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場轉型不只是換設備,更是政府與企業面對新風險時,舊法規必須跟上時代的挑戰。
加油站為何必須轉型?
台灣的加油站正面臨一場「生存危機」。隨著電動車越來越多,大家對汽油的需求正在逐漸減少,迫使加油站必須開始思考並且展開行動把他們的黃金地段資產轉變成可以提供電動車充電和能源服務的複合站。

簡而言之,雖然政府已經點頭允許加油站轉型 ,但缺乏一套專門為「複合能源站」設計的統一規定,導致業者在轉型時處處碰壁。政府必須盡快整合,才能讓轉型安全又可行。
能源轉型與加油站的生意衝擊
很多人以為加油站是靠賣汽油賺大錢,但事實上,加油站從汽油銷售中賺到的利潤非常微薄。他們真正的金雞母,是客人加油時「順便」買的飲料、機油、洗車服務等高毛利零售收入。
汽油不賺錢:傳統加油站的收入真相
一旦電動車普及,大家就不需要常常去加油站了。多數電動車主可以在家或在公司充電 。當「加油」這個核心業務不再能帶來穩定的客源時,附屬零售服務的生意也隨之垮掉,整個商業模式的根基就會動搖。
- 國道/長途加油站: 仍有價值,因為長途駕駛需要休息,適合轉型成高速快充站。
- 市區/社區加油站: 面臨極大壓力。如果不能迅速轉型成社區服務中心或充電站,客流量銳減將可能導致它們被市場淘汰。
生意邏輯大翻轉:從「快閃」到「停留20分鐘」
傳統加油站追求的是快速加油,讓車輛趕快離開,以極大化翻桌率。但電動車充電通常需要客戶停留20分鐘或更久。
這段長時間的停留,對業者來說卻是巨大的零售機會。成功的複合站必須把充電服務看作是「引流工具」,吸引顧客進來消費高利潤的附加服務(如餐飲、零售)。例如中油就在充電站旁結合了洗車和咖啡店。
因為燃油利潤微薄,充電服務短期內利潤也不高(台電電價不停漲、購買設備攤提),所以業者必須善用土地和客戶停留時間來創造零售收入。轉型成功的關鍵,在於業者能否有效利用廣告(如國道服務區充電站的廣告點擊率已達 3%)和零售管理,來彌補高額的基礎設施成本。
台灣中油的「智慧綠能站」

國營事業台灣中油正積極帶頭示範轉型。例如,中油在新竹光明站設立了他們首座自建自營的快速充電站,中油的「智慧綠能站」戰略,包含了三大技術整合:

- 發電(創能): 設置太陽能板等設施。
- 用電(用能): 設置多槍快速充電樁。
- 儲電(儲能): 規劃或使用自有電池建置儲能系統
- 零售(多元): 設置 CUP&GO 咖啡店,讓車主在充電時可以享受洗車和餐飲服務
法規解析:油氣與電力為何會打架?
在法律層面上,政府已經同意加油站可以轉型。內政部修正了法規,明確允許加油站、停車場等公共設施用地,可以作為電動車充電站或電池交換站 2。經濟部也早在 2010 年就解釋,加油站的附屬設施可以包括電池充電和更換服務,這表示在「土地使用」和「服務定義」上,轉型是獲得法律許可的。
舊的「油氣管理法」管不動新的「電力風險」
真正的問題出在風險的巨大差異。規範加油站的《石油管理法》,是針對石油產品的儲存、運輸和防爆安全所設計的。但現在要加入數百千瓦的直流快速充電設備或大型鋰電池儲能系統。這些是高壓操作 ,有潛在的熱失控(電池起火)風險,遠遠超出了傳統《石油管理法》所能處理的安全範圍。
由於缺乏統一的規範,當業者申請設施變更時,必須同時面對來自經濟部(管油氣)、內政部(管消防/土地)和台電(管電力)等多個部門的審核。每個部門都堅持自己最嚴格的規定,導致審批流程冗長,且標準不一。
轉型面臨最難突破的障礙,就是如何將具有爆炸風險的油氣設施,與有高熱風險的電氣設施安全地放在同一個地方。
空間難題:城市加油站根本不夠大
加油站是危險場所,長久以來法規要求其電氣設備必須防爆,並嚴格管理汽油揮發氣體(VOCs)。但現在要加入儲能系統(大型鋰電池),一旦發生熱失控,可能產生高熱、有毒氣體甚至爆炸。將這兩種風險放在一起,自然需要極為嚴格的隔離。
內政部為儲能系統訂定的《消防安全管理指引》規定,雖然是為了安全,但它是基於獨立、空曠的儲能案場設計的,完全不適合城市裡土地有限的加油站。
安全距離3 公尺隔離:加油站轉型計畫的終結者
指引中最具殺傷力的規定是安全距離。即使儲能系統設置處所的外牆防火時效達到 2 小時,並設有灑水設備,但面向公共設施或道路一側,仍必須維持 3 公尺以上的距離。對於都市計畫區內、土地面積本就捉襟見肘的現有加油站而言,他們必須同時滿足:
- 傳統油槽(如地下油槽)的安全距離要求。
- 充電設備&儲能系統對地界線、加油雨棚、站屋的嚴格隔離距離。
這兩套標準疊加,使得在現有的城市加油站土地上,根本無法騰出足夠的物理空間來合法設置充電服務&儲能系統。因此,這個「3 公尺距離」的法規困境,將可能成為阻止加油站轉型落地的最大實際障礙。
廢棄或轉型?一道價值上億的選擇題,如何讓加油站活下去?

加油站的生存並非單純的關閉而已,甚至可能衍生環保議題,加油站用地有非常嚴格的用地變更規範,讓關閉加油站並非「熄燈走人」那麼簡單。根據法規,廢棄站點必須進行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整治,這是一筆隱藏的巨額成本,若不希望讓棄置加油站成為隨處可見的景象。
加油站「轉型」成為唯一理性的選擇。

面對市場的不可逆趨勢與高昂的廢棄成本,為加油站鬆綁法規、鋪平轉型之路,已是刻不容緩的課題。這不僅是單一產業的生存戰,更關係到都市土地的有效利用與台灣能源轉型的成功,時間還夠,但需要大家開始動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