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士在宣教工場,送往迎來是生活常態,車水馬龍、絡繹不絕有時,門可羅雀、乏人問津有時。綜觀我們的訪客:有境內、有境外,有洽公、有私務,沒有常客、只有稀客,沒有散客、只有團客。來者是客、我們不曾怠慢,有朋自遠方來、我們不亦樂乎,善盡地主之誼,唯願賓主盡歡。
就像人生有黑白、有彩色,客人有貴客、也有嬌客,最讓人五味雜陳、一言難盡的,大概就是短宣隊了。
短宣隊是〝大〞教會、〝好〞教會的標準配備,儘管勞民傷財、吃力未必討好,只因為大使命必達,年年出隊、勉力而為。這樣的教會彌足珍貴,應該要掌聲鼓勵,期勉再接再厲。參加短宣的弟兄姊妹,直接被貼上熱心愛主的標籤,畢竟是無償志工,出隊前要舉行多次集訓、出隊期間要動用自己休假,出錢出力、有情有義,為民表率的榜樣無疑,會眾只有按讚表揚,沒有閒話短長,因此極少、甚至不曾聽說任何負評。
我也參加過不同形式的短宣,成了宣教士之後,我對短宣的看法和態度,從熱烈期待到不寒而慄,像洗了個三溫暖。其來有自,事出有因。
一般短宣隊伍成行前,會先和宣教士聯絡,開場白不外:我們可以幫甚麼忙?言下之意,已經定調短宣隊此行:我們是去幫忙的;短宣隊員已經認定:我們可以幫上忙;潛台詞是:你們雀屏中選,有我們助一臂之力。
這麼說也沒錯,宣教工場處處缺人手、而且缺到爆!有人來幫忙,我們高興都來不及,因為我們確實需要幫忙。手舞足蹈、熱烈歡迎,接下來就開啟討論模式,看看短宣隊可以做些甚麼,所謂的可以幫什麼忙。好像也沒例外,越談我們的心越涼,慢慢陷入停滯、甚至拉扯狀態,然後就欲言又止、進退兩難:要不要跟他們說實話?—你們可能幫不上忙。或者更婉轉些:我們這裡好像沒有合適的舞台讓你們一展長才。
不過,真的是我們想太多了,因為為難的只有我們,人家可不為難—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既然幫不上忙,我們就不來了。我們要去可以幫得上忙的地方。然後,然後就沒有然後了。煙消雲散,結案。這是我們經驗的標準作業流程。
這種情況發生次數多了,我們難免檢討自己:口口聲聲需要更多工人,大聲疾呼:請過來幫助我們!可是,教會要派短宣隊來,弟兄姊妹大發熱心,為福音的緣故、也為了幫助宣教士,為甚麼我們都沒有歡天喜地、舞龍舞獅?沒有笑納迎賓放鞭炮?是我們太挑?不識好歹?唱高調、愛說笑?
我們思前想後,每每在這個問題卡關:
短宣隊和宣教士,到底誰幫誰?
然而,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必須先回答另一個問題:
短宣到底成就了誰?
當然,這種問題也可以膝反射出標準答案:魚幫水、水幫魚,彼此成全、互相成就。冰山上的檯面話聽完了,我們潛到冰山下,看看內心小劇場、聽聽o.s.才知道到底怎麼回事。
當短宣隊以〝能不能幫上忙〞、〝幫得上多少忙〞作為出隊的考量,無形中把〝幫忙〞量化、也極大化,短宣隊的使命以〝幫忙〞為中央伍,隊員面對所有情況、做任何決定,都自動向中央伍看齊。那麼〝幫忙〞到底意味甚麼?
