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配方:拿鐵 × 習慣 × 溫柔堅持
成分:鮮奶、美式轉送
風味:我不是堅持,我只是習慣

我真的沒辦法喝美式咖啡。
不是沒試過。每次看到同事們手上那杯黑色的液體,像是什麼成熟大人的標配,我也會心癢癢地想:「是不是該戒掉拿鐵了?」畢竟大家都說,拿鐵有奶,熱量高,戒掉它,體重就會下降一點點。這樣想的時候,我會默默地把手上的拿鐵往桌邊推一點,假裝自己其實也有在努力。
但下一秒,我又會把它拉回來,喝一口,然後心裡浮現一個聲音:「啊,還是這個味道比較像我。」
我不是不能接受苦味。茶我也喝,甚至喜歡那種澀澀的尾韻,像是話說到一半的餘韻,讓人回味。但美式的苦,對我來說,是一種「單薄的苦」,像是只剩下骨頭的湯,沒有肉、沒有油脂、沒有溫度。就算是「精品美式」,我也喝不出那個「精品」在哪裡。它對我來說,還是苦的、空的、冷的。
上次同事去摩斯漢堡買了一杯美式,喝完之後驚為天人,連續好幾天都去報到。他說:「摩斯的美式比小七的好喝多了!」我問他:「你平常不是都喝小七的精品美式嗎?」他說:「對啊,可是摩斯的比較順口,沒有那麼酸。」
我點點頭,心裡想:原來美式也有分等級、有分流派、有分門派。只是,無論是哪一派,我都進不去。
有時候醫生會送我們喝咖啡。那種時候,我會默默地把美式送給別人,拿鐵自己留下來。不是故意挑、也不是堅持,真的就是一種習慣。習慣到我已經有一句口頭禪:「送我,我也不要。」
我知道,這樣講起來很像在為自己的「拿鐵依賴症」找藉口。但我真的喜歡那一點點鮮奶的溫柔。它不是為了遮掩什麼,而是讓我覺得,生活裡的苦可以被包容、被調和、被溫柔地接住。就像我在辦公室裡的角色,不是要把事情變得簡單,而是讓複雜的事變得可以入口。
所以,如果你問我:「為什麼不喝美式咖啡?」 我只能回答你:第一,我習慣。第二,我喜歡加鮮奶。
🪶 後記|角色小劇場
有時候我會想,假如咖啡也有個性,美式大概是那種不太講話、但總是被推上檯面的角色。它不會主動靠近你,但大家都說它好、它純、它健康。 而拿鐵呢?拿鐵像是那種默默陪伴你加班、聽你抱怨、在你快要爆炸前遞上一句「你還好嗎?」的角色。它不強烈,但它懂你。
所以我選擇留下它。不是因為它比較厲害,而是因為它比較像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