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框架:五個東方智慧重新點亮我的基督信仰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以前讀宗教學的時候,我總覺得「東方」和「西方」就像兩條平行線,永遠不會相交:一邊是儒釋道盤根錯節的哲學世界,另一邊是從耶路撒冷一路延伸到羅馬的基督教傳統。直到我開始認真研讀中國古籍,翻閱早期來華傳教士的筆記,才發現這兩個世界其實像地下水脈,早就在看不見的地方匯流了。這些跨文化的對話不但開拓了我的神學視野,也讓基督信仰中「道成肉身」的核心變得更加豐富立體。

接下來要分享的五個東方智慧,是我重新思考信仰時最震撼的發現。

1. 像戴上神聖濾鏡的日常生活

現代人的腦袋很容易被科學理性訓練成非黑即白:要麼只相信看得到摸得著的物質世界,要麼把現實當成需要逃離的虛幻。但東方哲學提醒我還有第三種可能——就像戴上一副特殊的眼鏡,讓我們在平凡的日常中看見神聖的光芒。

這副眼鏡沒有改變眼前的景象,卻讓我發現原來處處都有上帝的蹤跡:病房裡病人的每一次呼吸、夜班工人額頭上的汗珠、鄰居吵架後那句小聲的「對不起」,全都閃爍著造物主的愛。

當聖潔和世俗不再對立,我看自己的方式也完全改變了。我不再把自己的不完美當成遠離上帝的證據,反而開始相信:就算破碎,心裡仍然有祂點燃的火花。這種看見逼著我採取行動——既然在萬事萬物中都能遇見神,怎麼可能袖手旁觀呢?陪伴生病的朋友、到庇護所當志工、在咖啡店裡聽陌生人說心事,這些都成了我敬拜的方式。

2. 靈性需要呼吸:內在觀照與外在行動缺一不可

方濟會神學家理查.羅爾(Richard Rohr)說過,默觀和行動就像呼吸時的吸氣和吐氣,少了任何一邊都會讓人窒息。讀了東方的修行傳統之後,我對這句話有了更深的體會:靜坐冥想不是為了逃避現實,而是要帶著更溫柔的眼光重新投入生活。

有兩個例子特別打動我。美國有一座重刑監獄開始教受刑人正念練習,讓他們學會觀察自己的情緒起伏,同時訓練獄警用非暴力的方式處理衝突。五年下來,再犯率降低了52%,暴力事件也減少了76%。在奈及利亞一個宗教衝突最嚴重的地區,有個社區組織邀請基督徒和穆斯林青年一起練習呼吸冥想,閱讀雙方經典中關於慈悲的故事,還一起在菜園裡工作。三年後,當地因宗教衝突死亡的人數竟然下降了89%。

這些故事讓我深信,真正的靈性不是逃離現實,而是帶著靜心後培養出的慈悲重新面對混亂。默觀不是躲進象牙塔,而是讓心眼變得更敏銳,在最需要愛的地方停留更久。

3. 老子的三個字:另一種三位一體

十七世紀的耶穌會傳教士來到中國後,展開了一場大膽的文化對話。他們在《道德經》第十四章讀到「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驚訝地發現這三個字就像三條相互依存的筆畫:各自獨立,卻又合而為一。於是他們借用宋明理學的語彙,說「體雖至一,位則為三」,用中國讀書人熟悉的概念來描述基督教的聖父、聖子、聖靈。

這種詮釋方式不是要用老子來證明教會教義,而是提醒我:三位一體不是抽象的神學公式,而是一種在世界中實際運作的關係動力。當我用「夷、希、微」來感受三一上帝的同在時,心中湧起一種溫柔的敬畏——原來上帝的奧秘不只存在於拉丁文的神學手冊裡,也能在中國的古籍中發光。