〝幫忙〞可以只是「助人為快樂之本」的驅動,單純到不行的動機,加上務實的效益評估。沒人能說這個觀點正不正確,只是當我們檢視這個立足點時,可以更往下探底:
- 〝幫得上忙〞的前提是有能力、也行有餘力,多的分給少的、有的分給沒有的,無論是舉手之勞或使出洪荒之力。大衛自述「我的幫助從何而來?我的幫助從造天地的耶和華而來」,保羅見證「我蒙神的幫助,直到今日還站得住」,聖經中大衛和保羅以受助者的姿態出現,而不是以幫助者的角色登台。短宣隊無限上綱〝幫忙〞,還未成行就正面肯定自己的貢獻和價值,居高臨下的視角,出師未捷、已經蒙上陰影。
- 至於有沒有幫上忙,該由誰說了算?短宣隊員怎麼知道?耳聽為憑?眼見為信?耳聽眼見無論怎麼客觀,最後還是由當事人主觀的感覺拍案。也就是說,〝幫忙〞的認證以感覺為依歸,一旦自我感覺良好就是幫上忙了!而之所以能夠讓幫助者有感、而且飄飄欲仙,是因為成就感得到滿足。所以,短宣隊〝幫得上忙〞的潛台詞就是備受肯定,說穿了,短宣隊員〝很有成就感〞才是此行的目的。能夠達標才會出隊成行。
探到這裡已經黃燈閃閃、警鈴大作!因為,問題反映心態,態度決定一切 Attitude is everything。你的態度震耳欲聾,大家都聽到了!傲嬌是早晚的事,踩雷的可能性極高。不歡而散之前,我們很想反問:
你是來幫忙的?還是來被幫忙的?
不管是略盡綿薄、牛刀小試或是卯足全力、貢獻非凡,除了短宣隊員的成就感十足、自我感覺良好,有沒有幫上忙、還要宣教士說了算!
明明宣教士需要幫忙,教會也真心要幫忙,供需平衡、兩全其美是有可能的。如果要宣教士說了算,讓短宣成為宣教士的助力,前提是能夠滿足需要。宣教士在宣教地的需要當中,有幾個可能是短宣隊可以滿足的:
- 事工的需要
短宣最常套用的劇本就是營會,比方兒童夏令營、青少年活動營、足球營、才藝營、中文營…,針對不同族群、提供特定活動,務期在密集的時程,達到預期的目的:可以是廣泛性的福音預工、提供宣教士日後跟進名單,也可以是宣教士長期預工之後的一次性收割,作為事工轉型的起點。
- 情境的需要
駐地宣教士可能只有兩三人,年長日久很容易被漠視忽略,在集體主義社群,大陣仗的外來人口、浩浩蕩蕩在公開場合移動、行動、活動,十足吸睛,所提供的視覺刺激,對當地人很有說服力,會自動解讀為〝後台很硬〞,對當地基督徒也有鼓舞士氣的功能,在拜會地方官、或一般探訪上,都有錦上添花的效果。對宣教士事工推進的助益有限,但是對於排除障礙的成效卓著。
- 情感的需要
尤其在異文化的宣教場域,同文同種的肢體團契對宣教士的意義重大。這種情況下,短宣隊之於事工或情境需要的意義可能輕如鴻毛,但是之於宣教士個人情感滿足的意義,卻是重如泰山。科技再昌明、虛擬再仿真,雲端不能取代人的體溫。見面三分情的實體交流好像三秒膠,時間空間拉遠的距離、可以瞬間蒸發,無縫接軌闊別的情分,完勝線上社群不斷電、不捨晝夜。
這些需要說明了為甚麼我們這麼缺人手,卻沒有笑納短宣隊—
以我們的例子,因為已經有合法的傳教許可,可以光天化日傳講福音,揪本地人群聚、輕而易舉,進村子隨走隨傳、從心所欲,不需要另闢蹊徑、旁門走道,我們天天暖身、作福音預工,也天天摩拳擦掌、準備收割。然而,因為這地福音未及,最迫切也是最大的需要:有足夠的人力可以挨家挨戶、個人佈道。基於本地教會自立自養自傳的長遠考慮,在當地和當地人用當地的語言溝通是福音本色化的基本款,讓他們用母語聽福音再理所當然不過。到了異文化場域宣教,不論短宣或是長宣,如果還是以宣講者的母語作為優勢語言,這不是處境化宣教、不是道成肉身,是非常高姿態。這種事我們不能也不願做!偏偏語言是短宣的罩門。
可想而知在這種限制下,短宣隊員很不容易有成就感、很難自我感覺良好,因為很可能幫不上什麼忙。
所以碰到決定來幫忙的短宣隊,因為你說你是來幫忙的,那我們就幫不上忙了!因為不是我們不需要幫忙,而是你幫不上我們的忙!不過,與其說短宣隊幫不上忙、不能直接用當地語言跟當地人講福音,不如說是我們幫不上忙、不能給他們必備的成就感。
前面說道,送往迎來是宣教生活常態,沒有短宣隊來,我們豈不門前冷落車馬稀了嗎?倒也未必,我們的接待事工多元,除了短宣隊,還有其他不同類型,不提境內、只提境外,舉幾個例子:
- 我們的代禱同工揪團結伴來我們這裡,一方面是探望我們:他們長年以禱告服事支持的宣教士;一方面要身歷其境、踩踩這塊地,見見他們久仰大名、代禱經年的人、吹吹這裡的風、淋淋這裡的雨、曬曬這裡的太陽、聞聞這裡的味道,期許將來禱告時會更有感、也更有力。不乏有人想更了解整個工場更全面的事工、想參訪其他工作團隊、想拜會領導同工等等。
- 別具用心的父母,給他們青少年兒女異文化初體驗當成年禮,決定來我們這裡。從起初一起規劃行程、全家共同參與,過程中持續提問。思考的主軸是:到底宣教是什麼?參與宣教,除了當宣教士,還能做甚麼?
