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 Mech Muse 👋!
今天要帶你看一則來自英國的重要新聞:多家大型退休金與保險機構宣布組成「Sterling 20」聯盟,準備把大筆資金投入基礎建設與高成長產業,重點還包括 AI 與金融科技 🚀。在這篇文章裡,你會看到:
- 新聞的重點與背景介紹
- 一條清楚的時間線,帶你理解這件事如何發展
- 為什麼退休金基金會對 AI、金融科技、基建這麼有興趣?
- 總結這件事對我們台灣/亞洲讀者的意義
準備好了嗎?那我們就開始吧!
📰 英國的「Sterling 20」聯盟登場
2025 年 10 月 19 日,英國傳來一則重量級消息:由政府牽頭,多家大型退休金與保險機構成立「Sterling 20」聯盟。這個名字乍聽很有點金融風格,但它的意義不只是「20 家基金湊在一起」。更重要的是,他們準備將龐大的資金,導向 基礎建設、AI 與金融科技 等關鍵領域。
在這裡,我們先幫大家整理幾個重點:
- 成員包括英國退休金基金巨頭 USS (Universities Superannuation Scheme)、保險公司 Aviva、Legal & General (L&G)、M&G 等。這些機構都是英國金融體系裡最穩重、最有影響力的資金管理人。
- L&G 宣布五年內將投資 20 億英鎊於英國「影響力專案」,像是興建可負擔住宅、都市再生計畫。這不只是純財務回報,而是帶有社會使命的投資。
- 政府希望透過這個聯盟,把英國龐大的退休金存量(數兆英鎊規模),更多引導到國內經濟成長的領域。換句話說,就是希望資金不要只去買美國股票或歐洲債券,而是能幫忙拉動「英國本土的未來」。
-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他們將「AI 與金融科技」點名為優先發展領域。這代表,在傳統基建之外,創新科技也被視為國家成長引擎。
簡單來說,這就是英國政府與大型金融機構聯手,想要把「退休金這種長期資金」化為推動經濟與科技的燃料。💡
📅 背後的脈絡:時間線帶你看懂這件事
要理解這個聯盟為什麼會出現,我們要先看看它背後的來龍去脈。英國並不是一覺醒來就決定要做這件事,而是經過了幾年的鋪墊。
1. 早期討論(2021)
在 2021 年,英國的 Kalifa Review 報告就已經指出:英國金融科技要維持競爭力,需要更多資本支持,包括退休金基金的參與。當時就有人建議,應該要讓「耐心資本」投入到創新與基建。
2. 政策鋪陳(2024–2025 初)
英國政府在金融服務競爭力策略裡,把 AI、數據存取、監管創新列為核心。這其實已經在替 Sterling 20 鋪路。政府意識到:如果沒有長期資金,這些科技政策就只能停留在藍圖。
3. 風險提醒(2025 年 7 月)
英國財政監察單位 OBR 發布報告,點名退休金制度在投資配置上的風險,特別是太集中於低風險資產,導致回報可能不足。這進一步促使政府與業界思考,要不要多元化配置。
4. 政府帶頭(2025 年 10 月 16 日)
《金融時報》率先爆料,英國財政大臣 Rachel Reeves 即將推出 Sterling 20,並公開提到這將是一個「20 大基金的合作計畫」。
5. 正式宣布(2025 年 10 月 19 日)
Sterling 20 正式登場,成員公開,目標也定調為:讓退休金資金進入「基建+高成長科技」領域,帶動地方發展與全國經濟。
這樣看下來,Sterling 20 並不是一個「單點事件」,而是一條政策與資本逐步靠攏的必然路線。從政府政策、產業需求、退休金壓力到資金流向,這條線清楚地把脈絡串起來了。🔗
🤖 為什麼是 AI 與金融科技?基建又有什麼魅力?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問:「退休金基金不是應該追求穩定嗎?為什麼要跑去投 AI、金融科技這種變化快的領域?」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我們可以從三個角度來看。
第一,AI 與金融科技是未來成長引擎 🚀
AI 在醫療、製造、金融、交通上的應用越來越廣,已經不是單純的「新創話題」,而是實打實的產業革命。金融科技更是英國的強項,從開放銀行到數位支付,英國一直走在前面。退休金基金投入這些領域,不只是追求回報,更是押注國家競爭力。
第二,退休金基金的長期屬性 🕰️
退休金不是一兩年的錢,而是要服務十年、二十年後的退休族群。這種資金「長、耐心、不怕短期波動」,非常適合去投資基建或科技這種需要時間發酵的領域。短期可能看不到大幅收益,但長期有穩健回報。
第三,基建的雙重價值 🏗️
基建投資有兩個好處:
- 回報穩定(像電網、交通、住宅租金),能符合退休金的穩定需求。
- 帶動社會效益,例如都市再生、可負擔住宅,對政府來說有政治與社會價值。
更有趣的是,現在的「基建」已經不只是橋梁、道路,還包括數據中心、5G 網路、AI 運算平台。這些其實和科技投資是緊密相連的。換句話說,Sterling 20 把基建與科技看成一體,這才是他們點名 AI 與金融科技的原因。
🔍 總結
整理一下,我覺得這件事帶來三個啟示,對我們台灣/亞洲的讀者都很有參考價值:
- 資金大轉向的信號 💰
當退休金這種最保守的資金,都開始流向 AI、FinTech、基建,代表全球資金配置的趨勢正在改變。未來可能會看到更多國家跟進。 - 科技與基建的結合 ⚡
不只是「投科技」或「投基建」,而是把兩者結合,像數據中心、AI 基礎設施這樣的新型基建,將成為資金的焦點。 - 台灣的思考 🌏
我們應該思考:台灣的產業、政策環境,能不能吸引這種「長期耐心資本」?我們的 AI、生技、能源基建是否具備條件?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這類資金遲早也會看向亞洲。
最後,Sterling 20 不只是英國內部的新聞,而是一個全球資金配置的風向球。
如果你對這類「科技 × 資金 × 政策」的交叉議題有興趣,記得追蹤我 Mech Muse ✨。 下次我會繼續帶來更多科技新知,讓我們一起走在浪潮的最前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