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聽連結:EP.117 糖廠裡的故事—社區文化與回憶(甜言蜜語話糖史)Sugar廳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mf2c6mdv00yc01qf8809b7ch

上回,我們講到政府對非洲國家經營的「先鋒計畫」,台糖公司在其中扮演要角,除了在非洲取得顯著的成就外,台糖公司的農業外交觸角也延伸到東南亞、中南美洲及世界其他地區。在東南亞,重點國家是泰國、星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國:中南美洲方面,則及於多明尼加、宏都拉斯、海地、巴貝多、尼加拉瓜、玻利維亞、哥斯大黎加、巴西、墨西哥等國。其他則是幫助沙烏地阿拉伯改進水稻栽培、菲律賓豬牛飼養與疾病防治等。
我們先從台糖公司協助東南亞國家糖業發展開始講起,首先,我們先講泰國(音樂)
泰國:從進口糖消費到出口糖賺錢 台糖功不可沒
泰國為中南半島最大國家,國內食糖除沿用我國古法製造紅糖外,白糖則仰賴進口,韓戰爆發後,國際糖價高漲,泰國開始致力發展糖業,由「國家經濟建設公司」負責推動。 在民國44年(1955年)時,泰國方面曾聘請台糖公司工程師周大瑤、陳其斌擔任技術顧問,周、陳二氏為我國著名的製糖專家,由於我國人員的勤奮和辛勞,再加指導經營策略與訓練糖業人員,使泰國糖業可以快速發展,從原本從我國輸入砂糖的國家變成「砂糖輸出國」。
除了泰國官方聘請台糖公司專家外,民間亦透過政府或其他途徑請台糖公司派專家前往指導或協助,或派人來我國研習製糖及蔗作技術。請比如幫助華僑經營的「東方糖業公司」、「廣順利糖業公司」改善經營並代訓糖業人員。其中「東方糖業公司」有購買埔里糖廠停用閒置設備,台糖公司應該公司要求,協助改善酒精醱酵技術。 「廣順利糖業公司」則購買彰化糖廠停用閒置設備,並派該公司總經理子弟秦創平、秦楚松來台接受三年糖業專業訓練。
在農業和畜牧方面, 我們協助泰國改進水稻、蔬菜栽培術及農民組織,以及,豬牛飼養與疾病防治。
星馬印尼:多元化的糖業合作
在星、馬方面,馬來西亞華僑在馬來西亞橡膠興起之前,曾以我國古式製糖方法使該國一度成為紅糖輸出國家。馬來西亞脫離英國獨立後,政府為發展糖業,曾頒布五年免稅與保證內銷價格等措施誘導民間投資。星、馬華僑趁此機會發展甘蔗糖業,所以自民國53年(1964年)起,星、馬方面透過政府向台糖公司要求派專家前往協助發展糖業,包括協助建立糖廠、調查建設新糖廠的可行性以及協助開墾和製糖指導。
在建立糖廠方面,民國53年(1964年),星加坡興建星加坡煉糖廠,需設計及技術指導,台糖公司曾兩度派周如杞前往協助。同年,馬來西亞吉隆坡華僑所興辦的「中央糖廠」(原名「九州煉糖廠」,請因中途易主,故改名為「中央糖廠」)請求台糖公司派專家協助建廠和訓練員工。
在派團調查建設新糖廠可行性方面,為應馬來工商部長要求,台糖公司曾派團前往考察一個半月,另有東馬來西亞沙巴州華僑與當地人士合資興辦糖廠,也請台糖公司前往考察可行性,該團發現,廠地是崎嶇的丘陵,是不適合開發和種蔗。後又應馬來西亞和星加坡僑團所請,到柔佛州考察二萬餘英畝的森林地,考察結果認為適合種蔗。於是,當地僑團即籌組「柔佛糖業公司」,再請求台糖以司派人協助開墾和指導製糖技術,可惜後來該公司資金不足,所以未成功。
民國62年(1973年),我國財政部長李國鼎率團訪問印尼時,獲悉世界銀行國際開發協會(法語: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e de développement;英語: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ssociation,簡稱IDA)為協助印尼復興糖業,已訂定一糖業復興計畫。 李國鼎部長認為我國糖業經驗可以幫助印尼,於是請台糖公司的總經理郁英彪向世銀駐印尼機構以及印尼農業部索閱計畫內容,但未獲結果。