- 我們的家人朋友同學來我們這裡,單純為了看我們,並且直言—如果不是因為我們,他們沒想過來這裡。這種情況下,除了到我們工作生活的地方走走看看、實際體驗我們的食衣住行育樂,我們也會加入一些知名景點、把瞎拚採購列入選項,畢竟他們更像來觀光的。
- 認識或不認識的牧長、同差會或不同差會同工請我們培訓他們的宣教士候選人,以我們工場的實際狀況,提供一個模擬情境,給他們有志跨文化宣教的弟兄姊妹一個沉浸式體驗,並鼓勵當事人省察自己身心靈的實境反應,有時也會請我們從旁觀察、並提供回饋和建議。
- 神學院老師領隊神學生的宣教異象之旅,巡迴宣教工場、和宣教士座談,把我們列入套裝行程的一部分,目的是要這些神學生們從密集的宣教參訪體驗中,思考將來牧會在推動宣教、培養宣教人才上,可行的做法。
- 我們的母會來了新牧者,夫妻倆拿休假、自費來我們這裡,因為我們是教會支持、差派的宣教士,他們希望能更認識我們,雖然我們述職期間已經見過面,但是他們希望能透過身歷其境、親訪工場,更了解我們的工作場域和情境,也期望能有段時間專心和我們團契。
- 教會牧長安息年期間,把探望我們列為必須完成事項,只為了和我們一起吃喝、一起領聖餐。當然他們也跟我們更新教會光景、幫我們跟教會同步,讓我們了解目前教會在宣教方面的作法、考慮不同的作法,和調整修正的原因,以及曾經的障礙、現正面臨的困境,也要知道我們的想法。
這些不同類型的接待服事,是我們心目中廣義的宣教教育,甚至福音事工,畢竟我們的訪客包括非基督徒。這些隊伍成員的背景、當下的情境、此行的目的、停留時間長度、甚至對行程和食宿交通的期待…,不一而足。無法簡化為可複製的套裝行程,而是每次都要從頭來過,量身訂做行程和專屬的配套措施。因此,事前都有很長時間的預備期,溝通、協調和籌備,甚至開線上會議,內容細瑣龐雜、而且獨特。經驗告訴我們:每一次都要歸零,先入為主或理所當然是大忌。
每一個接待事工,我們都以接待天使的心情和態度,欣然樂意、慎重以對。我們不敢輕看聖靈在兄姊妹心中的感,我們衷心感謝他們的盛情,舟車勞頓、飄洋過海,專程跑一趟柬埔寨的偏鄉,自找麻煩、也自找苦吃。因為來我們這裡的每一位,都是因為我們才來的,而他們這輩子可能就來這麼一次。這些送往迎來和接待,深深滿足我們情感的需要,每每讓我們心被恩感、無以名之。
弟兄姊妹來探望、鼓勵、陪伴、幫助宣教士,宣教士感激不盡、難以言說。然而,幫助宣教士除了展演十八般武藝,形式可以更細膩、層面可以更豐富、影響可以更深刻,不只讓人眼睛一亮、更讓人怦然心動。
短宣值得鼓勵,也有必要性,短宣隊員的成就感飽滿、自我感覺良好,是往宣教路上續程的柴油引擎、也可以催熟宣教的嫩芽,如果在樂於助人的純良、加上受助的心志和求助的能力,確實魚幫水、水幫魚,彼此成全、互相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