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拉斯加,車不只是交通工具,而是一種生存方式
到阿拉斯加的第一天,我最先注意到的不是雪,也不是冷。
而是車!
所有的車都好大!!不論是皮卡、SUV、還是郵政小貨車,每一輛都又厚又寬,連影子都比別人沉穩。

體型厚實的大車車停在旅館外牆
停車場裡,一排排車頭朝外,輪胎半埋在雪裡,有些還拉出一條細長的電線。
起初,還以為這裡的車怎麼都在充電呢?因為,停車場常常可以見到充電樁,而總有些車子停在旁邊,從引擎底下伸出一條電線。
後來才知道,那不是「充電」,而是「保暖」。

「嗨,我在取暖~」
一、北方的車,都有一張冬天的臉
阿拉斯加的車,天生就有一種「冬天的樣子」。
這些畫面,有種荒涼的秩序感。
每一台車,都在寒冬中展現屬於自己的姿態。

這層黑色防寒罩能讓引擎少吸一點冰風。在雪地裡,它是車車的圍巾,也是它的盔甲。
保險桿厚、底盤高、輪胎深;有的車頭罩著一層黑色帆布,只露出兩個燈孔,像在雪地裡悶著氣深呼吸。
那層黑布叫Winter Front 或 Grille Cover,是一種專門讓引擎「少吸一點冷風」的防寒罩——不為了時尚,而是怕冷。
在極低溫時,冷空氣會從進氣口灌進引擎室,不但讓冷卻液降溫太快,還可能造成機油過稠、燃油霧化不良。所以北方駕駛會幫車套上這層「布口罩」, 讓引擎保持體溫、加快暖機,也能防止結冰。

「在阿拉斯加,連車也戴口罩。」 不是為了防疫,而是為了防冷。
有趣的是,每台車的「口罩造型」都不同,是北方汽車的冬季時尚!
「在阿拉斯加,連車都戴口罩。不是防疫,而是抗寒。」
二、那些在雪裡插著電的車
每天早晨,停車場都會出現一幅奇特的畫面——一排SUV、皮卡,靜靜地插著電。
在這裡,電線不是為人設計的,而是為車。

「阿拉斯加的早晨。雪還沒化,車子先醒了。」 那天的陽光太亮,連雪都在反光,整個世界靜得只剩車的呼吸。紅圈圈是從車頭跑出來的插頭!
那條線的名字叫 Engine Block Heater:一種幫引擎「醒來」的設備。
當外頭的氣溫降到零下十幾度,機油會變得像糖漿一樣濃稠,冷金屬與冷油互相摩擦,會讓車受傷。 於是他們在夜裡插上電,讓引擎在早晨醒來前就先暖和一點。
那一晚,我在旅館窗邊看著那幾條細長的橘線閃著微光——覺得這畫面浪漫得不像實用科技, 更像一種儀式: 「雪還沒化,車子先醒了。」

「城市裡的插座不是為人設計的,而是為車。」 夜晚下雪時,它們在黑暗裡靜靜閃光。
每一台車都在夜裡靜靜取暖,等著早晨再一起醒來。
三、一位被凍壞車的北方人
引擎加熱器的歷史,其實非常「人性化」。
它不是汽車公司發明的,而是一個北方人。
1947年,北達科他州的工程師Andrew Freeman家裡的Ford Model A常常發不動。
那時的人會用各種土法煉鋼:有人把熱水倒在引擎上,有人把煤鏟到車底,還有人整晚讓爐火燒著車庫。Freeman乾脆自己動手,用熨斗裡的電熱線圈與銅管改造成第一個「引擎暖爐」。在零下29度時,車竟然真的發動了。
1949年,他取得了專利。
四年內,他的發明賣出超過25萬個。
四、引擎加熱器的原理?
從此以後,北美冬天多了一種聲音:不是風,而是電流輕輕的嗡鳴——那是車子在呼吸。
原理很簡單:插上電源 → 加熱元件開始工作 → 冷卻液與機油被預熱 → 整顆引擎變得柔軟。就像替車泡一壺熱茶,讓它在早晨更快醒來。

「每一台車都像是北方的生物,靠厚重與沉默過冬。」 在這裡,大車不是地位,是生存。
而好處更多:
- 啟動容易、不費電瓶。
- 減少金屬磨損。
- 二氧化碳與一氧化碳排放減少約60%。
- 暖氣更快吹出。
這不是奢侈,而是一種日常。
在阿拉斯加,這不僅是維修建議,還是一種公民禮節。

