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性別與宣教」這個話題可以從開天闢地說起,然後上天下地、無邊無際,一直說到新天新地。所以一定要畫框,才不會掉進地老天荒。姑且以〝性別〞為橫座標、以〝宣教〞為縱坐標,劃出〝男性與宣教〞、〝女性與宣教〞、〝男性與被宣教〞,和〝女性與被宣教〞四個象限。根據袁暘的觀察,〝男性與宣教〞誠然「性別與宣教」的敘事主流,〝女性與宣教〞的學術文獻相對薄弱,中文資料更是貧乏。
因為沒有話語權,只要嗆聲、就有音量,〝女性與宣教〞的論述更顯繽紛,無論從文化人類學、從社會學、從宣教歷史、從個人直接或間接的觀察和體驗,都可以百家齊鳴,儘管莫衷一是、大異其趣,不意成一家之言。也因此,沒有人能夠否認女性宣教士的貢獻,雖然還在霧裡看花。
明知當局者迷,還是要自曝其短,以女性宣教士的身分說說〝女性與宣教〞。首先舉例個人經驗,接著陳述主觀視角的女性宣教士SWOT,最後以過來人的心得作結。
一個女性宣教士的個案報告
1998年我單身到柬埔寨宣教,2007年和同差會的宣教士同工結婚,之後持續在柬埔寨鄉村拓荒宣教至今。我經歷到的女性限定情境,不一而足,以下舉幾個例子:
- 在醫院探病,周圍人來人往,一個小孩盯著我看,好一段時間、終於開口:叔叔阿姨,你是男生還是女生?我來不及反應過來,他上前一步、迅速在我上半身亂摸一通,然後大聲說:女的!
- 教會一個年輕人請我去他家跟他媽媽講耶穌。我拎著手提袋、裡頭裝些可能用得上的圖片或小冊子,進門落坐,她看著我的袋子:裡面不知道有多少錢?我毫不猶豫:如果你要,都可以給你。她打開我的袋子、翻翻看看,索性把裡面東西全倒出來!然後衝著我笑,隨即一隻手拉開我的上衣,光天化日看得可清楚:真的沒錢ㄟ!
- 到人家家串門,幾個小孩在玩、跑進跑出,主人家的小女孩冷不防跑到我身後抱我,兩隻小手緊緊按著我的胸部,笑笑鬧鬧、又馬上跑開。女主人和鄰居太太們看在眼裡,面不改色、繼續說三道四。
- 到河邊洗澡,和一位帶著小孩一起洗澡的女士邊洗邊聊,才知道我們同庚,時年卅五。我跟她說:你女兒好可愛!她回話:這我孫女。那個才是我女兒。她指向不遠處一位也在河裡洗澡的孕婦。然後看著我、跟她孫女說:叫阿嬤。
- 碰到第一次見面的人,問候的開場白不外「有幾個小孩?」一旦知道我們沒孩子,從來就是脫口而出:
- 妳先生一定有女人!
- 你幹嘛不換個男人!
- 你將來一定會死得很難看!
- 你每天都沒事做!
