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終國人」指向拒絕將身份終結於單一國族敘事,轉向流動、多中心的文化共同體。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想像台北捷運車廂裡,背著媽祖遶境徽章的年輕人正用粵語與視訊另一端的奶奶閒話家常,身旁女孩的T恤印著「Penang Hokkien」字樣,她用客語與友人商議著下週的鹽水蜂炮行程。這些零散的生活片段讓人意識到:我們早已活在跨越國界、語言與節令的文化網絡中。那種「華夏子孫必須綁定某個國家」的說法,在真實的聲音裡顯得蒼白無力。

「不是終國人」並非否定國家或拒絕歷史,而是提醒我們:身份不必終點於國。華夏共同體與其被想像成必須熔煉成單一味道的湯,不如轉譯為一盤持續調拌的沙拉——材料可以新增、比例可以調整,卻仍分享同一個盛盤的脈絡。歷史敘事往往把「華夏子孫」寫成血統純度或政治忠誠的象徵,但真實生活中的我們早已拼貼成多中心的文化場域。語言上,閩南語、粵語、客語、吳語並存於街頭巷尾;飲食上,粵式早茶、東北酸菜鍋、南洋娘惹糕與台東小米酒並肩上桌;節序上,同樣的農曆新年在瀋陽配凍梨,在檳城是娘惹糕,在墨爾本華埠則混入澳洲葡萄酒祝福。社會學者雷蒙·威廉斯說,文化是日常實踐的積累;斯圖亞特·霍爾則提醒我們,身份不是既定的本質,而是一場持續「成為」的過程。

沙拉盤理論提供另一種想像:多種配料保留風味與形狀,卻在同一器皿內達成和諧共存。新加坡的小販中心以多語菜牌和共享座位體現共存秩序;雲林的媽祖遶境吸納國際志工,一起維護儀式但保留各自信仰方式;粵語流行歌翻唱台語作品,既保留原味又創造新的對話。這些例子證明:差異保留下來不會削弱共同體,反而讓整盤沙拉保持呼吸與彈性。要讓沙拉盤模型真正落地,必須先完成去政治化的重構:文化歸屬不再綁定護照,邊界變得可滲透,離散社群、跨族婚姻、跨語教育與線上社群讓差異得以共存與調整。台裔馬來西亞人可以在檳城說福建話,在台北講華語,在倫敦用英語工作;海外二代透過線上書法課與祖父母建立共同語彙。

