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配方:過期的濾掛咖啡
成分:情緒爆炸、責任模糊、角色錯位
風味:苦、清醒、自我覺醒
某個晨會。 原本應由某位學員負責會議記錄,但他沒來,也沒請假。 我不是主管,但我還是去問了原因。
他說是臨時被通知有測驗,前一天才知道。 他說醫院沒提前告知,讓他措手不及。 他說他也很無奈——但語氣裡不是無奈,是憤怒。 那種「我被搞了」的怒氣,像是便便沒沖卻怪馬桶太滑。
我理解,但還是回應了幾句:
- 會議記錄是你的職責,有困難可以事前說,不是臨時缺席
- 沒看課表是你自己的事,不要怪通知的人
然後,他突然情緒激動,在 LINE 上回我: 「請你閉嘴,不要靠北。」
我愣了一下。 不是因為這句話多重,而是因為——我只是想釐清責任。 我不是紀錄的人,但我被罵了。
事後我去相關單位求證,才知道他有請假,但被拒了。 所以他沒完成正式請假程序。 所以他沒來,也沒說。 所以我被罵了。
🧃 我是過期的濾掛咖啡
事情過去了。 但我心裡的苦味,還在。
我即時反應,處理狀況,釐清責任。 但相關主管、相關單位,沒有人接手後續。 那句羞辱的話,就這樣留在對話框裡,沒人處理,沒人提起。 彷彿我被罵,是一件可以跳過的事。 彷彿我承受,是一種行政默認。
我不是在等道歉——那是那位學員的責任。 我在等有人出面,說:「這件事不該這樣結束。」 但沒有人說。 沒有人做。 我心寒的,不是那句話,是整個體系的靜默。
我開始懷疑,是不是我太看得起自己了? 是不是我承擔了太多理所當然?
我像是一包放在抽屜裡的濾掛咖啡—— 曾經被貼上「備用」的標籤, 沒人打開我,也沒人丟掉我。 我就這樣靜靜地躺著,等著某天被需要——或被遺忘。
我不是主角,只是備品。 我不是新鮮的風味,只是過期的責任。 我曾經以為自己能提神,能暖胃,能讓人醒來。 但現在,我只剩下苦味,和一點點不甘心。

🎭 角色定位
- 我:行政支援者 × 情緒吸收器 × 過期濾掛咖啡
- 他:臨時缺席者 × 情緒爆炸者 × 責任模糊者
- 這場戲:不是爭執,是一場「誰該負責」的心理劇
☕ 結尾風味|苦味的邊界
我學到一件事: 不要太好意,要會釐清責任。 老師的責任、主管的責任,不是我這種助理可以擔的。
我不是主管,但我學會了—— 苦味,也要有邊界。 過期的濾掛咖啡,不該再被默默泡來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