- 搭野雞車到首都,路程中同車有人跟司機說要方便,司機很快停車,所有人魚貫下車,男女老少一派優閒、就著路邊大小便。
每個事發的瞬間,我的腦袋當機、我的理智斷線,我的手足無措、我的血脈噴張,內心狂喊「Me Too」或「干你貴事」!江湖跑老了、心臟變大了,踩雷踩多了、臉皮磨厚了,我不再這麼入戲,落個清閒在一旁吃瓜看戲,戴上文化脈絡的眼鏡、放眼望去,果然風景殊異、悅目怡情。
- 柬埔寨鄉下的女性識別符號:留長髮、戴耳環、穿裙子。我從來以短髮示人、沒有戴首飾的習慣,常穿長褲。和當地人萍水相逢、擦身而過時,我常常讓他們無比困惑,因為聽覺上和某種程度的視覺上,我無疑是女性!可是,傳統認知的女性識別符號在我身上都找不到!怪我不好,讓人一頭霧水;怪不得小孩膝反射,先摸了再說。
- 柬埔寨女人天經地義著裙裝,鄉下地方更常穿沙龍,一塊布往腰際一圍、打個折,行動自如、實用大方的裙裝簡易版。因為沒有剪裁,沙龍沒有口袋。圍上沙龍趴趴走的女性,要上市場、卻沒有錢包,錢放哪裡才會既方便又安全?約定成俗的女性隨身錢囊,就在胸口。很安全、沒人搶得走,也很方便、領口拉開就可以現金支付。
- 柬埔寨人打招呼以雙手合十,不來擁抱這一套,不會親親抱抱、不會甜心蜜糖打嘴砲,以身體距離界定遠近親疏,尤其同性之間,肢體接觸頻繁,襲胸、摸臀、觸下體是盡在不言中的親密指標,你定義的猥褻冒犯,是人家對你不見外,小孩對親近的女性長輩表達孺慕之情時,更是有樣學樣、上下其手,越沒大沒小表示越親密,因為是自己人。任何身體界線的察覺和設立,一旦被他們看出來,他們唯一解讀就是你見外、沒把他當自己人,對他來說正是冒犯!是極大的冒犯!所以,不要不識好歹。
- 柬埔寨人稱呼彼此,不會稱名道姓,一般根據年齡長幼判定輩分,再決定稱呼,比方哥哥、姊姊、弟弟、妹妹、叔叔、阿姨、伯伯、伯母、阿公、阿嬤、姪啊、兒啊、孫啊,這才叫有禮貌、識大體。加上柬埔寨普遍早婚、尤其在鄉村,十五六歲結婚、隔年當了媽媽的女孩,不知凡幾,卅幾歲抱孫很正常。甚麼年紀就是甚麼身分,一歲小兒看到卅五歲的女性,叫聲阿嬤,再理所當然不過。如果大驚小怪,是你失態。
- 當然,柬埔寨人也會老病死,所以必須考慮養老和送終,柬埔寨憲法第47條:「依照柬埔寨傳統,子女有照顧其年邁父母的義務」。所以〝養兒防老〞之於柬埔寨,情理法兼具。因此,柬埔寨人不容許也不接受一對夫婦沒有小孩!婚嫁的目的就是生小孩,小孩越多、保額越高;如果沒有,一定是因為生不出來,沒有之一!所幸解決方案很多:服用偏方助孕、找高棉師傅作法催生、跟別人生、換先生、換太太、領養…。除了擔心沒人養老、更擔心沒人送終,因為真的會死得很難看!而且女人生理的獨特功能之一就是懷孕、生育和哺乳,女人的天職就是圍著孩子團團轉:懷孩子生孩子養孩子看孩子…。如果女人身邊沒有孩子,還有什麼意思?豈不無所事事,能不無聊到爆?
- 直到這世紀初,柬埔寨農村沒電、沒水、沒化糞池、沒下水道,所有盥洗烹飪都圍著家裡的水缸,家家戶戶前後都看得到大大小小的水缸。到了乾季,打水填滿水缸太辛苦了,洗澡洗衣的用水量大,一般都在河邊、井旁處理,人人一條水布、該遮的地方都遮到了,一派從容、洗澡洗頭洗衣服,也是社區交誼的黃金時段。大小便更是方便,鄉下地廣人稀,任何人圍上水布、蹲在那裡,大家都知道你在幹嘛,沒人會好奇湊過來看。你的傷風敗俗或妨害風化,是你想太多了!你不得不佩服他們的彈性和智慧,原來不是人家不衛生,是因為風土人情不同、客觀條件不同,所以滿足衛生要求的形式不同、衍生的巧妙不同。
女性宣教士的SWOT
宣教像演一台戲,宣教也像打一場仗,宣教士是演員、宣教士也是戰士,演員要演技、也要入戲,戰士則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宣教士知己甚深、接納自己的長處短處,根據宣教處境分析自己的優勢劣勢、取捨自己的威脅機會,比較可能趨吉避凶、開發有效的宣教策略,達到攻城掠地的目的。
可能是女性原生特質、也可能是環境長期制約,女性宣教士在評量自己的SWOT時,比男性更容易受別人影響。果然「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男女有別,無論生理或心理,古今中外皆然。男性一般自我滿意程度較高,女性宣教士在定義自己價值的時候,相當程度取決於別人的評價和被對待的經驗。因此,女性宣教士需要了解在宣教工場上,別人怎麼看你、你怎麼看自己,還有這些會怎麼影響你。
別人怎麼看你?