李國鼎回台後,便函我駐美公使王蓬向世銀總部索要計畫並交由台糖公司研閱。在了解該計畫後,台糖公司參與了印尼糖業復興計畫顧問工作,後續還參加了亞洲銀行東爪哇糖業復興計畫顧問工作及代訓印尼糖業人員。
台糖公司除參與印尼與東爪哇糖業復興計畫外,民國57年(1968年)藉由主辦第13屆國際蔗糖技術學會大會之時,與菲律賓交流之際,雙方有意進一步合作,於是在隔年,也就是民國58年(1969年),台糖公司與菲律賓糖業協會簽定了5年糖業技術合作協定,雙方交換育種材料,如蔗苗、蔗種、育成品種概況等;第一次的5年計畫於民國63年截止,於是雙方又再續約5年,除第一次條件外, 增加品種黑穗病、露菌病、斐濟病及其他病害之抗性檢定,每次以互測5個品種為限。此外,我們台糖公司也協助了高棉、寮國的業發展。
以上是台糖公司協助亞洲國家的部分,而在中南美洲方面,也台糖公司也有參與。
中南美洲篇:農技團的拓荒之路
關於中南美洲農技團的緣起,在於政府想探求與中南美洲各國農業合作的可能性,民國49年(1960年)時,立法委員趙連芳博士率友好訪問團前往墨西哥、瓜地馬拉、哥斯大黎加、哥倫比亞、秘魯、智利、巴西、阿根廷等8國訪問,發現中南美洲地廣人稀、民性純良,農業天然環境佳,如能與之合作發展農業,對雙方都有利。之後,在趙連芳博士與台糖公司協理劉淦芝熱心推動下,民國52年(1963年)中南美洲第一個農技團終告成行,所前往的國家是多明尼加;而多明尼加農技團主要任務是改進稻米育種及蔬菜、烟草栽培,台糖公司皆有參與,派病蟲害、稻作、畜牧、農機專家。
在多明尼加農技團過後,後續智利、宏都拉斯、海地、巴貝多、尼加拉瓜、玻利維亞等農技團對中南美洲的農業發展皆有幫助。說到這兒,來講講我們前邦交團宏都拉斯好了。
宏都拉斯境內多山,大部分土地為無灌溉丘陵山地、土地貧瘠,北部沿海及中南部分地有灌溉之便,但肥沃盆地為大地主所有。在當時,宏都拉斯有美國的聯合水果公司和標準公司以現代化經營方式生產香蕉外銷,一般小農或佃農僅種植小面雜糧長旱稻,產量低,糧食不足,尚須仰賴進口。而當時台糖宏都拉斯農技團給予宏都拉斯的協助是推動機械化、大面積旱稻栽培及二期水稻,不過,援助到民國62年(1973年)為止。
後續宏都拉斯農業發展,由美國主導,本以香蕉為最大外銷的農產品,在1970年後,以咖啡為主。據統計,1970年至1996年間,宏都拉斯產量倍增,咖啡出口超越香蕉,成為最大農產出口作物,世界咖啡生產排名晉升第九位。
2011年,咖啡產量在中美洲地區已名列前茅;自2017年起,阿拉比卡咖啡豆產量為全球第三,宏都拉斯穩居世界主要咖啡大國之列。而台糖公司自民國106年(2017年)起透過外交部與宏都拉斯政府合作,展開「宏都拉斯小農咖啡」推廣計畫,這一專案背後結合了永續農業、國際交流與企業社會責任等多重意義,然而在民國112年(2023年)時,宏都拉斯與我斷交,所以外交部於發表聲明,全面終止雙邊合作計畫、撤離大使館、技術團及相關人員,台糖公司也不再販售宏都拉斯小農咖啡,而改向我另一邦交國瓜地馬拉合作,採購瓜地馬拉咖啡雨林認證豆,在經過多次杯測與烘焙調整後,推出符合台灣消費者口味的精品級「台糖高地小農(安提瓜)咖啡」,逐步取代先前宏都拉斯咖啡的市場。
沙烏地阿拉伯:沙漠中的稻米奇蹟
說到這個邦交國啊,也不得不提沙烏地阿拉伯,沙烏地阿拉伯在過去曾是中華民國,重要的邦交國和堅強盟友。在民國60年代(1970年代),沙國以無息貸款3,000萬美元及隨後由沙國開發基金貸款5,000萬美元,合計約8,000萬美元支援臺灣興建中山高速公路上的中沙大橋,以表彰兩國友誼,故橋名中的「沙」即指沙烏地阿拉伯。
