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菊的養父在竹崎鎮上開了一間雜貨店,以前的人多半是務農人家,現金不多,買鹽買糖買米買菜多半都用賒帳,一個月或兩個月再來總結一次,甚至有些生活不好過的人家,年底才來結算也有。許菊說,「我那時要幫忙顧店,要記帳算帳,抽屜一疊舊帳單,長達兩三年,養父不會去跟他們討,有還當作撿到,沒還也沒關係,養父說,都是艱苦人家,一定是沒錢才會欠人家。」
許菊養父對貧苦人家不計較,人家欠他的,他當樂捐當布施,數十年如一日,為子孫留下一本厚厚的福德簿,因此許菊與手足們都有幸福圓滿的人生,子孝孫賢。許菊繼承養父的家風,樂於付出,她的孩子也懂得自耕福田、自得福緣。許菊說,是養父用身教教會她以德養福、自修自得的道理。
阿善今年七十五歲,五個兄弟每個星期都會輪流回竹崎老家照顧九十七歲的老媽媽,一人輪一個星期。如果輪到阿善,阿善直接住在老家一個星期,晚上陪老媽媽睡覺,早上煮早餐給她吃,下午三點下班趕回家探望一下,再繞去環保站做事。
阿善退休之前在榮工處上班,做到六十五歲退休,再回鍋當臨時工,早上七點上班,下午三點下班,顧得到老媽媽,也來得及做資源回收,又有收入做小額布施,他覺得很理想。阿善的老媽媽九十七歲了,每天提著竹籃去田裡拔草澆水,老媽媽菜種得很漂亮,她說,「每天都要動一動筋骨才不會生銹」。阿善感謝上天讓他這個年紀還有媽媽叫、有媽媽孝順,他覺得要多付出,多做一點利益社會人群的事,才不會辜負老天爺的厚愛。
從六十五歲做到七十五歲,十年來,就算沒有輪到阿善照顧老媽媽,一樣會回老家探視,跟媽媽說幾句話才安心。阿善的兩個兒子在善化鎮上出名的孝順,兒子希望爸爸趕緊從職場退下來,可以全心做志工和照顧阿嬤。兒子說,「爸爸不需要這麼累,他已經做超過了,我們希望能照顧他的晚年,不管他想做什麼,我們都會支持陪伴到底,就像他陪伴阿嬤那樣。」
許菊的養父長年行善積德影響了許菊,阿善對老媽媽無微不至的照顧影響了兩個兒子,老智者說,父母是孩子的模,父母以身作則,孩子就會有樣學樣。寵溺也有一樣的效果,寵過頭就會造成孩子不知感恩,不是孩子的錯,是大人忘了做德給孩子仿效。
#以身作則
#積善之家有餘慶
#父母是孩子的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