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戰敗》第十二、十三章

更新 發佈閱讀 13 分鐘

這是今天2/13在Medium發布的文章,應該說是閱讀筆記吧,就搬到這裡了。


這次的讀書心得(內容摘要)是John Dower的《擁抱戰敗》中的第十二章〈憲法的民主:GHQ起草新的國民憲章〉,及第十三章〈憲法的民主:美國草案的日本化〉。對我而言這很難讀,因此我盡可能抓出我能抓的脈絡,並且寫下我感興趣的部分。如果有漏的……就漏了吧。

這兩章的概述

在第十二章與第十三章中,作者描繪了戰後日本憲法改革的過程,從美軍總司令部(GHQ)主導憲法起草,到日本政府試圖調整內容以保護自身利益的角力。這兩章的關聯在於完整展現關於民主改革與國體存續的博弈。

隨著二戰結束,日本作為戰敗國進入美軍占領時期。1946 年 2 月,GHQ 在短短一週內秘密起草了一部全新的憲法取代過去以天皇為核心的《明治憲法》。這部憲法徹底顛覆了舊有的政治結構,確立了三大核心原則:

  • 人民主權 — — 終結天皇「統治權」,將主權歸於人民,讓日本成為真正的民主國家。
  • 放棄戰爭 — — 日本不再擁有戰爭作為國家主權的一部分,軍隊亦被禁止
  • 基本人權保障 — — 確保所有個體(the people)享有平等權利,不再區分帝國臣民與非臣民。

GHQ 在起草過程中並未與日本政府進行充分協商,而是直接制定一部完整的憲法草案,再交由日本政府「接受」。從這裡可以看出美軍在戰後的強勢干預,也導致日本政府的震驚與疑慮。

(在第十二章中還有很多眉眉角角的細節,但對我而言,這些歷史資訊像是糾纏的毛線,我難以組織成有邏輯的文字,就不特別整理了)

第十三章大概在講日本政府的震驚與抵抗,當 GHQ 將憲法草案交給日本政府時,用作者的話說,日本官員感到措手不及。他們原本以為憲法修訂僅需針對《明治憲法》做出部分調整,但 GHQ 提出的版本卻完全重構了國家體制,甚至動搖了天皇制度的根基。

日本政府雖然無法直接拒絕這份草案,但仍然嘗試在修訂過程中進行調整,使其不至於徹底摧毀舊有體制。他們的策略包括:

  • 確保天皇的象徵性存續 — — 雖然 GHQ 要求人民主權,但日本政府希望透過修訂條文,使天皇仍保有某種形式的「國家代表地位」,而不只是單純的象徵。
  • 翻譯操控與法律操作 — — 日本政府刻意將 GHQ 草案中的「the people」翻譯為「國民」,從而排除台灣人、韓國人等在日外國人,使他們無法享有平等的憲法權利。(p.516)
  • 為未來軍事發展保留彈性 — — GHQ 原本要求日本完全放棄軍隊,但日本政府後來透過修訂,留下了未來發展「自衛隊」的可能性。

這些調整顯示了日本政府在接受美軍憲法的同時,透過語言遊戲與法律技術來維護自身的國體。

蠻有趣的地方是,文內敘述日本官員始終想維持天皇至高無上的身分,無論是實質上的、或者只是內在心理的。我記得我有看到一段是在說,官員無法忍受人民有跟天皇一樣的權利,但回頭找就找不到了。

GHQ對維持天皇正當性的考量

在這場憲法改革的博弈中,天皇制度的存續成為最重要的議題。GHQ 之所以強調日本必須放棄戰爭(即憲法第九條),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向盟軍其他國家(尤其是蘇聯與中國)證明天皇已不再與軍國主義掛鉤,從而為天皇的存續提供正當性。

GHQ 之所以選擇為天皇存續提供正當性,主要有以下幾個關鍵考量:


首先,麥克阿瑟認為保留天皇對於維持日本社會穩定至關重要。二戰結束後,日本社會動盪不安,極端貧困、飢餓與戰後創傷使得民眾處於極度不安的狀態。若廢除天皇制度,可能會引發更大的社會動盪,甚至導致反抗佔領軍的行動。GHQ 內部文件顯示,麥克阿瑟的核心戰略之一就是利用天皇作為政治穩定的工具,以確保日本順利接受美國主導的戰後改革。