兩國在民國35年(1946年)建交,而我們中華民國也在沙國推動多項基礎建設,包括公路、橋樑、機場和港灣。而我們臺灣企業和技術團隊也曾活躍於該地,展現密切合作
雖然沙烏地阿拉伯在民國89年(1990年)與我們斷交,結束了44年的關係,但它是阿拉伯世界最後一個與中華民國斷交的國家。斷交後,彼此仍設立具大使館功能的代表機構,維持一定的交流。
就農業外交方面,沙國政府為改進食米品質, 並希望東部的綠洲霍輔夫地區試驗一年種植兩期水稻。所以要求我政府派一農技團前往協助。於是政府便派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所長李先聞率領水利專家朱益前往考察,隨後,李先聞所長建議政府派台糖公司的專家傅輝琛作為團長、另一位專家葉清士為副團長,最後在民國54年(1965年)率團前往。
當農技團抵達沙國後,發現霍輔夫地區多屬砂質、氣候乾燥、雨量少、無地面灌溉水,不過地下水倒是蘊藏豐富。同時作物以海棗樹為主,而所種植稻米品種,是一種名叫「哈薩威」(HASAWI)的野生紅米品種,品質差、產量低,因此農技團開始從世界各地引進不同品種稻米種植,可惜失敗了。
最後,台糖公司再派林岩泉、潘強祿專家接替,這兩位專家,選用當地「哈薩威」(HASAWI)品種中白色品系為育種材料期待育出抗鹽性強的品種。至於後續台糖公司有無再派人去沙國?目前我手頭上沒有紀錄。
倒是後來我們中華民國農技團透過菲律賓國際稻米研究中心、國內各農業試驗場及大學農學院,蒐集了全世界的紅米稻種;然後全部試種,再選擇其中生長情形較佳的品種雜交。而紅米都是高莖種,成熟較慢,每年只能一獲,且莖葉常耗去許多養分,成熟時又容易倒伏,更減低稻穀產量。於是我們又把紅米與矮莖白米雜交,使它逐漸變成矮莖種,但仍保持紅米風味,歷經七年時間,育成了能兼顧產量與風味的『哈薩一號』稻種。」,成功幫忙解決沙國稻米問題,是台灣農技團在海外技術合作中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結語:臺灣甘蔗外交學黃金時代的歷史意義
各位聽眾朋友,時間過得真快,我們的「臺灣甘蔗外交學的黃金時代」系列就要告一段落了。
透過這個系列,我們看到了台糖公司如何運用自身的專業技術和豐富經驗,在政府的外交政策指導下,將觸角延伸到非洲、東南亞、中南美洲乃至中東地區。從一開始的越南,到非洲的「先鋒計畫」,再到泰國的糖業現代化,從馬來西亞的煉糖廠建設到沙烏地阿拉伯的水稻改良,每一個計畫都體現了台灣人的專業精神和國際視野。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些農業外交不僅幫助了當地國家的產業發展,也為台灣在國際舞台上贏得了友誼與尊重。像是「哈薩一號」稻種的成功培育,不僅解決了沙烏地阿拉伯的稻米問題,更展現了台灣農業技術的實力。
雖然隨著時代變遷,外交情勢有所轉變,但台糖公司在這段黃金時代所累積的經驗與成果,依然是台灣農業外交史上的重要資產。即使面對邦交國的更迭,台糖公司仍能靈活調整,如從宏都拉斯轉向瓜地馬拉的咖啡合作,展現了持續創新的能力。
感謝各位收聽「甜言蜜語話糖史」系列節目。希望透過「臺灣甘蔗外交學的黃金時代」這一系列,讓大家更加了解台糖公司在台灣農業外交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那個充滿理想與熱忱的黃金時代。
我是軒豪,我們下次再見!
資料來源:
1、1、台糖公司. (1986). 台糖四十年. 台灣: 台糖公司.
2、台灣光華雜誌. (n.d.). 勝過了風沙、日照與鹹土——中華民國駐沙烏地阿拉伯農漁技團. Taiwan Panorama:https://reurl.cc/VW5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