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發前的想像與焦慮
起初,我對 尼泊爾 充滿想像。聽著去過當地的夥伴分享:「那裡根本就是老師的天堂」、「孩子們有滿滿的學習熱忱與感恩的心」,即使心裡早已有心理準備,真正踏入 尼泊爾 那片土地時的感動仍遠遠超過原本的想像。
但老實說,一開始我對出隊到 尼泊爾 並沒有特別期待。被日常生活的壓力與疲憊壓得喘不過氣,再加上要出國、脫離母語教學、挑戰英文課堂,對於將近半年沒碰英文的我來說,是非常大的挑戰。焦慮與不安一路陪我飛到 尼泊爾,甚至直到抵達當地、準備開始教學前一刻,我仍為「自己能不能做到」感到壓力萬分。

面對挑戰與轉折
真正站上 尼泊爾 講台的課堂後,狀況比我想像的更具挑戰。第一堂課面臨語言屏障、低年級孩子的活潑與喧鬧,再加上戶外環境的影響,都讓我的教學成果未如預期。幸好,我並不是孤單面對。德內ㄦ 的夥伴們在 尼泊爾 給了我許多幫助與鼓勵,我們一起討論如何修正課程、設計更有趣的活動。老師也提醒我:「其實我們教什麼不是重點,孩子在乎的是『我們的陪伴』。」這句話深深觸動了我。於是,在接下來的兩週裡,我努力去體會「陪伴」的真正意義,也開始反思「服務」對我的價值。

孩子的回饋與感動
在 尼泊爾,服務並不是施捨,而是雙向的感動。孩子們的回饋總是超乎想像──一個單純的擁抱、一張從筆記本撕下的小紙條、一句又一句真摯的「I love you」。最令我動容的一句話是:「I am so sad because I don’t have big gift for you.」雖然孩子們擁有的不多,但他們總想把最珍貴的東西分享給素未謀面的我們。
他們多數生性害羞,打招呼時彷彿鼓足了全身的勇氣,當我回應時,他們又害羞地躲起來。即便如此, 尼泊爾 的每一個孩子仍願意表達感謝、傳遞愛意。這樣真誠的互動,是我在台灣教學時較少感受到的。他們懂得珍惜每一份資源、感謝每一段緣分。也因此,我更深刻體會到:點亮他人不是單向的付出,而是彼此照亮的過程。

在地生活的觀察
除了課堂的經驗,尼泊爾 在地生活也帶給我許多觸動。在 尼泊爾,我彷彿穿越回尚未出生的早期台灣。這裡沒有四通八達的馬路,鮮少看見紅綠燈,路面高低不平,但人們卻自在地生活著。即便街道充斥著喇叭聲,卻很少出現衝突;即便有小狗安穩地躺在路中央,人們也會繞過牠,不打擾牠的睡眠。
物資或許不足,電力不穩、交通不便,但 尼泊爾 人們的神情卻自在而悠閒,不被外在匱乏所拘束。尼泊爾 人對信仰更是虔誠。每天晚餐後,我們會前往滿願大塔,與眾多信徒一同繞塔。那一刻,感受到一群人為共同信念而凝聚

收穫與感謝
這趟 尼泊爾 的旅程讓我明白,服務不是單向的給予,而是彼此照亮、互相成長。而 尼泊爾 就像一株神奇的藥草,使我帶著焦慮出發,在其中收穫了感動與勇氣。謝謝 德內ㄦ 以及所有的夥伴們,給我這次機會去看見不同地域的美,也讓我明白每一段緣分的相遇,都是美好且值得感謝的。在這趟教學旅程中,我從觀察到體會,再到反思,發現這世界上仍有許多值得被看見的角落,仍有許多等待被挖掘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