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吧台後面,我們會討論糖漿比例、苦精品牌、烈酒年份,但「冰」這個負責控制溫度、溶水、還在杯子裡有一席空間的元素,卻常常被忽略。然而,一杯好喝的雞尾酒,還必須考慮上時間的維度,也就是冰塊融化的速度。
冰塊,是調酒的隱形配方。
冰的角色遠比「降溫」複雜得多,它是調酒中唯一會不斷變化的原料。
從時間上,當製冰機在19世紀被發明之後,到現在的酒吧,冰塊的型態絕對是不同的;從空間上,小到每家酒吧,大到各個國家,每個酒吧的所使用的冰塊型態也是不同的。
而不變的是,調酒師需要透過手上的材料,讓每一杯調酒都保持相同且穩定的風味,也就是——一致性(consistency)。
調酒師不只要把調酒做的好喝、平衡,更要考慮調酒的「 一致性」,站在經營的角度,要從三個維度做思考:
- 時間(上個月客人喝到的風味要和明天的客人一樣)
- 人(bar manager、bar leader、剛進bar的新手bartender也要做的一樣)
- 地點(客座時和在本店時做出來的也要一樣)
我認為「 一致性」太重要了,甚至說是我拿來衡量調酒師技術的唯一指標也不為過;如果你想從一般調酒師晉身為資深調酒師,我希望你把「 一致性」(consistency)記在腦袋中,磨練自己的技術來達成這個目標。
冰塊的歷史
如果我們回到十九世紀的世界,會發現那時候「冰」是一種奢侈品。
早期的冰必須從湖面上切割、運送、儲存,一整年只為了夏天能喝上一杯冰涼的酒,這還是有錢人才能享受的到的資源。
直到人工製冰技術出現(1834年由Jacob Perkins發明出蒸氣壓縮式製冷系統並順利取得專利),但專利歸專利,真正開始普及是到了1854年James Harrison成功建造了一台上業用製冰機,再過了大約20年,家用製冰機才開始出現,所以能讓普羅大眾喝上一杯冰涼的飲料或調酒,是到了大概19世紀末,至今才大約150年,這也對應到了經典調酒開始爆發式增長的時期(包括Martini、Manhantann、Gin Fizz等等)。
從19世紀末開始,家用製冰機的出現,讓調酒進入冰涼調酒的藍海時期,大家開始發現,冰不再只是「降溫」,而是改變了酒的質地、溶水、口感以及風味。
冰塊的角色
冰塊在調酒扮演的角色,可以從兩個方面切入了解,分別是技術、以及元素。
- 技術
調酒有四大技法:build、blender、stir、shake,再加上最近幾年的throw、swizzle,還有傳統調酒、花式調酒、分子調酒等等,有太多太多的技巧可以探索與學習,但身為調酒師必須記得所有的技術都只是控制四個變因——溫度、溶水、混合、打氣。
shake的溶水多、打氣多,適合酸甜和可以打出泡沫的調酒,像是經典的Whiskey Sour、Gimlet、Daiquiri;Stir的打氣少,但溶水和降溫的時機很難抓,適合溫度較低、溶水要謹慎控制、層次較深的調酒,像是Negroni、Old Fashioned等;
這裡只是先簡單提及這兩個技法的差異,每位大師都有自己的心法,真正要領悟這些差異需要經年累月的練習與(酗酒)品嘗,請大家用心體會。
扯遠了,那麼冰塊在這四個變因(溫度、溶水、混合、打氣)裡面影響了什麼?
表面上來看只有溫度與溶水,但我認為四個都會影響,當然溫度與溶水這兩個很好理解,不過會這麼想代表你還少考慮冰塊的「種類」。
用碎冰跟方冰shake出來會一樣嗎?shaker放全滿和半滿時shake出來會一樣嗎?
冰塊的種類與實用時機完完全全會影響這四個變因的表現結果,你應該要根據不同的調酒,來選擇你要使用的冰塊種類、多寡、甚至是在shaker、mixing glass中排列方式。
- 元素
撇除人、店家、成本的因素,站在調酒師的立場,調酒的兩大元素:風味與呈現;風味包括了材料、技法、冰塊,這三者塑造了風味;而呈現,包括了外觀、名字、杯子、冰塊、Garnish。
冰塊在風味與呈現中扮演著重複且重要的角色,在風味中,技法(build、blender、stir、shake)會受到冰塊的影響,如同上一點所述;在呈現中,冰塊傳遞給消費者不同的感受,碎冰、條冰、方冰、球冰,像是Mojito選用碎冰,因為需要透過薄荷、碎冰、酒液三者的接觸與摩擦帶出香草的味道與更多的溶水,Negroni選用大方冰或球冰,目的是想要消費者隨著時間的變化,讓溶水帶出更多的層次。
不同的冰塊的選用時機,會影響調酒的呈現,以及這杯調酒或調酒師想要傳達的事情,講的淺一點,冰塊多一點,杯子大一點,消費者才覺得划算,結帳時可能會開心一點。
如果在冰塊願意花心思的店家,我相信在調酒的材料與品質上一定不會馬虎。
所以我該怎麼選擇冰塊?
酒吧裡常見的冰塊可以分成小方冰(角冰)、大方冰、條冰、冰球、碎冰,冰塊的使用沒有絕對的公式,原則上stir或shake時使用小方冰或大方冰,經典調酒的冰塊幾乎都是固定的,不需要做改變,而創意調酒(店家的signature)可以根據杯子的大小和長短飲做區分,它能影響整杯酒的呈現與節奏,從杯子大小、飲品結構、甚至希望消費者停留的時間, 都會決定你該使用哪一種冰。
我相信大部分的店家都會有自己的製冰機,也會和冰行叫冰塊,調酒的冰塊就只有兩種用途:技法中使用和呈現中使用;如果今天我有自己的店,我會使用的冰塊會有以下這些項目:
- 企鵝牌的製冰機:最大宗使用,包括shake、stir、大部分signature調酒所使用的冰塊。
- 小型手動或電動碎冰機:blender、快速冷卻(可以把軟飲插在裡面、客人的葡萄酒冰桶也可以使用)、部分調酒所適用(Tiki、Mojito、Mint Julep等等),但因為使用機率不高所以可以準備小台的就好,要不要常備碎冰、手動或自動碎冰機,可以根據店家規模來選擇。
- 條冰:部分經典調酒所使用(Gin Fizz、Highball等等)、也可以用冰鑿敲成三等份作為shake用。
- 大方冰:部分經典調酒所使用(Negroni、Old Fashioned等等)、如果客人單點烈酒也能鑿成圓冰使用。
結論
- 調酒師不只要把調酒做的好喝,更要考慮調酒的「 一致性」,這是一般調酒師與資深調酒師的關鍵。
- 冰塊在調酒中扮演的角色:影響調酒師的技術以及影響調酒的元素。
- 技法影響的四大變因:溫度、溶水、混合、打氣。
- 調酒的四大元素:
- 風味:材料、冰塊、技法
- 呈現:外觀、名字、Garnish、杯子、冰塊
- 連結:調酒的名字、製作的調酒師、販賣的店名、背後的故事
- 價格:成本、利潤、消費者心理
- 吧台內基本的四種冰塊:小方冰(企鵝牌)、碎冰、條冰、大方冰,這四種冰塊可以應對99%的情況。
- 冰塊的使用時機,沒有標準答案,它影響著調酒太多事情了,我希望你能問自己,為什麼我要用這個冰塊,來反思自己的做酒邏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