去政治化後,我們需要新的工具描繪身份的密度光譜:情感連結體現在對節序、文藝、風物的回應;實踐參與落在語言使用、禮俗履行、飲食與藝能的日常投入;記憶敘事則透過家族與社群的遷徙故事、跨地連結的共同記憶來建構。這些指標不是排他性的門檻,而是光譜坐標。身份於是從「被某個權力定義」轉向「可自我建構並被社群互認」。「不是終國人」是一份邀請,邀請我們承認身份不必終點於國家,邀請我們看見語言、節慶、味覺與記憶如何形成跨地域的網絡,也邀請我們親手調拌這盤沙拉。當多中心與多風味被視為常態,廣義華夏共同體的活力就來自差異的保存與連結的更新。下一次聽見有人問「誰才是華夏子孫」,也許我們可以微笑回答:那是一盤會呼吸的沙拉,而我們正一起調拌它。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電光文辭 neon prose
2會員
22內容數
放一些AI亂生的東西
2025/10/14
九月下旬的那場夜雨,落得並不急切。氣象紀錄上不過二十毫米的降水量,卻在凌晨五點將溫度壓低了整整三度。港都人對這樣的溫差最是敏感,彷彿身體裡藏著一把無形的標尺,能精準捕捉到空氣中那股微妙的轉變。舊打狗驛站的站務員小岑,正用布巾擦拭著指示牌上的水珠,她抬頭望向天際線,緩緩說道:「今仔日的海風吹到有冷咧。
Thumbnail
2025/10/14
九月下旬的那場夜雨,落得並不急切。氣象紀錄上不過二十毫米的降水量,卻在凌晨五點將溫度壓低了整整三度。港都人對這樣的溫差最是敏感,彷彿身體裡藏著一把無形的標尺,能精準捕捉到空氣中那股微妙的轉變。舊打狗驛站的站務員小岑,正用布巾擦拭著指示牌上的水珠,她抬頭望向天際線,緩緩說道:「今仔日的海風吹到有冷咧。
Thumbnail
2025/10/01
以前讀宗教學的時候,我總覺得「東方」和「西方」就像兩條平行線,永遠不會相交:一邊是儒釋道盤根錯節的哲學世界,另一邊是從耶路撒冷一路延伸到羅馬的基督教傳統。直到我開始認真研讀中國古籍,翻閱早期來華傳教士的筆記,才發現這兩個世界其實像地下水脈,早就在看不見的地方匯流了。這些跨文化的對話不但開拓了我的神學
Thumbnail
2025/10/01
以前讀宗教學的時候,我總覺得「東方」和「西方」就像兩條平行線,永遠不會相交:一邊是儒釋道盤根錯節的哲學世界,另一邊是從耶路撒冷一路延伸到羅馬的基督教傳統。直到我開始認真研讀中國古籍,翻閱早期來華傳教士的筆記,才發現這兩個世界其實像地下水脈,早就在看不見的地方匯流了。這些跨文化的對話不但開拓了我的神學
Thumbnail
2025/09/26
霧城的早晨並不安靜。黑塵在風裡飄,像磨損過的粉筆屑,總會落到哪一片牆上。 這一天,V.Rex背著電動牙刷,在小巷裡緩緩走著。不是任務,只是散步。孩子們追著他跑,嚷嚷著「刷刷龍!」,手裡拿著彩色粉筆。 「這面牆畫不了啦!」一個小女孩嘟嘴,指著被黑塵覆蓋的磚牆。圖案全被霧色模糊掉,像本子被打翻的
Thumbnail
2025/09/26
霧城的早晨並不安靜。黑塵在風裡飄,像磨損過的粉筆屑,總會落到哪一片牆上。 這一天,V.Rex背著電動牙刷,在小巷裡緩緩走著。不是任務,只是散步。孩子們追著他跑,嚷嚷著「刷刷龍!」,手裡拿著彩色粉筆。 「這面牆畫不了啦!」一個小女孩嘟嘴,指著被黑塵覆蓋的磚牆。圖案全被霧色模糊掉,像本子被打翻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疫情之後,臉書洗版最多的就是旅遊文,每天看呀看,想起以前出國過的地方,重新翻閱旅遊照片,一幕幕回憶湧上心頭。 第一次出國去的是香港,當時可是沒有手機的年代,國人出國跟團居多。我跟著好友阿芬一起,阿芬膽子勇氣俱足,早已獨自跑過很多地方,帶著怕東怕西的我香港四處走。印象最深的是椰子汁,我堅持不要,阿芬
Thumbnail
疫情之後,臉書洗版最多的就是旅遊文,每天看呀看,想起以前出國過的地方,重新翻閱旅遊照片,一幕幕回憶湧上心頭。 第一次出國去的是香港,當時可是沒有手機的年代,國人出國跟團居多。我跟著好友阿芬一起,阿芬膽子勇氣俱足,早已獨自跑過很多地方,帶著怕東怕西的我香港四處走。印象最深的是椰子汁,我堅持不要,阿芬
Thumbnail
#生活旅行seeingtheworld 想想這兩年的旅行,可以說是全年無休的到處跑,真是比打卡上班還認真,而到了高雄,因計畫這次旅居半年,所以相對行程也較散漫,也可以好好看看高雄的生活。 這裡,沒有聽不懂的原住民和客家人說話,出現在耳邊的,是熟悉到不行的閩南語,因出生在台南,或許在
Thumbnail
#生活旅行seeingtheworld 想想這兩年的旅行,可以說是全年無休的到處跑,真是比打卡上班還認真,而到了高雄,因計畫這次旅居半年,所以相對行程也較散漫,也可以好好看看高雄的生活。 這裡,沒有聽不懂的原住民和客家人說話,出現在耳邊的,是熟悉到不行的閩南語,因出生在台南,或許在
Thumbnail
從台商離開以後,輾轉到美商服務,2023年則是進入到日商就職。生活圈從平陽省搬到越南胡志明市來,有種從新竹搬到台北的感覺。進到市區的生活模式和以前大不相同,我也花了一段時間適應。看完外派人的一天:臺商製造業的外派工廠生活體驗分享,來分享外派人市區版的真實生活。
Thumbnail
從台商離開以後,輾轉到美商服務,2023年則是進入到日商就職。生活圈從平陽省搬到越南胡志明市來,有種從新竹搬到台北的感覺。進到市區的生活模式和以前大不相同,我也花了一段時間適應。看完外派人的一天:臺商製造業的外派工廠生活體驗分享,來分享外派人市區版的真實生活。
Thumbnail
若有人問我從哪裡來,我會毫不猶豫地大聲地說:「福爾摩沙」「台灣」。
Thumbnail
若有人問我從哪裡來,我會毫不猶豫地大聲地說:「福爾摩沙」「台灣」。
Thumbnail
在這個忙碌的世界中,透過旅行來尋找真正渴望的東西。在首爾博物館的感悟和旅行的體驗中,作者分享了對旅行的回憶、突破和觀察。通過對比不同國家的文化和風俗,作者思考了臺灣的全球化和文化定位問題。
Thumbnail
在這個忙碌的世界中,透過旅行來尋找真正渴望的東西。在首爾博物館的感悟和旅行的體驗中,作者分享了對旅行的回憶、突破和觀察。通過對比不同國家的文化和風俗,作者思考了臺灣的全球化和文化定位問題。
Thumbnail
作者分享了對生活的一些反思,包括我們有時需要放慢腳步,給自己一個悠長的假期;配音員以及她對香港配音員的讚賞,還分享了品嚐酸辣魷魚的經歷。
Thumbnail
作者分享了對生活的一些反思,包括我們有時需要放慢腳步,給自己一個悠長的假期;配音員以及她對香港配音員的讚賞,還分享了品嚐酸辣魷魚的經歷。
Thumbnail
三月初和一群朋友去臺南兩天一夜輕旅行。 府城初春,氣溫宜人,正是閒逛好時節。白天到老城區走走停停看看,賞美術館、嘗小吃、逛商店,傍晚去安平看夕陽、吹海風、食海鮮,夜晚老宅酒吧聽音樂、品美酒、聊人生。 本來無意為文記錄,這幾個禮拜一些浮光掠影好像萬花筒一樣總在腦海翻轉,不寫出來有點可惜,還
Thumbnail
三月初和一群朋友去臺南兩天一夜輕旅行。 府城初春,氣溫宜人,正是閒逛好時節。白天到老城區走走停停看看,賞美術館、嘗小吃、逛商店,傍晚去安平看夕陽、吹海風、食海鮮,夜晚老宅酒吧聽音樂、品美酒、聊人生。 本來無意為文記錄,這幾個禮拜一些浮光掠影好像萬花筒一樣總在腦海翻轉,不寫出來有點可惜,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