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個星期上管樂合奏課的時候,來了一位即將退休的大哥,最近他剛調回鄉下,主修的樂器是長號,受到指揮老師的熱情邀請,他欣然加入了學生管樂團,重新展開了屬於他的「樂團之路」。
成年人重新參加樂團這件事,其實既有意思,又令人感到溫暖。許多人在學生時期參加樂團,不僅學會了演奏技巧,更體驗到「一起創造聲音」的喜悅。那是一種集體呼吸、情感共鳴的經驗,令人難以忘懷。
我聽過不少類似的故事:有的人畢業後忙於工作,卻在某天聽到熟悉的旋律,如《創世紀》或《寶島》,甚至只是《國歌》、《國旗歌》,抑或是在棒球場上響起的應援曲《台灣尚勇》,心中那股團練時的熱血與默契便立刻被喚醒。於是,他們再次拿起塵封已久的樂器,尋找樂團加入;哪怕只是小編制的重奏團,也足以讓人重溫青春歲月的悸動。
也許正是這樣的心情,我所參加的大學管樂團,在指揮老師的邀請下,固定有幾位中年大哥、大姐與社會人士一同參與。長笛聲部目前有兩位社會組成員,一位是醫師,一位是國小老師;薩克斯風聲部連同我在內有三人,另兩位是留在鄉下的校友,他們仍持續兼任鄉下地區的薩克斯風教學,其中一位更是我的個別課老師。小號與長號聲部有一對夫妻,大家戲稱他們是「神鵰俠侶」,他們分別在不同的小學任教,小號男老師同時還是體育教師。接著是一位上低音號的小哥,再加上最近新加入的那位長號大哥。
除了這幾位戰友外,還有幾位演奏豎笛、小號、法國號、打擊與長笛的團員,只是他們多半從事服務業,工時長又需輪班,難以固定出席團練,只能期盼未來某天,他們能夠有機會再度回到音樂的懷抱。
而這樣的回歸,往往不只是「懷舊」。許多成人樂團的成員說,他們年少時吹奏,是為了比賽、為了成績所凝聚出的革命情感;而如今,則是單純為了「音樂本身」,那份無壓力的合奏、純粹的快樂,是一種療癒。或許技巧不如年少時純熟,但那份共鳴卻更深刻,因為我們明白,此時此刻所演奏出的音樂,不再是競技,而是一種成就與喜悅。我始終認為,這樣的現象正說明了音樂教育的真正價值——它讓人一生都擁有能與自己、與他人連結的語言。
樂團的聲音會消逝,但記憶裡的樂聲從來沒有消失,它只是靜靜地,等著我們某天,再次吹出那第一個音符。
延伸閱讀
獨奏?樂團?
獨奏?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