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關於蒙格的一部訪談影片,想整理一篇紀錄並提醒自己,也分享在這邊,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 導言:
在投資世界裡,我們總被問到:「你在買什麼?」但真正的高手,問的其實是:「你不買什麼?」
這部影片〈決定你後半生的財富:能做的和不能做的〉,記錄了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一生智慧的精華。他不是在告訴你該投資哪一檔股票、該追哪個題材,而是提醒你——富足人生的關鍵,不在於做對多少事,而在於少犯錯。
在他與巴菲特並肩奮戰的幾十年間,蒙格早已看透:
人的一生不是贏在聰明,而是輸在愚蠢。會賺錢的,不一定最聰明;但能守住錢的,一定最清醒。
一、能力圈:知道自己能做什麼
蒙格的第一條原則是:「你要知道自己在哪裡有能力。」
這就是他著名的 「能力圈(Circle of Competence)」 理論。
「我一生的成功,並不是因為我知道得比別人多,
而是因為我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能力圈的概念,表面簡單,卻是最難實踐的紀律。
因為在資訊過剩的時代,每個人都以為自己可以樣樣懂。
但真正的高手懂得聚焦:
他們不追求無所不能,而是專注在自己「能理解的事物」。
蒙格說過:「跨出能力圈去投資,就像盲人開車。」這句話對現代投資人尤其重要。
在AI熱潮、元宇宙、電動車、量子科技輪番上場的市場裡,能夠誠實面對自己「不懂」的領域,是一種稀有的理性。
二、避錯哲學:少犯錯,比全做對更重要
蒙格從不崇拜天才,他崇拜「少犯錯的人」。
他說:「聰明人靠避免愚蠢,而不是靠發明天才之舉。」他提出的觀點非常實際:
在現實世界裡,我們不需要完美,只要不做那些明顯愚蠢的事,人生自然會走在正軌。
這套「反向思考法(Inversion Thinking)」是蒙格的拿手絕技。
他常問自己:「如果我想毀掉一個事業,我會怎麼做?」然後反過來,避免那些行為。
對投資人而言,這意味著什麼?
就是——別借錢投機、別買自己看不懂的股票、別隨波逐流。這些看似老生常談,卻是無數人明知卻做不到的道理。
因為人性,永遠比知識更難克服。
三、拒絕誘惑:克制是一種力量
在影片中,蒙格談到「能不能做」這件事時特別強調——
很多時候,真正考驗人的,不是機會太少,而是誘惑太多。「想成功,你得能在該什麼都不做的時候,什麼都不做。」
他看著許多聰明人,在市場上衝進衝出、追漲殺跌,結果只是把自己推入焦慮與錯誤之中。因為他們沒學會「空手的藝術」。
克制是一種智慧。能安靜觀察、能耐得住空窗、能忍住不動,這些都需要極大的自我訓練。
蒙格的思維簡單卻深刻:
「有時最好的投資,就是不做任何投資。」
因為市場會給你無數的誘餌,但只有少數是真正屬於你的。
四、長期主義:用時間複利自己
蒙格說:「你要讓時間站在你這邊。」
他把時間視為「投資界的第五元素」。這不只是投資的策略,更是一種人生哲學。他相信一切偉大的成果,都來自長期的積累與紀律。
「巴菲特每天讀五百頁書,不是為了明天變聰明,而是為了二十年後做出更少的錯誤判斷。」
在短線交易、快錢風潮盛行的時代,長期思維顯得格外珍貴。
真正的富足,不在於一時的暴利,而在於長期穩健地活下去。
五、人生的「不做清單」
影片最後,蒙格提醒:
與其列一張「想做清單」,不如先寫下「不做清單」。
- 不借錢去賭自己不懂的機會
- 不貪心到超出能力
- 不與品格有問題的人合作
- 不讓情緒主導決策
他的人生信條是:「先別讓自己輸」。
守住底線,是所有贏家的共通語言。
✨ 我的反思
看完這段影片,我最大的感觸是:
現代人太急於「做點什麼」,卻忽略了「不做什麼」其實更難。
在資訊洪流裡,我們總想要即刻反應、立即行動,但蒙格提醒我們:真正的力量在於慢、穩、少。
他說:「人生不是比誰更快,而是比誰能少錯。」如果你能在每個關鍵時刻,多一點理性、少一點衝動,那麼時間會自動站在你這邊。
📘 結語:智慧的本質,是節制
查理.蒙格的成功不是因為他看透市場,而是因為他看透人性。
懂得克制、懂得拒絕、懂得耐心,是投資的核心,也是人生的修煉。
能做的事不多,但能不做的事很多。真正的自由,不是你能得到多少,而是你能放下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