文化東傳有很大的影響。我們在日本的神道信仰當中,可以窺見中國道教的道統邏輯。舉例來說,道德經當中有提到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也就是說:道生混沌一氣,一氣分剖陰陽,為一生二;陰陽運化,而生天、地、人三才;三才既具,萬物滋生,為三生萬物。
在日本神明的道統與降生,那些傳說其實也對應了道德經的說法。為什麼伊邪那崎生出來要是三貴子? 而不是二貴子? 如果對應道家的說法,伊邪那崎的道為一,要有陰陽和三才,那就是得要有太陽、月亮分陰陽,然後要有對應天、地、人,三才構成一方世界。就可以對應在三貴子的責任範圍。

從舞台背後的兩個鼓的裝飾可以看的出來陰陽的邏輯
如果我們從舞台的大鼓裝飾當中觀察,其實就可以看的出來很多這些有趣的細節。秋季神樂祭這兩面大鼓中,左面鼓面上畫有三つ巴符號,右面鼓面上畫有二つ巴符號,奇數為陽偶數為陰。從傳統(關西)的女兒節擺飾: 天皇娃娃在左,皇后娃娃在右(從正面看為男右女左)。同樣的邏輯也可以窺見這個邏輯。左邊有龍紋(象徵男性屬陽),右邊有鳳紋(象徵女性屬陰)。而大鼓的上方在左側,是太陽,右側的大鼓頂端則是月亮。都可以看到陰陽二分的觀念,放在舞台的布置細節。
在我們到達伊勢神宮的這天,大家是早上9點,碰到11點半要開始表演的機會真的運氣非常的好。在表演開始的時候,樂師、舞者、開始進場。使用的樂器,有笛子,鼓、還有大家都熟知的笙。樂器的吹奏響起,就是滿滿的古風。這天開場的第一首,就是大家都有機會在網路上查到的振鉾之舞。
神樂的來源受到文化從中國東傳的影響很深,目前保留的音樂和傳入時的風格非常相似。同時也深受道家的陰陽之說影響深刻,當時擔任朝廷武官的近衛部官員,在朝員活動當中,會被分成左右兩派,進行各種武術競賽。這也與左為陽、右為陰的陰陽哲學有關。同樣的觀念也帶入了祈福的舞蹈,演變成具有多種對稱性的日本獨特的武樂舞。
在這部振鉾舞當中,相傳左側舞源自中國舞蹈,平安時代改良。其音樂源自唐代,服飾為紅色,表演以「左」為關鍵詞,舞者從左側入場,以左腳為中心進行動作。其特點是動作流暢,前後銜接,輕鬆優雅。
而在右側的部分的舞蹈,它起源於朝鮮半島的一種舞蹈,以被稱為“駒樂”的音樂為背景。表演者穿著綠色服裝,從右側而非左側出場,動作以右腳為中心。舞蹈形式具有明顯的斷斷續續性,由一系列短暫而有節奏的動作組成。
而在這天的表演中,還可以看見童舞(わらわまい)。雖然不是真的由小朋友來表演,但會由年輕的女性來代表,臉上會塗白,並且有搖鈴的舞蹈設計在其中。

可能相較於現代舞台張力,這樣的傳統舞蹈比較枯燥一點。但其中的文化保存意義看我們窺探了日本古代人的生活,也可以讓我們看見文化連結的有趣之處。但值得一提的是
雖然日本也分陰陽,但是陰陽的兩邊跟台灣廟宇的風水其實是剛好相反的。日本的男左女右,是從觀眾視角看過去。但是台灣的風水卻是由神明的角度往外看,左陽又陰。剛好跟日本的分法是恰好相反的。
發現到這點對我們的說是一個很有趣的小趣味。至於更深的考古學問,我們就留給專家。繼續我們的伊勢之旅。 活動結束後,又巧遇 宇治的小山園贊助的抹茶和三盆糖。為這趟月讀祭的巧遇畫上完美的句點。身心靈都充滿了豐沛的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