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 Thrive Capital ?」讓外界不禁想問。
當 Instagram 被 Facebook 收購時,投資名單上出現了老牌矽谷創投 Benchmark、Sequoia,還有一家來自紐約、才剛成立兩年的創投:Thrive Capital。
他們靠著投資 Instagram,成功進入了矽谷科技圈、成為關鍵投資者。在接下來的時間裡,Thrive Capital 陸續投了 GitHub、Slack、Robinhood、Warby Parker、Anduril、Wiz、A24、Cursor 和 Isomorphic Labs 等公司。
從一支 500 萬美元的種子基金,到管理 250 億美元資產的創投,這家來自紐約、由一群 20-30 歲年輕人組成的公司,如何成為科技投資世界最受追捧的創投之一?
這期會來介紹獨特又神秘的 Thrive Capital 故事,內容會有:
- Thrive 的誕生背景:三代人的美國夢、一個爭議性的願景
- 轉捩點:賭上基金一半資金、也要投 Instagram
- 沒有人要押注的 GitHub,他們反其道而行🔒
- 逆勢豪賭 Stripe、OpenAI🔒
- Thrive 的投資哲學:集中贏家、 創辦人至上🔒
- Thrive 秘密武器:無法解釋的品味,成為產品直覺🔒
喜歡這期的內容,歡迎分享給朋友一起訂閱《VK 科技閱讀時間》,祝你今天一切順利~
從地獄到權力核心:三代人的美國夢
要理解 Thrive Capital 和他的共同創辦人 Joshua Kushner,得先從他的祖母 Rae Kushner 開始說起。
1944 年,Rae 在波蘭新格魯多克(Novogrudok)的貧民窟裡見證半數家人被納粹殺害。她和倖存的親人穿越地下隧道逃離,徒步穿越阿爾卑斯山,在義大利的難民營生下第一個孩子。
快轉五(1949)年,這個家庭身無分文地搭船抵達紐約,最終在美國紐澤西的郊區定居。到了 1990 年代,Rae 在自己家中接待以色列總理和美國總統。
從地獄倖存到與權力核心共進晚餐,這只用了一代人的時間。
Joshua 長大後說:「當你和像她這樣有韌性的人一起生活,你會決心做點什麼。你不能只是存在。」
Rae 的丈夫 Joseph Kushner 從零開始。他在1950年代租公寓、蓋第一棟房子,1958年建造了數十棟住宅。Rae 在廚房的桌子上做帳,這是典型的戰後美國故事:努力工作、儲蓄、再投資。
1985 年 Joseph 過世後,他的兒子 Charles 成立 Kushner Companies,將家族生意擴張成數十億美元的房地產帝國。到 2000 年代初,Charles 成為民主黨的大金主,與克林頓家族關係密切。
然後,2004年,一切崩塌了。
Charles 因逃稅和干擾證人的罪名,被判入獄,家族陷入內鬥。就在同一年,Rae 過世了。
對年輕的 Joshua 來說,這是一個分水嶺時刻。他看到了財富的脆弱性,看到了權力的轉瞬即逝,也看到了家族企業的陷阱。「我不是第一代,但我在第一代家庭長大,」他說。
Joshua 和哥哥 Jared 走上了不同的路徑。哥哥接手了家族生意,後來成為川普的高級顧問;Joshua 則對音樂、藝術和網路更感興趣,他決定不接手家族企業,而是尋找自己的路。
2010 年,24 歲的 Joshua Kushner 有個大膽的想法。他想創辦兩家公司,其中一家正是 Thrive Capital,另個則是醫療新創 Oscar Health。

Thrive Capital 創辦人 Joshua Kushner
Thrive 的誕生:一個爭議性的願景
最初這檔基金只有 500 萬美元種子輪資金,用創投的標準來說,這幾乎是個不值一提的小數目。Joshua 有一個願景,雖然在當時聽起來很瘋狂。