其次,國際壓力迫使 GHQ 必須迅速處理天皇問題。盟軍內部,特別是蘇聯、澳洲等國,對於天皇是否應該被審判存有疑慮,他們認為裕仁天皇應該為日本的戰爭罪行負責。因此,麥克阿瑟採取了一種策略:若能將天皇塑造成「被動的象徵性領袖」,而非戰爭決策者,那麼就能阻止國際社會要求審判天皇。GHQ 高層如惠特尼(Courtney Whitney)等人更是直接向日本政府表明若是日本不接受GHQ提出的新憲法,盟軍可能會要求廢除天皇制度」。

此外,GHQ 也意識到,日本內部的「共和主義」思想正在成長。例如,共產黨與部分左翼團體曾提出廢除天皇制度的憲法提案,這讓 GHQ 感到擔憂,因為如果不迅速處理天皇問題,共產主義勢力可能會利用廢除天皇的議題來擴大影響力。因此,GHQ 加速了憲法改革的進程,在保留天皇的同時,確保天皇不再擁有政治權力。

日本政府如何回應

對日本政府而言,接受第九條成為了一種妥協 — — 雖然放棄了戰爭,但至少確保了天皇不會被廢除或審判。然而,日本政府並未完全放棄軍事發展的可能性,這也為後來自衛隊的成立埋下伏筆。

面對 GHQ 的壓力,日本政府選擇接受天皇象徵化的憲政安排,但同時極力強調「國體未變」,以安撫國內保守派。吉田茂(Yoshida Shigeru)與金森德次郎(Kanamori Tokujirō)等政府要員在國會辯論中,多次強調國體沒有改變,新憲法只是用不同的詞語表達過去的日本精神與思想。

另一方面,日本國會最終接受新憲法的關鍵,在於天皇被重新塑造成「超越政治的精神象徵」(p.511)。根據國會修憲委員會的最終報告,天皇被描繪為「天地共存、永恆不變的存在」,他的地位不再與政治權力掛鉤,而是作為日本人民的精神支柱。這使得保守派能夠接受新憲法,因為他們認為天皇的地位並未下降,反而因為遠離政治而變得更加神聖。

第九條憲法與國體

關於憲法中的第九條放棄戰爭條款引起爭議這件事我覺得很有趣,國會成員擔心其會對國體產生影響,尤其是天皇制度,政府試圖保證新憲法不會削弱皇室地位。為什麼這個憲法第九條會削弱天皇制度、甚至危害國體?

日本憲法第九條的制定,徹底改變了日本作為一個主權國家的戰爭權利,並進一步削弱了天皇制度的核心支柱。在戰前的日本,軍事與天皇制度緊密相連,天皇不僅是國家的象徵,更是軍隊的統帥。但新憲法明確規定日本「永遠放棄戰爭作為國家的主權」,並「不維持陸海空軍及其他戰力」,這對於國體而言,意味著兩個重大變化。

首先,憲法第九條切斷了天皇與軍隊的聯繫,徹底瓦解了軍國主義。在《明治憲法》下,天皇擁有「統帥權」,是國家軍事決策的最高權威。然而,新憲法的「放棄戰爭」條款使得軍事不再是國家治理的一部分,天皇也因此失去了其軍事上的正當性。沒有軍事權力的天皇,成為了純粹的象徵,無法再透過軍事動員來強化自身的統治正當性。

其次,放棄戰爭動搖了「國體」的概念。戰前的日本,國體(kokutai)被定義為天皇與國家的不可分割性,而軍事正是天皇權威的重要象徵。許多保守派官員擔憂,如果國家不再擁有軍事權力,那麼國體的核心概念將會崩潰。當時的首相吉田茂與憲法起草負責人金森德次郎(Kanamori Tokujirō)不得不透過極具模糊性的說法來維持國體的正當性,例如宣稱「水流走,河還在」 — — 試圖說明天皇雖然失去了軍事統帥權,但國體仍然存續。

然而,這樣的解釋仍無法消除日本保守勢力的不安。在國會辯論中,許多議員強調「國家應當擁有自衛的基本權利」,認為憲法第九條的嚴格限制使得日本無法保護自身,從而使天皇變得毫無實質作用。最終,這些疑慮被文字遊戲扭轉(p.516–520),即雖然憲法明文規定日本不得擁有軍隊,但後來仍然成立了「自衛隊」,試圖在法律框架內維持最低限度的軍事力量。

以上,憲法第九條的制定,使得天皇制度失去了軍事基礎,並對國體的傳統定義造成動搖。雖然日本政府透過語言修飾試圖緩和這一影響,但放棄戰爭的原則仍然改變了天皇的政治地位,從一位擁有軍權的統治者,轉變為純粹的象徵性存在。