停車場裡的皮卡、SUV 排列整齊,有的沾滿灰、有的貼滿冰。晚上回到旅館後,我都會跑去停車場幫車車拍照。
五、誰需要這種暖身儀式?
在這片冰原上,幾乎每台車都會插電,但不是每一台都一樣。
但如果你仔細分類,大致是這樣:
- 柴油車(Diesel)
柴油在低溫下會「結蠟(gel)」,變得像果凍一樣。低於 -15°C(5°F)就建議插電,低於 -20°C則是必須。不然早上引擎會像睡死的熊一樣,怎麼轉都轉不醒。
- 汽油車(Gasoline)
現代的合成機油已經改善很多,只要電瓶健康、保養得宜,零下十度內多半沒問題。 但對長期戶外停車的車主來說,Block Heater依然是安心的保險。
- 插電油電(PHEV)與電動車(EV)
他們不需要這種加熱器,因為沒有內燃機。但他們有自己的「預熱系統」——用電池熱管理(BTMS)控制溫度,在出發前可以先用手機App啟動預熱,讓電池、車艙都達到理想溫度。
在阿拉斯加的冬天,你看到的兩種插電: 一種是幫電池保溫,另一種是幫引擎取暖。

也許浪漫有很多種樣子,而這裡的浪漫,是一條發著光的電線。
六、雪地的呼吸聲
到了最後一天清晨,我又聽見那個聲音。
嗡——嗡——輕微卻密集。
那不是風,而是許多大車車在預熱的聲音。
在這片冰冷的土地上,人和車都一樣,需要時間,慢慢醒來。
也許這就是冬天的文明:不是對抗自然,而是學會與它共存。
在阿拉斯加,浪漫有很多種樣子:有的是極光,有的是雪,而有的,只是一條靜靜發亮的電線。
小插曲|雪地裡的暖呼呼空間
坐進車裡,是另一個宇宙。
對比外面零下的溫度,裡頭卻像一個小型的暖房。暖氣口發出微弱的呼呼聲,儀表板亮起柔和的綠光,玻璃被霜氣霧化,窗外什麼都看不清,只剩光的反射。

暖氣的聲音、手套的觸感、玻璃上的霜,都是旅程的開場。
車子發動的那一瞬間,整個人都跟著震了一下!
那聲音不只是機械,而是一種宣示:我醒了,我準備好了!!
在阿拉斯加的冬天,車就是移動的家。沒有它,你哪裡都去不了。

這是City tour的小巴士!
資料來源
- Alaska Public Media – “Should You Get a Block Heater? Here’s Why Experts Say Yes”by Tegan Hanlon, Jan 13, 2020。阿拉斯加技師與環保部門對引擎加熱器的建議與環境效益。
- Driving.ca / Postmedia Network – “Do You Really Need a Block Heater?”加拿大汽車媒體分析冷地駕駛、柴油與油電車的差異,2022。
- Government of Canada – Transport Canada: Cold Weather Idling and Engine Block Heater Guide 拿大交通部官方指南,說明引擎加熱器對能源與排放的影響。
-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 “Cold Weather Driving Tips”美國能源部提供的冬季駕駛建議,說明防寒罩(grille cover)與預熱對油耗與啟動的影響。
- Truck Trend Magazine – “Why Northern Pickups Wear Grille Covers”Truck Trend Magazine, 2021。解析北方皮卡使用防寒罩的設計原因與實際效果。
- r/Volvo Forum – “Do You Need a Block Heater for a PHEV Volvo?”Volvo 車主社群關於插電油電(PHEV)與電動車冬季預熱討論串,2023。
延伸閱讀
- Alaska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 “Plug @ 20” Program and Air Quality Report 加州環保署推動的「Plug @ 20」運動,改善冬季碳排與冷車污染。
- Prairie Public Radio – “The Man Who Warmed Up North Dakota”發明家 Andrew Freeman 的故事:用熨斗線圈改變北方冬天。
- Driving.ca – “Do You Really Need a Block Heater?”合成機油與電子噴射系統如何改變寒地啟動需求。
- Volvo Forums – PHEV Cold Weather & Preconditioning Discussions
- olvo 全球論壇:插電油電與電動車冬季預熱經驗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