不管別人怎麼看你,你都會覺得那不是你自己,而是一位熟悉的陌生人,因為被別人看到後來,你變得不識你自己,頻頻自問:請問你哪位?到了一個程度,你成了不適你自己,一種左支右絀、動輒得咎的進退維谷。
在宣教場域,要正確判讀、平心靜氣接招來自四面八方的冷言冷語或甜言蜜語、凜冽的眼光或愛慕的眼神,文化人類學是一帖良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保證沒有副作用、後遺症。
首先從大處著眼:梳理文化脈絡,從上下文摸清刻板印象的前因後果,如果要摸底,得潛到冰山底下,看看意識形態被建構的文化處境,搞清楚預設狀態被設計的其來有自。主要語言、溝通模式、族群特性、種族類別、謀生方式、政治結構、性別關係、婚姻家庭、親屬功能、宗教儀式、藝術媒體…,上天下地、面面方方,不同排列組合建構而成的生態系、關係網路的功能強弱、主動冒尖或被動推擠生出的期待和被期待、集體主義或個人主義的消長或較勁、階級複製的或然率和階級流動的可能性、全球化透過無線網路滲透對傳統造成的衝擊是不動如山或已經到了崩塌邊緣…,這些大哉問的解答,可以告訴你別人怎麼看你!
接著從小處著手:老老實實蹲點、不耍花拳繡腿,專心停看聽、田野調查做好做滿,才不會誤判,更不會雞同鴨講、也免得提油救火。想要正確了解別人怎麼看你,你得先好好看看人家!強勢或弱勢、隱性或顯性、臺前或幕後,不是你說了算,更不要被外表騙了!
問題來了,該怎麼看、看些什麼才是看門道呢?柯塔克的「文化人類學:領會文化多樣性」不錯看、實用也耐用,可以當使用手冊、照表抄課,至少能領你進門。宣教士居家必備,男女不拘、送禮自用兩相宜。
你怎麼看自己?
女性宣教士的為難或掙扎,因人而異,這裡從已婚和未婚兩個面向切入:
- 已婚為例
這裡又分兩種情況,一種是丈夫蒙召,太太沒有蒙召,一種是夫妻兩人都蒙召。太太首當其衝怎麼介紹自己?也就是如何定義自己:你到底是宣教士太太 (missionary wife) 或是太太宣教士 (wife missionary) ?
宣教士太太 (missionary wife) 顧名思義是宣教士的太太,也就是說我先生是宣教士,我是他太太,所以我是宣教士的太太,不等於我是宣教士,就好像董事長的太太一樣,我先生是董事長,我不是董事長,而是董事長夫人,當然,也可以叫董娘;
太太宣教士 (wife missionary) 則是表明我是宣教士、同時也是某甲的太太,當然也會是某乙的媽媽、某丙的鄰居…,無論如何,我是宣教士。
一位已婚女性在宣教工場上,定位自己是宣教士太太、或是太太宣教士,已經表明她以福音為念或是以外派自居,兩者因為定義不同、角色不同,會經歷的拉扯和碰撞也大不相同。
無論是宣教士太太或太太宣教士,不管從前在職場如何風光幹練、獨當一面,到了宣教工場,很可能因為語言不通而又聾又啞,成了某某的太太或某某的媽媽而沒名沒姓。對宣教士太太,不啻又大又難!
如果夫妻都是宣教士,事工項目和步調多半以丈夫為中央伍,妻子自動對齊、不管微調或大調。無論是文化處境或聖經教導,你不再是你自己,甚至你沒有自己,當地人這麼看你、宣教同工也這麼看你,不管你怎麼看自己,出頭天的機會微乎其微,因為丈夫是妻子的頭,你再怎麼步步高升,頂點是脖子!對太太宣教士,尤其天人交戰!
