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島國觀察室
導言
近日,台灣多家媒體轉載韓媒刊出的一篇報導,聲稱國軍軍事實力難以抵禦解放軍攻勢,指稱國軍「軍備老舊、防禦體系脆弱、士兵素質低落」,甚至以「草莓兵」形容兵員素質,並斷言「若無美軍介入,中國將輕易取勝」。這篇文章是否真實存在,好像不是重點。然而,隨即被國內媒體轉載,中共官媒與親中社群更趁勢引用,形塑出「連外國專家都認為台灣防不住」的輿論氣氛。反觀2015年的一則關於解放軍也是草莓兵新聞報導,更揭示這個議題的可議之處。
但若細究內文脈絡與論證方式,就會發現這篇文章並非單純軍事評論,而更像是一場有意識的「灰色輿論戰」。透過外媒之口進行心理滲透,削弱台灣社會對自我防衛的信心。
一、語言的陷阱:從「草莓兵」開始的心理戰
「草莓兵」這個詞乍聽似乎只是調侃,實際上卻是一枚語言炸彈。它以一種貶抑的方式,暗示國軍兵源素質差、軍備落後、不堪一擊。這種詞彙的可怕之處在於,它不需要證據,只需要在輿論中反覆出現,就足以滲入人心。
真正的軍事分析,應以戰略、後勤、地形、情報與士氣等綜合因素判斷戰力,而非用情緒性字眼取代理性推論。當媒體以「若無美軍介入,中國必勝」作結時,它不是在分析,而是在輸出一種恐懼與無力感。
對中共而言,這樣的語言操作正是認知戰最省力的戰術:讓敵方在開戰前,先對自己失去信心。
二、灰色宣傳:不流血的戰爭
在中共軍事思想中,長期存在「三戰」理論:輿論戰、心理戰、法律戰。這三者被視為「不流血的武器」,能在和平時期削弱敵方意志。
根據 《蘭德公司》的研究,中共的「灰色地帶戰術」(Gray Zone Operations)常透過外交壓力、資訊滲透、網路宣傳與外媒代理等方式,塑造對其有利的敘事環境。
這類操作往往有固定流程:
- 由外國媒體或「友好學者」發表評論。
- 媒體大肆轉載,宣稱「國際輿論一致認為台灣防不住」。
- 社群帳號與親中平台再度擴散,使其成為「常識化」的印象。
這就是「灰色宣傳」的精髓:來源模糊、立場偽裝,看似客觀、實則導向性極強。
三、理性面對現實,而非自我貶抑
必須承認,《週刊東亞》的部分觀察確實觸及現實問題:國防預算占比偏低、軍工技術交流受限、兵源問題與制度僵化等,這些挑戰的確存在,也值得改革。
然而,若未考慮台灣所處的國際政治地位與地緣環境,就以韓國軍力為對照,得出「台軍不堪一擊」的結論,顯然是以偏概全。
台灣與南韓的戰略條件截然不同。台灣擁有「海峽天塹」作為天然屏障,防衛戰略著重於制海、制空與反登陸作戰;南韓則面對僅數十公里的停戰線,首爾甚至完全暴露於北韓火箭砲與長程火炮的覆蓋之下。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戰場邏輯。
南韓男性雖皆須服役,但社會上同樣存在對軍中文化的不滿與逃役現象。若僅憑裝備優勢就誇誇其談,貶低台灣士兵為「草莓兵」,未免太過傲慢。
國軍官兵長期在資源有限下維持高紀律與職業精神,無論是防疫、救災、國際聯合演訓,都展現出良好的執行力。
真正該檢討的是制度與資源分配,而不是士兵的勇氣與意志。這些努力與現實,應該被看見,而非被侮辱。
四、外媒評論的「漂白效應」
外媒的批評之所以有效,不在內容,而在「身份」。
當相似的敘事出自國內媒體時,讀者會質疑其政治立場;但一旦由外國媒體發聲,就被賦予了「第三方觀點」的光環。這種「外包式宣傳」讓中共能以極低成本操作輿論。
根據 《Global Taiwan Institute 》的研究,中共在全球設有上百個友好媒體與智庫合作節點,專門進行「敘事輸出」。它們擅長包裝文章為「國際分析」或「學者觀點」,再讓親中媒體與社群帳號擴散,完成「話語回流」。
最終,原始的政治目的被模糊化,社會只記得「連外媒都這樣說」。
五、心理戰的真正目標:讓你懷疑自己
輿論戰最終的目的,不是讓你相信中共,而是讓你不再相信自己。當「草莓兵」這類字眼被不斷重複,社會開始懷疑:我們真的防得住嗎?這種心理的崩解,比任何武器都致命。
根據《Global Taiwan Institute》的《中共對台政治戰報告》,中共對台的心理戰長期分為三層:
- 對外塑造「台灣防不住」的國際印象。
- 對內散布「美國不可靠」的疑慮。
- 讓台灣人民在「投降」與「戰爭」之間陷入兩難。
當社會開始對自身制度失去信任,敵人就達成了戰略目的。
六、建立話語防線:理性反制與信心重建
面對這類灰色輿論,我們的回應不能只是憤怒,而要以更理性的方式拆解。
- 政府應建立「認知防衛中心」,追蹤並揭露境外輿論滲透,定期發布分析報告。
- 媒體與社群平台要強化查證機制,對極端用語與可疑來源保持警覺。
- 社會整體必須提升「輿論識讀力」,讀者應學會分辨評論與宣傳的界線。
此外,我們要主動講好自己的故事。國軍在災害救援、後備整備、無人機發展、城鎮防衛等領域的改革與成效,應該由政府與媒體共同呈現。
唯有讓民眾看到進步,信心才不會被削弱。
七、結語
「草莓兵」不是評論,而是污名。它是語言戰的一部分,用來嘲諷、削弱與分化。但國軍不是草莓,他們是長年在不對稱戰略下承受壓力的一群人。
他們的裝備或許不如他國精良,卻背負著守護家園的決心;他們或許沒有光鮮亮麗的宣傳影片,卻在颱風、地震與戰備巡防中默默付出。
當外媒嘲笑我們時,我們可以冷靜反省制度缺陷,但不能接受侮辱。為自己的軍隊主持公道,不是盲目護航,而是要讓世界知道:
這支軍隊或許資源有限,卻擁有最難被摧毀的東西—捍衛國家的信念。
參考資料
- 國防部,《全民防衛作戰構想》,臺北:國防部,2023。
- 全球台灣研究中心,《中共對台政治戰報告》,2024。
- 《報導者》,〈認知作戰與台灣社會信任危機〉,2023。
- 《遠見雜誌》,〈從假訊息到灰色戰爭:台灣面臨的輿論挑戰〉,2024。
- RAND Corporation, Competition in the Gray Zone: Countering China’s Coercion, Santa Monica: RAND, 2021.
- Global Taiwan Institute, The CCP’s Political Warfare Directed at Taiwan, Washington, D.C., 2024.
- Canadian Forces College, China Operations in the Gray Zone Against Taiwan, Toronto, 2023.
- Small Wars Journal, Taiwan: China’s Gray Zone Doctrine in Action, 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