GHQ要求日本放棄戰爭作為國家主權的一部分,並強調「主權歸於人民」的憲法架構。最初草案要求徹底禁止日本擁有軍事力量,但經過調整後語言稍微模糊,仍意味著國家去軍事化,進一步確立天皇作為「和平象徵」的角色,防止未來軍國主義復興。

在又一番鬥爭後,以作者的話來說,放棄戰爭條款可視為保留天皇制度的交換條件。美方希望通過這一條款讓國際社會接受天皇制度,並讓天皇不再與軍事權力掛鉤。這一條款的推動部分是為了確保天皇不被廢除,並鞏固天皇的象徵地位,避免其再次成為軍國主義的象徵。

總之,綜合來看,放棄戰爭條款對國體有兩方面影響:一方面削弱了天皇與軍事的聯繫,使其完全象徵化;另一方面對日本主權產生疑慮,並促使政府透過「自衛隊」調整憲法適用範圍。Dower指出,雖然這一條款強化了和平象徵的角色,但並未消除日本政府對軍事的需求,反而在不同形式下進行軍事發展。

The People

除了天皇以外,我也很關注「語言遊戲」的部分,尤其是Dower在516頁指控透過將「the people」翻譯為「國民」(国民/ Kokumin),一種民族主義意味濃厚的字眼,,日本政府成功地在維持表面上的民主化改革的同時,確保了保守派的政治利益。這一翻譯策略不僅影響了憲法的語意,也決定了憲法保障的適用對象,導致台灣人與韓國人等在日外國人被排除在法律保護之外。

GHQ 在起草憲法時,其核心目標之一是確保所有居住在日本的人都享有基本人權,無論其國籍或種族背景。因此,在英文草案中,他們使用了 “the people” 這一詞,來指涉所有受到日本法律管轄的人,而不僅僅是擁有日本國籍的公民。

這一用法反映了美國憲法的精神,特別是《美國憲法序言》中著名的「We the People」,強調政府的合法性來自於所有人民的共同契約。GHQ 期望透過這種措辭,讓日本成為一個更具普世價值的民主國家,並確保戰前被視為「日本臣民」的台灣人與韓國人不會因戰爭結束而喪失基本權利。


然而,日本政府在翻譯 GHQ 憲法草案時,刻意避免使用可能暗示「普遍人權」的詞彙。在最初的政府翻譯版本中,外務省曾將「the people」翻譯為「人民」(jinmin),這是一個較為中立的詞彙,常用於美國憲法或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政府理念的日譯中。(p.501)


但在憲法修訂過程中,松本烝治(Matsumoto Joji)與佐藤達夫(Sato Tatsuo)等保守派官員決定將「人民」改為「國民」(kokumin)。這一詞彙由「國」(koku)與「民」(min)兩個漢字組成,具有更強的國族意涵,暗示「國民與國家是緊密融合的整體」。(p.502)

這一變動有幾個政治效果:

  1. 消除「人民」與國家可能的對立關係 — — 「人民」(jinmin)在語意上可能蘊含著與國家權力相對抗的可能性,例如中國的「人民政府」或「人民解放軍」都帶有底層民眾對抗統治階級的意涵。相比之下,「國民」則強調國家與人民的和諧一致性,排除了人民對政府提出異議的空間。
  2. 將天皇納入「國民」的範疇 — — 日本政府後來在憲法解釋中聲稱:「天皇也是國民的一部分,因此『國民主權』並不與天皇相衝突。」這使得天皇制度得以在新憲法下保留,並且保守派可以宣稱日本的「國體」未曾改變。
  3. 排除台灣人與韓國人等在日外國人的權利 — — 戰前,台灣人與韓國人作為「日本帝國臣民」享有一定的法律身份,但戰後,日本政府利用「國民」這一詞,將這些人在法律保障上劃為「外國人」,從而剝奪了他們的公民權與社會福利。

Dower 在書中強調,日本政府有意透過細微的措辭變化,改寫了憲法的適用範圍,使得戰後日本的民主化進程在某些方面依然受到保守勢力的牽制。並且他也說,美方不知道日方的文字遊戲將外國人排除出受保護的行列。

結論

第十二章與第十三章呈現了戰後日本憲法改革的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 GHQ 以壓倒性優勢強行制定新憲法,第二階段則是日本政府透過修訂與翻譯策略,試圖在一定範圍內維護自身的國體。