- 未婚為例
有人以未婚為榮,立志當棒棒阿姨、超級阿嬤,最後成了萬人迷;也有人以結婚為目的,雖然嘴上從來沒說,但是人人看在眼裡。
已婚不保證高人一等,單身注定矮一截!還來不及上架你的十八般武藝,你已經被切割、入列非我族類!理由很簡單:夫妻吵架、懷孕之苦、生產之痛、親子失合、婆媳矛盾、姻親來亂,你哪懂啊!雖然你完全同意,但是實在不服氣,奈何人在屋簷下,也只能嚥下這口氣。
父權體制運作的社會,男性主導的音量呼天喚地,性別和婚姻狀態已經拍案發言權,加上膚色推波助瀾,「天離地有何等的高」,已婚白人男性和未婚有色女性的差別待遇就有何等的大!高下立現、勝負已分,其妙莫名、百口莫辯。
你的自由和自主權,人家怎麼看都不順眼。尤其集體主義的族群,不鼓勵獨處、不主張獨立,不贊成獨居、不可以獨身。單身女宣教士要找地方住,對很多當地人來說,是聞所未聞!無論如何一定是跟人合住,可以是宣教士同工、也可以是本地人,可以是幾位單身合租一個房子、也可以是分租一個家庭的部分空間;如果堅持一個人住,一定要有門房或保鑣,而且一定要公開告示、人盡皆知,為了安全,更為了杜絕悠悠之口、規避蜚短流長,是保護女性名節的集體制約方式。人家集思廣益為你好,你還能說什麼?
說好的「你怎麼看自己」,怎麼講的都是「別人怎麼看你」?因為這是包裹交易 (whole package deal),沒法一分為二、沒得挑三揀四。每當你想要好好想想「你怎麼看自己」的同時,你會不自覺專注在震耳欲聾的「別人怎麼看你」。不用到後來,沒兩下你就變得不是你自己!也不識你自己!很快就隨波逐流不適你自己!
獨特優勢與機會
在有些宣教工場,碰到有些時候,女性宣教士只能忍氣吞聲!不乏有人識時務,不以挑戰制度為己任,認賠殺出、鍛羽而歸,也有人鐵齒咬牙、化悲憤為力量,找到女性限定優惠,發揮因為性別的獨特優勢,直搗黃龍、如入無人之境。
從工作的角度,女性宣教士得天獨厚的優勢就是男性止步、女性專屬的目標受眾—當地婦女。女性被宣教,非女性宣教士不可!年齡大了,更是擴張帳幕,因為年長者的性別界線相對模糊,一旦進階到阿嬤級,不用披荊斬棘、一概所向無敵,男女不拘、老少咸宜,只要你願意、誰也攔不住你!
一般來說,女性比起男性較不具威脅性、比較容易被忽視,未必空間比較大、肯定空隙比較多,怎麼鑽都有路,尤其單身女宣教士,沒有相夫教子的瞻前顧後,只有心無旁鶩在神的託付,當與生俱來的母性大爆發時,沛然而莫之能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同世界,只有在女性宣教士手下才可能出現,宣教歷史有豐富例證,不贅敘。
專屬劣勢與威脅
一些意識形態下的刻板印象,讓女性宣教士成了別人眼中的累贅!比方:女人是弱者。一個女人!可以嗎?連孩子都生不出來,你還能幹嘛!女人就是話多!就是愛錢!就是情緒化…!非戰之罪不是罪,這些劣勢確實會對事工直接構成威脅,可是,反駁得使上洪荒之力、保持沉默又被視為同意,該怎麼做才能撥亂反正、又應對得宜?
優勢可以順勢而為,劣勢就要逆勢操作,一旦反其道而行、讓劣勢生出機會,就有可能逆轉勝。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舉例說明:
- 女人是弱者!你一個人可以嗎?
