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讀宗教學的時候,我總覺得「東方」和「西方」就像兩條平行線,永遠不會相交:一邊是儒釋道盤根錯節的哲學世界,另一邊是從耶路撒冷一路延伸到羅馬的基督教傳統。直到我開始認真研讀中國古籍,翻閱早期來華傳教士的筆記,才發現這兩個世界其實像地下水脈,早就在看不見的地方匯流了。這些跨文化的對話不但開拓了我的神學視野,也讓基督信仰中「道成肉身」的核心變得更加豐富立體。
接下來要分享的五個東方智慧,是我重新思考信仰時最震撼的發現。
1. 像戴上神聖濾鏡的日常生活
現代人的腦袋很容易被科學理性訓練成非黑即白:要麼只相信看得到摸得著的物質世界,要麼把現實當成需要逃離的虛幻。但東方哲學提醒我還有第三種可能——就像戴上一副特殊的眼鏡,讓我們在平凡的日常中看見神聖的光芒。
這副眼鏡沒有改變眼前的景象,卻讓我發現原來處處都有上帝的蹤跡:病房裡病人的每一次呼吸、夜班工人額頭上的汗珠、鄰居吵架後那句小聲的「對不起」,全都閃爍著造物主的愛。
當聖潔和世俗不再對立,我看自己的方式也完全改變了。我不再把自己的不完美當成遠離上帝的證據,反而開始相信:就算破碎,心裡仍然有祂點燃的火花。這種看見逼著我採取行動——既然在萬事萬物中都能遇見神,怎麼可能袖手旁觀呢?陪伴生病的朋友、到庇護所當志工、在咖啡店裡聽陌生人說心事,這些都成了我敬拜的方式。
2. 靈性需要呼吸:內在觀照與外在行動缺一不可
方濟會神學家理查.羅爾(Richard Rohr)說過,默觀和行動就像呼吸時的吸氣和吐氣,少了任何一邊都會讓人窒息。讀了東方的修行傳統之後,我對這句話有了更深的體會:靜坐冥想不是為了逃避現實,而是要帶著更溫柔的眼光重新投入生活。
有兩個例子特別打動我。美國有一座重刑監獄開始教受刑人正念練習,讓他們學會觀察自己的情緒起伏,同時訓練獄警用非暴力的方式處理衝突。五年下來,再犯率降低了52%,暴力事件也減少了76%。在奈及利亞一個宗教衝突最嚴重的地區,有個社區組織邀請基督徒和穆斯林青年一起練習呼吸冥想,閱讀雙方經典中關於慈悲的故事,還一起在菜園裡工作。三年後,當地因宗教衝突死亡的人數竟然下降了89%。
這些故事讓我深信,真正的靈性不是逃離現實,而是帶著靜心後培養出的慈悲重新面對混亂。默觀不是躲進象牙塔,而是讓心眼變得更敏銳,在最需要愛的地方停留更久。
3. 老子的三個字:另一種三位一體
十七世紀的耶穌會傳教士來到中國後,展開了一場大膽的文化對話。他們在《道德經》第十四章讀到「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驚訝地發現這三個字就像三條相互依存的筆畫:各自獨立,卻又合而為一。於是他們借用宋明理學的語彙,說「體雖至一,位則為三」,用中國讀書人熟悉的概念來描述基督教的聖父、聖子、聖靈。
這種詮釋方式不是要用老子來證明教會教義,而是提醒我:三位一體不是抽象的神學公式,而是一種在世界中實際運作的關係動力。當我用「夷、希、微」來感受三一上帝的同在時,心中湧起一種溫柔的敬畏——原來上帝的奧秘不只存在於拉丁文的神學手冊裡,也能在中國的古籍中發光。
4. 唐君毅的愛情哲學:專一如何塑造靈魂
哲學家唐君毅在《愛情之福音》中有個我很喜歡的比喻:真愛就像一面清澈穩定的鏡子。透過這面鏡子,我們看見自己的光明與陰暗;通過長久的對話和承諾,兩個人成為彼此修行路上的夥伴。這個觀點讓我用全新的角度理解基督信仰中的「盟約」概念。
在步調飛快的現代社會,「換鏡子」似乎比較容易,但這樣得到的影像往往支離破碎。唐君毅提醒我,只有在長期、專一、彼此託付的關係中,靈魂才有機會被琢磨出細膩的質地。這讓我重新看待婚姻誓言和信仰群體的價值——它們不是束縛,而是保護鏡面不破碎的框架。
5. 用學問搭橋:耶穌會士的文化同理心
翻閱利瑪竇和艾儒略的書信時,最讓我感動的不是他們翻譯了多少神學概念,而是他們願意在文化的門檻前彎下腰來。為了獲得對話的資格,他們努力學習文言文、穿上士大夫的服裝、用「上帝」「天」這些中國人熟悉的詞彙來解釋福音,甚至提出「合儒辟佛」的策略,表明自己尊重儒家傳統,不是來搶地盤的。
這種徹底的同理心換來了真誠的友誼。艾儒略在福建待了二十五年,跟當地的知識分子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連宰相葉向高都誇他「言如撥雲見日」。他們用學問搭建的橋樑提醒我:傳福音不是單向的輸出,而是要先用對方能理解的語言傾聽,讓彼此都看見更寬廣的天空。
結語:在對話中發現內心深處的渴望
這五個發現帶給我兩種轉變。第一,它重新教會我怎麼看世界——神聖不再被鎖在教堂裡,而是在工廠、在市場、在我不完美的靈魂裡發光。第二,它改變了我與他人的關係——從唐君毅筆下的愛情盟約,到耶穌會士在中國的謙卑對話,信仰的真誠都是在長久相處中慢慢磨練出來的。
當我帶著開放和謙卑的心靠近另一個傳統時,迎面而來的不是陌生感,而是我對上帝最深層的渴望。如果東方和西方之間可以產生這樣的共鳴,那我們是不是也該繼續探索,看看世界上其他的智慧傳統,還會在什麼地方與福音相互映照?這趟旅程或許才剛剛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