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少年Ray
你總覺得作品要「獨特」,題材一定得越少見越好?
但慢慢地我們發現,真正耐看的畫面, 往往不靠新奇、絢爛取勝,
而是來自那些能讓人多看幾眼、越看越有意思的細節。
即便它只是平凡的日常,或者你根本不屑一看的事物。

我們的眼睛,對那些具有韻律感的元素搭配(重複),會自然覺得好看。
話說,前陣子外出取材,時間已近下午 4 點 45 分。
原本都準備收工了,餘光卻突然瞄到一旁的植物。
雖然太陽位置已經偏低,可我感覺那裡有東西值得拍,
於是就在那片葉海中停下來,「喀」了幾張。
拍完後,我看著相機裡的畫面,忽然覺得哪裡似曾相識。
停了一下,才想起以前上過的一門課—— 那是美術設計相關科系幾乎都得修的必修課。 內容是讓學生用重複的元素(像圓形、方形、不規則形),去做拼貼或繪圖。
有點像小時候的美勞課。我們會用剪刀和色紙,把隨意剪下的小色塊貼成一幅作品。
就像在藍、綠、黃的漸層色紙上,一塊塊重複貼上的色塊,慢慢形成了一棵植物的意象。
這張照片,馬上讓我聯想到這段時光記憶。
接下來,我想稍微聊一下,「重複」在畫面裡,到底有什麼意義。
我繼續用「美勞課拼貼」來舉例。
一開始從「點」開始貼,可能還看不出什麼。 隨著一邊黏貼,漸漸地,秩序就出現了。

基本型:點
太酷了。
隨著基本元素重複出現,畫面開始慢慢有了意象。
原本單一的「點」,經過不斷重複後,那些點開始組成一個個「小集團」,也就是「線」。

基本型:線
那如果「線」也重複呢?就會得到更多的線。
當線越來越多,最後就會形成「面」。

基本型:面(色塊)
那堂課其實叫「美的形式原理」,名字聽起來很學術,但裡面內容也沒那麼難懂。
簡單來說,是在教我們看懂畫裡的組成,並對它進行拆解與分析。
隨著經驗累積,就能漸漸理解——為什麼重複的形狀或色塊,在好的搭配組合下,
能使畫面產生協調與節奏,並讓人覺得:「嗯,這張照片很耐看。」
(當然啦,還得看你怎麼呈現。)
這種「秩序」,可不是把東西都擺得四平八穩,水平與垂直都完美配置的那種。
對稱本身沒問題,只是如果畫面太過完美、毫無偏差,反而太過理性。
而那樣的秩序太過僵硬,會讓人感到緊張。
所以,它需要一點被「破壞」。
必須在規律中帶些「混亂」,整個畫面才會活起來。

接下來,為了讓畫面更有趣、更生動,我往右跨了一小步,身體稍微往左側扭轉後,
按下快門。
同樣的場景,我只挪了一點角度,除了光的方向變了,
整體的韻律感也增添了許多生命力。
也許,耐看的畫面從來不是偶然,它只是日常生活中早已藏著的細微變化,
我們缺的只是去「發現」而已。
但不管角度怎麼轉,始終不變的,是那份時光裡的「重複之美」。

「這世界並不缺乏美,而是缺乏發現美的眼睛。」——現代雕塑之父羅丹
(時間失序持續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