弱者可以由別人的嘴巴定義,至於怎麼被對待,由你的表現決定。因為你是弱者,所以別人可以欺負妳、也可以保護你。善用弱者的弱勢,示弱不是壞事,更何況是為著福音的緣故,因為弱者不具威脅、平易近人,你甚至不用逐家叩門,人家會自己送上門。
在宣教工場上,決不單打!一定揪團、至少雙打。既合乎耶穌差派門徒兩個兩個出去的聖經教導,不巧也剛好合乎當地人的期待和脾胃。所以聽到「你一個人可以嗎?」可以秒答「當然不可以」!對宣教士來說,求助是美德、求救是荒野求生須知,女性宣教士就是歡歡喜喜的弱女子。
- 連孩子都生不出來,你還能幹嘛!
跟你說這話的人就是看不起你!一點沒錯。而且,不用懷疑,只有女人會衝著你這麼說。被別人踩在腳底下的劣勢,就是你獨一無二的優勢—只有你可以讓她們自我感覺良好、飄飄欲仙!她可能到哪裡都得低聲下氣、唯有在你面前揚眉吐氣!恭喜你,她哪裡都不去了,只願意來你這裡!因為在她心目中你比她更弱。等她跟你耀武揚威說夠了、說飽了,她的耳朵就開了,等你跟她說好說滿。
事實上,沒有孩子的宣教士夫妻,因為行動自如,反而戰力十足,可以上山下海、偏鄉中的偏鄉也難不倒他們。
- 女人就是愛錢!女人就是話多!女人就是情緒化!…
這種話聽多了,誰認真、誰就輸了。所以,不用自暴自棄、也不必關起門生氣,更不需要把別人的問題當成你的問題、無所不用其極刷存在感,這些都很傷元氣,只會讓你老得快,划不來!所有負評、一概笑納,不承認、也不否認,凡事包容、日子照過。人人看在眼裡、心中各有一把尺,你的不動如山、會平息他們心中的翻江倒海,然後,球會回到你的手上…
女性宣教士松柏長青的葵花寶典
作為一位女性宣教士,你「願意萬人得救,明白真道」,也願意道成肉身、入境隨俗,「向什麼樣的人,我就做什麼樣的人,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可是你就是沒法發揮靈長類互相理毛的天分和當地婦女互抓頭蝨、一起去河邊洗澡洗衣、一起到井邊打水扛水、一起殺雞放血、一起殺魚刮魚鱗,一邊閒話家常、交換小道消息,互相咬耳朵分享促孕偏方和避孕秘方;你就是不能忍受雞飛到頭上、狗跳到懷裡、蚊子在你身上群聚吸血、螞蟻揪團在你身上漫遊;你就是開不了口吃油煎蚱蜢、炸蟬蛹、蝙蝠肉乾、喝水牛血湯;動輒停電、常常沒水、沒兩下就斷網的生活,你就是做不到面不改色、處變不驚,指揮若定、談笑用兵。屢戰屢敗的經驗豐富,你不得不宣判—你不是一個好宣教士!