可以看出,美國雖然主導了民主化進程,但日本政府仍然在有限的範圍內進行調整,使得最終的日本憲法既是美國的產物,也是日本自我保護的結果。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黑羊的沙龍
3會員
5內容數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隨著釋憲的聲請與憲法法庭的裁判,若裁判的結果未符其中一方民意(雖說與另一方民意在憲政的意義上等重),「民主」對該方而言勢必將於價值排序上凌駕於「憲政」之上。於是,共同體想像的歧異浮現,分裂逐漸明顯且擴大,法律外觀之下的,其實是一場沒有煙硝的內戰。
Thumbnail
隨著釋憲的聲請與憲法法庭的裁判,若裁判的結果未符其中一方民意(雖說與另一方民意在憲政的意義上等重),「民主」對該方而言勢必將於價值排序上凌駕於「憲政」之上。於是,共同體想像的歧異浮現,分裂逐漸明顯且擴大,法律外觀之下的,其實是一場沒有煙硝的內戰。
Thumbnail
閱讀這本書到中間的時候,正巧碰上台灣的國會改革大事,讀著讀著特別有感,不禁心想,如果各黨派的人在發言前都可以保有「對話」的基本觀念,那國家一定會走向更好的未來。 啊,雖然我覺得生活即政治,但心得還是先不提台灣目前的問題。回到重點.....
Thumbnail
閱讀這本書到中間的時候,正巧碰上台灣的國會改革大事,讀著讀著特別有感,不禁心想,如果各黨派的人在發言前都可以保有「對話」的基本觀念,那國家一定會走向更好的未來。 啊,雖然我覺得生活即政治,但心得還是先不提台灣目前的問題。回到重點.....
Thumbnail
哦~~~ 真的很抱歉,各位。 我要講的話就是如標題了。 因為我太忙啦!!!以後補齊。
Thumbnail
哦~~~ 真的很抱歉,各位。 我要講的話就是如標題了。 因為我太忙啦!!!以後補齊。
Thumbnail
網路上撿到這張圖,我想這改革哪有這麼厲害於是搜尋了完整條文 有網友提供這份文件 chrome-extension://efaidnbmnnnibpcajpcglclefindmkaj/https://ppg.ly.gov.tw/ppg/download/agenda1/02/pdf/11/01
Thumbnail
網路上撿到這張圖,我想這改革哪有這麼厲害於是搜尋了完整條文 有網友提供這份文件 chrome-extension://efaidnbmnnnibpcajpcglclefindmkaj/https://ppg.ly.gov.tw/ppg/download/agenda1/02/pdf/11/01
Thumbnail
亂讀新聞(二十七) 2024年3月20日 1. 開始之前,都係例牌頭盔架喇,英國新聞我係自己譯,所有正確既報導以原文為準啊吓。(今次都係懶到直接copy and paste之前果句,哈哈。) 2. 今日BBC既網頁頭條係有關美國響聯合國提出響加沙既停火協議被中國同埋俄羅斯反
Thumbnail
亂讀新聞(二十七) 2024年3月20日 1. 開始之前,都係例牌頭盔架喇,英國新聞我係自己譯,所有正確既報導以原文為準啊吓。(今次都係懶到直接copy and paste之前果句,哈哈。) 2. 今日BBC既網頁頭條係有關美國響聯合國提出響加沙既停火協議被中國同埋俄羅斯反
Thumbnail
亂讀新聞(二十三) 2024年3月8日 1. 開始之前,都係例牌頭盔架喇,英國新聞我係自己譯,所有正確既報導以原文為準啊吓。(今次都係懶到直接copy and paste之前果句,哈哈。) 2. 繼續係以哈戰爭,加沙既情況。美國總統拜登響美國國會國情咨文(State o
Thumbnail
亂讀新聞(二十三) 2024年3月8日 1. 開始之前,都係例牌頭盔架喇,英國新聞我係自己譯,所有正確既報導以原文為準啊吓。(今次都係懶到直接copy and paste之前果句,哈哈。) 2. 繼續係以哈戰爭,加沙既情況。美國總統拜登響美國國會國情咨文(State o
Thumbnail
亂讀新聞(二十二) 2024年3月6及7日 1. 開始之前,都係例牌頭盔架喇,英國新聞我係自己譯,所有正確既報導以原文為準啊吓。(今次都係懶到直接copy and paste之前果句,哈哈。) 2. 首先我哋去跟進一下以哈戰爭既最新消息。根據聯合國調查隊既調查所得,佢哋
Thumbnail
亂讀新聞(二十二) 2024年3月6及7日 1. 開始之前,都係例牌頭盔架喇,英國新聞我係自己譯,所有正確既報導以原文為準啊吓。(今次都係懶到直接copy and paste之前果句,哈哈。) 2. 首先我哋去跟進一下以哈戰爭既最新消息。根據聯合國調查隊既調查所得,佢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