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喬正一
2025年10月13日星期一,下午,我陪母親到台北榮總進行檢查,這是感染科巫炳峰醫師安排的檢查。我們完成了抽血和X光檢查,同時也讓母親接種了新冠疫苗和流感疫苗。檢查結束之後,巫醫師馬上打電話通知我,母親的檢查數據和結果都顯示一切正常,沒有感染。聽到這個消息,我真的非常開心!
隨後,我買了沙拉麵包給母親吃,她很快就狼吞虎嚥吃光了。甚至,還有鴿子跑來搶食物,場面非常有趣。母親現在的氣色比之前好很多,看起來沒那麼瘦了,讓我感到很欣慰與開心。
但沒想到隔天下午三點,我帶她去公園曬太陽。回程時她喊不舒服,額頭摸起來有點燙,量耳溫是38.9度,我開始心慌了。
但我又冷靜下來思維:昨天才剛抽血、照X光,感染科的巫炳峰醫師當天下午立即致電給我說母親沒有感染。巫醫師的來電給我的幫助非常大,如同給我吃了定心丸,他給了我判斷與決定是否應立即送母親去急診的重要資訊,感染通常會有一段潛伏期,不可能昨天檢查還正常,今天就立即發病。因此,如果排除了感染的因素,那麼母親突然發燒的唯一合理解釋應該就是疫苗的副作用。
於是,我決定不急著送急診,先觀察兩小時。因為,母親意識清楚,能說話,也吃得下,且吃得好,還會跟我撒嬌,如果動輒貿然送母親去急診,對母親與醫院都不是好事。晚上六點多,我量母親的體溫,顯示38.7度,沒再往上飆。母親說她不冷,還把棉被推開。我一直在床邊陪她說話、量體溫、聽呼吸,整晚都在觀察他的狀態。
到了深夜,母親仍沒有出汗,但體溫已有緩緩下降的趨勢。凌晨兩點半,我再量母親的體溫,已降到37.9度,那時她已熟睡,呼吸平穩,可我依然不敢鬆懈。
清晨五點,她喊好熱,她的額頭開始冒汗,我再量他她的體溫,顯示36.9度。直到此刻,我才百分百篤定母親的發燒確實是因疫苗的副作用所致,而這場疫苗的反應,此刻終於走完了。
早上七點,我又量她的體溫,顯示37.6度;隔一個小時,早上八點,母親的體溫已降到36.5,一切終於恢復正常。
這兩天的起伏,其實並不算戲劇性,而是一場理性與冷靜的賭注。母親體溫的波動趨緩,反倒讓我體悟到一件事:與醫師彼此間建立良好的互信與互動,彼此結下善緣,真的至關重要。假設沒有感染科巫醫師的這一通來電告知母親沒有感染,我一定如熱鍋上的螞蟻一般慌張與焦慮到無所適從。
母親因疫苗的副作用發燒,並未讓我後悔帶她去施打疫苗,反而讓我感到慶幸。因為這一次的發燒,喚醒了她的免疫系統,讓它開始運作,最後歸於平靜。雖然母親的發燒無法保證她在今年秋冬交替之際不會感冒或感染肺炎,但可以確定的是,她的健康風險已大幅降低,或許對她而言,這是一種身體的更新。
我相信科學,但不迷信科學;就如同我有宗教信仰,卻不迷信與依賴超自然的力量。我才不信醫師們鼓勵高危險群接種疫苗會是一種陰謀,因為這種陰謀論根本不合邏輯。我始終堅持一個信念:盡人事、聽天命。母親高齡且多次因肺炎住院,這些與死神拔河的真實經歷,更加深了我對疫苗保護力的信心,有施打疫苗還是有保佑,我只需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將所有的風險都降到最低,至於其他那些我無法掌控的部分,我不必罣礙,因為我已問心無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