放心,痛不欲生的不只有你!他鄉不是故鄉,異鄉不是原鄉,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上帝不怪你、你別為難自己。療傷止痛不是不需要,看自己看得合乎中道,才可能繼續匍匐、為了宣教。
獻曝也罷、獻寶無妨,前人踢鐵板踢到懷疑人生、被叮到滿頭包沒臉見人,無償提供後人養顏美容、青春永駐的實用秘笈。宣教不用天生麗質白富美,只要後天保養基本功,沒有撇步、只有馬步,不是新招、只是老套,發自肺腑、真心不騙:
1 靈修
如果你要宣教,靈修生活是地基。沒有地基,你建造的只是海市蜃樓、都是草木禾稭,你作的一切,全是徒勞。
靈修生活純粹是你跟神之間的事,不干任何其他人的事,靈修生活的長短、頻率、形式,是個人的事,你說了算。如果你要宣教,你一定要跟神打好關係,如果你小看靈修生活,表示你輕看你和神的關係,甚至可以證明你沒把神放在眼裡!也就是說,如果你要宣教,卻沒有靈修生活,或者靈修生活掉漆、隔三叉五蘸醬油,奉勸你不要宣教。不用玩了!正式結案。
2 禱告信
好好寫你的代禱信,定期寄出、絕不脫稿。
收你代禱信、讀你代禱信、為你禱告的人,是你的代禱同工,是你的合夥人,更是你的貴人、也是你的恩人。他們認真讀你的代禱信,專心為你禱告、忠心為你提列的禱告事項代求,他們沒有欠你甚麼,也不求從你這裡得到任何好處,他們只要你好好服事神,只要你所行都是為福音的緣故,只要你在福音未及之地擴張神的帳幕。他們都是志工,心甘情願為你禱告,用膝蓋服事你,不是因為你,而是因為神,不是他們需要你,是你需要他們。
珍惜你的代禱同工們,定期寄出代禱信是最基本的尊重。
3 安息日
十誡裡的第四誡,作為一到三誡關乎神、和五到十誡關乎人的中介,可能也是最被質疑、執行率最低的一誡。
宣教士守安息日不是誡命,而是禮物!這一天可以不事生產,只管休養安息讓上帝養你,保證不缺糧,而且上帝不會翹班,持續施工。
宣教士守安息日的影響深遠!因為對被宣教對象來說,守安息日可能是最難理解的一條誡命,也是宣教士最容易破誡的一條誡命,如果宣教士能夠確實守安息日,並且享受安息日,被宣教對象不僅眼睛一亮、更是腦洞大開—「原來這才叫神」!他們更有可能認識神是自有永有的,繼而翻轉價值觀,生命得以更新。
4 逃城
不管你單身或已婚,不管你兒孫滿堂或膝下猶虛,不管你內向或外向,你一定要有你的逃城,可以是朋友,也可以是休閒娛樂嗜好,不一定要常相左右、不需要隨傳隨到,重點是:當你被追殺到命在旦夕、或力不能勝,甚至不用到這地步,不要等到掛急診送加護病房,只要覺得心跳加快、頭暈不適,趕快挑座逃城,讓你可以喘息、深呼吸。總之是個你可以不用戴面具,沒有生命威脅,單純享受幸福滿足,即使只有瞬間。
- 朋友
也可以稱呼她們閨密、屬靈同伴、或禱告同伴…等等,因為你很需要,所以你的態度很重要!採取主動不用不好意思,千萬不要太挑,年齡不拘、國籍不限、距離不等,也就是說,可以同輩同庚、也可以是忘年之交,可以是宣教士同工、可以是本地人、也可以是母會肢體;兩肋插刀、歃血為盟太嚇人,天長地久、海枯石爛太累人,可以輕薄短小、可以見好就收,珍惜交會時互放的光亮,然後陽關道、獨木橋,各奔前程,回憶滿滿、毫無負擔。
- 嗜好
你的獨家小確幸,可以走療癒系路線,單純耍廢、躺平,可以追劇、打電動闖關,可以做臉美甲洗髮馬殺、可以氤氳泡湯,可以滑雪半馬三鐵划艇…,可以低調奢華、可以CP值極大化,可以妥協、可以將就、可以湊合,在現實生活追求最大公約數,絕不輕言刪除省略。
結語
救恩不問性別,宣教不分男女,「女性與宣教」的關鍵字是宣教,女性宣教士的獨特和必要、奉獻和犧牲,如馨香的祭,在上帝那裏、永永遠遠被記念。祂是莊稼的主,也是宣教的主。
參考書目
- 文化人類學:領會文化多樣性. 柯塔克著,徐雨村譯。 三版。臺北:麥克羅希爾,2014。Cultural Anthropology: Appreciating Cultural Diversity, by Conrad Phillip Kottak. 15th edition, 2012
- 關心我們的女宣教士 龍蕭念全 香港同路坊
- 還我伊甸的豐榮:從聖經、歷史和社會問題探討婦女的身份與角色 = A Passion for Fullness: Examining the Woman's Identity and Roles from Biblical, Historical and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邱清萍、劉秀嫻、吳淑儀 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