Joshua 飛到普林斯頓大學,與大學的投資長 Andy Golden 見面。Golden 是傳奇人物,管理著數百億美元的捐贈基金,以精準的長期投資眼光聞名。
Joshua 向他推銷 Thrive 的核心理念:一個階段、地域、產業不可知論的機會主義載體。也就是說,不限制投資的新創樣態,不限定只投早期或後期,不限定只投歐洲或美國公司,也不限定只投軟體或消費者品牌。
時間倒回 2010 年,這是相當大膽的宣言。
「當時創投界,你要麼是早期公司,要麼是後期公司,」Joshua 說,「你要麼是軟體公司,要麼是消費者公司。你要麼是歐洲公司,要麼是美國公司。擁有一個可以建立公司、投資公司、可以早期或後期投資、可以在美國內外投資的基金,這在當時是深度非傳統的。」
Golden 後來他投入 1000 萬美元,這也帶動了其他機構投資人,包含 Wellcome Trust、Peter Thiel 等人,最終 Thrive 的第一支機構基金募集 4000 萬美元。
Thrive 的首支基金投資 Kickstarter 和 GroupMe,這些都是不錯的選擇,但還不足以定義這個基金接下來的軌跡:成為矽谷科技圈的關鍵投資者。真正讓他們進入遊戲的敲門磚,正是 Instagram。
2012 年的 Instagram 投資,是 Thrive 真正進入矽谷科技圈的敲門磚。
轉捩點:賭上一半資金、也要投 Instagram
當 Instagram 最終被 Facebook 收購時,在投資名單上出現了 Benchmark、Sequoia 和 Thrive Capital 三家公司的名字。
讓外界都不禁想問,「誰是 Thrive Capital ?」
2012 年 4 月,在 Facebook 宣布收購 Instagram 的 72 小時前,Thrive 在成長輪投入了 1200 萬美元(後來整體追加到 2000 萬美元)。
這幾乎是基金接近一半的金額,大膽押注 Instagram 也讓他們獲得高額回報:估值從 5 億翻倍到 10 億。
當時為什麼選擇投 Instagram,有個很關鍵的原因是 Joshua Kushner 在一看到產品時,就愛上了它,但卻無法向任何人解釋為什麼這個產品對他來說如此有意義。這種對產品的內在直覺是 Thrive 決策的核心。
從 Instagram 共同創辦人 Kevin Systrom 的視角來看,他提到,他們選擇了 Thrive,是因為:「Josh 比其他大型 VC 更努力、更獨立。他真的花時間理解產品,而不是只看數據。」
這奠定了 Thrive 的早期聲譽,也證明「爭議性願景」是可行的。不需要專注在新創的單一階段或產業,甚至是地區,只需要對產品有深刻的直覺、大膽押注。

Spotify:用假地址下載,也要體驗這款產品
在接下來的時間裡,他們持續複製這樣的模式。
在 Instagram 之後,Thrive 開始建立一種獨特的投資美學。2012 年,他們領投了 Warby Parker 的 A 輪,後來又投資了 Harry's。這兩個投資案例為 Thrive 建立了特殊的形象:都會、有品味。
這些不是典型矽谷投資人會做的選擇。眼鏡和刮鬍刀?這些看起來是不夠科技的產業,但 Joshua 看到的是品味革命:千禧世代想要負擔得起但有設計感的產品,想要品牌有故事和價值觀。
在這時期,Thrive 也有了一個代表性的投資 Spotify。
當 Spotify 還只在歐洲推出時, Joshua 在哈佛商學院圖書館裡用假的英國地址註冊,只為了能在美國下載這個應用程式。
Spotify 的高層注意到了這個異常,追蹤到源頭,發現是一個哈佛商學院的學生。創辦人 Daniel Ek 記住了這個名字。幾年後,當 Ek 需要剛好 600 萬美元來關閉一輪融資時,他想起了那個在圖書館裡用假地址的人。
這種對產品的熱愛,正是 Thrive 投資哲學的核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