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繪展中,歌川國芳《相馬古內裏》--巨大的骷髏,絕對吸住全場目光。
空洞的骷髏幾乎撐破畫面,人們在角落裡倉皇對峙,而骷髏俯瞰他們,似乎暗喻著崩壞的時代,凝視著不知所措的眾生。
江戶後期的日本,天保大飢饉帶來無數人的死亡,街市裡雖有煙花與歌舞伎,但是米價暴漲與農村的凋敝是社會無法承受的負擔。
幕府為了控制人民思想,推行天保改革,禁止奢華並限制出版,
歌川國芳以「妖怪」為筆。展現「怨念與人性」的意象,亦是當時社會動盪與民間信仰的交織。
這幅畫誕生於 1844–1847 年間,取材自古老的怨靈傳說,
相傳熟悉妖術的瀧夜叉姬為了替父親平將門報仇,在相馬的舊王城內集結暗黑勢力,接獲消息的大宅太郎光國奉命前去平定,現場展開激烈的戰鬥;原先看似占上風的情勢,在骷髏妖怪出現後逆轉。
那具骷髏,不單是妖怪,是庶民被吞噬的靈魂。
它代表那些被饑荒、戰爭與權力掩埋的聲音,在陰影中爬起,問著:「誰還記得我?」
作者以充滿戲劇張力的時刻為題,讓巨大的骷髏對比渺小的武將,凸顯了恐懼與震撼,也暗示了自己對眾生的關懷。
有人說,浮世繪本是描寫「現世的繁華」。這幅畫卻讓繁華化為幻影。
江戶末期是個末法時代----信仰崩壞,秩序動搖,人心浮沉。
《相馬古內裏》骷髏的空眼窩或許令人感覺恐怖,那正是作者將它做為時代的見證,是對權力與戰亂的反思;也是死亡與記憶的回聲。
這幅畫具有怨靈的悲鳴,也是人心深處的恐懼與牽掛。它影響甚鉅,即使現代漫畫、動畫與恐怖藝術創作中,也仍藏著它的影子。
古今中外,藝術總在時代動盪中喟嘆,同時也深藏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