4. 唐君毅的愛情哲學:專一如何塑造靈魂

哲學家唐君毅在《愛情之福音》中有個我很喜歡的比喻:真愛就像一面清澈穩定的鏡子。透過這面鏡子,我們看見自己的光明與陰暗;通過長久的對話和承諾,兩個人成為彼此修行路上的夥伴。這個觀點讓我用全新的角度理解基督信仰中的「盟約」概念。

在步調飛快的現代社會,「換鏡子」似乎比較容易,但這樣得到的影像往往支離破碎。唐君毅提醒我,只有在長期、專一、彼此託付的關係中,靈魂才有機會被琢磨出細膩的質地。這讓我重新看待婚姻誓言和信仰群體的價值——它們不是束縛,而是保護鏡面不破碎的框架。

5. 用學問搭橋:耶穌會士的文化同理心

翻閱利瑪竇和艾儒略的書信時,最讓我感動的不是他們翻譯了多少神學概念,而是他們願意在文化的門檻前彎下腰來。為了獲得對話的資格,他們努力學習文言文、穿上士大夫的服裝、用「上帝」「天」這些中國人熟悉的詞彙來解釋福音,甚至提出「合儒辟佛」的策略,表明自己尊重儒家傳統,不是來搶地盤的。

這種徹底的同理心換來了真誠的友誼。艾儒略在福建待了二十五年,跟當地的知識分子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連宰相葉向高都誇他「言如撥雲見日」。他們用學問搭建的橋樑提醒我:傳福音不是單向的輸出,而是要先用對方能理解的語言傾聽,讓彼此都看見更寬廣的天空。

結語:在對話中發現內心深處的渴望

這五個發現帶給我兩種轉變。第一,它重新教會我怎麼看世界——神聖不再被鎖在教堂裡,而是在工廠、在市場、在我不完美的靈魂裡發光。第二,它改變了我與他人的關係——從唐君毅筆下的愛情盟約,到耶穌會士在中國的謙卑對話,信仰的真誠都是在長久相處中慢慢磨練出來的。

當我帶著開放和謙卑的心靠近另一個傳統時,迎面而來的不是陌生感,而是我對上帝最深層的渴望。如果東方和西方之間可以產生這樣的共鳴,那我們是不是也該繼續探索,看看世界上其他的智慧傳統,還會在什麼地方與福音相互映照?這趟旅程或許才剛剛開始。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電光文辭 neon prose
1會員
15內容數
放一些AI亂生的東西
2025/09/26
霧城的早晨並不安靜。黑塵在風裡飄,像磨損過的粉筆屑,總會落到哪一片牆上。 這一天,V.Rex背著電動牙刷,在小巷裡緩緩走著。不是任務,只是散步。孩子們追著他跑,嚷嚷著「刷刷龍!」,手裡拿著彩色粉筆。 「這面牆畫不了啦!」一個小女孩嘟嘴,指著被黑塵覆蓋的磚牆。圖案全被霧色模糊掉,像本子被打翻的
Thumbnail
2025/09/26
霧城的早晨並不安靜。黑塵在風裡飄,像磨損過的粉筆屑,總會落到哪一片牆上。 這一天,V.Rex背著電動牙刷,在小巷裡緩緩走著。不是任務,只是散步。孩子們追著他跑,嚷嚷著「刷刷龍!」,手裡拿著彩色粉筆。 「這面牆畫不了啦!」一個小女孩嘟嘴,指著被黑塵覆蓋的磚牆。圖案全被霧色模糊掉,像本子被打翻的
Thumbnail
2025/09/23
如何寫提示詞的提示詞。
2025/09/23
如何寫提示詞的提示詞。
2025/09/19
還記得第一次和 ChatGPT 對話的震撼嗎?只要輸入一句話,AI 馬上拋出一堆看似專業的答案。可是用久了會發現不夠準確或是要下很多提示詞:今天聊財報,它冷靜得像分析師;明天談行銷,卻又換成過度熱情的推銷口吻。這種「萬用助手」模式,靠不斷調整提示詞才能維持品質,效率卻始終不穩。
Thumbnail
2025/09/19
還記得第一次和 ChatGPT 對話的震撼嗎?只要輸入一句話,AI 馬上拋出一堆看似專業的答案。可是用久了會發現不夠準確或是要下很多提示詞:今天聊財報,它冷靜得像分析師;明天談行銷,卻又換成過度熱情的推銷口吻。這種「萬用助手」模式,靠不斷調整提示詞才能維持品質,效率卻始終不穩。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天心:不過我覺得還是注經比較重要。
Thumbnail
天心:不過我覺得還是注經比較重要。
Thumbnail
108課綱去中國中心化常常被有心人士說成去中國化,國文科目的文白之爭、歷史科目沒教岳飛和最近的大禹治水都是一樣的出發點。 無意去辯駁這些意識形態的問題,真的吵不完。倒想到了「法國中學教哲學,考高中要考哲學」這件事情。
Thumbnail
108課綱去中國中心化常常被有心人士說成去中國化,國文科目的文白之爭、歷史科目沒教岳飛和最近的大禹治水都是一樣的出發點。 無意去辯駁這些意識形態的問題,真的吵不完。倒想到了「法國中學教哲學,考高中要考哲學」這件事情。
Thumbnail
上禮拜在後世相知或有緣中提到我的老師是正式將古代與東方的東西帶進我生命裡的第一人,但當我真的翻閱原文的時候,我只能將那些內容片段的翻譯,甚至稱不上閱讀,這樣的過程使我非常痛苦與不暢快,因為我的原意並不是欣賞古文,而是了解古人要傳達的精神。 但實際上要我閱讀白話文呢,我又感覺少了一點味道,好像也不願
Thumbnail
上禮拜在後世相知或有緣中提到我的老師是正式將古代與東方的東西帶進我生命裡的第一人,但當我真的翻閱原文的時候,我只能將那些內容片段的翻譯,甚至稱不上閱讀,這樣的過程使我非常痛苦與不暢快,因為我的原意並不是欣賞古文,而是了解古人要傳達的精神。 但實際上要我閱讀白話文呢,我又感覺少了一點味道,好像也不願
Thumbnail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五 從十九到廿世紀,大多數的歐洲語言學家對中國語的研究態度彷彿都離不開一個考古的視覺,視中國語為一個原始部落遺留下來的一套原始符號。「原罪」來自中國語「沒有文法」,即非屈折語。下面有四個同義短語的例子,讀者不妨思考一下﹕ 中國語﹕ 活地‧亞倫的一齣新喜劇。 英語﹕
Thumbnail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五 從十九到廿世紀,大多數的歐洲語言學家對中國語的研究態度彷彿都離不開一個考古的視覺,視中國語為一個原始部落遺留下來的一套原始符號。「原罪」來自中國語「沒有文法」,即非屈折語。下面有四個同義短語的例子,讀者不妨思考一下﹕ 中國語﹕ 活地‧亞倫的一齣新喜劇。 英語﹕
Thumbnail
序 三 如何閱讀本書? 本書〈導論〉旨在鋪敘一個文化背景。這個背景包含兩大語系 —— 屈折語與位序語 —— 的比較,以及東西文明板塊接壤的某個位置上的一個單向理解。這個單向理解的出現源自兩個文明的相遇﹕一個文明由好奇心和冒險精神驅動,另一個文明則生活在自我精神上的滿足。由此單向理解形成的一
Thumbnail
序 三 如何閱讀本書? 本書〈導論〉旨在鋪敘一個文化背景。這個背景包含兩大語系 —— 屈折語與位序語 —— 的比較,以及東西文明板塊接壤的某個位置上的一個單向理解。這個單向理解的出現源自兩個文明的相遇﹕一個文明由好奇心和冒險精神驅動,另一個文明則生活在自我精神上的滿足。由此單向理解形成的一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