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在追求財富自由的道路上,「槓桿」無疑是一個會被拿來使用的工具,它可以做為資產配置的一環,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然而槓桿正如一把雙面刃,若運用不當會帶來巨大的虧損,甚至有「破產歸零」的風險。因此對於任何想財富自由的的投資人來說,理解槓桿的本質並制定嚴格的風險控管措施,才能真正的在市場當中快速成長。
二、什麼是槓桿?
一般而言,我們的投資活動通常是透過自有現金交易,用手上的資金去購買金融商品。而槓桿則是指透過借入資金或衍生性金融商品,以比較小的自有資金,去購買或控制比較大的資產部位。舉例來說,假設有 20 萬的自有現金(本金),透過融資或期貨等方式,控制 100 萬資產的商品部位,那麼槓桿倍率就是 5 倍(100 萬 / 20 萬)。
槓桿的誘人魅力
這對投資人來說有什麼好處呢? 獲利直接放大槓桿倍率。假設標的物在一段時間內上漲,報酬率為 5%。如果只用 20 萬的本金購買,獲利為 1 萬。但如果是用 5 倍槓桿的方式進行,控制 100 萬的部位,則可以獲利 5 萬 。在市場上漲的行情中,槓桿工具能有效地加速財富積累。槓桿的潛在危險
然而槓桿交易還是會面臨到極大的風險。部分的槓桿工具會牽涉到維持率問題,當維持率低於券商或交易所設定的最低標準時,為了避免風險持續擴大損害券商或借款機構的利益,系統會自動出售這些部位(強制平倉)。通常這個時刻一定會面臨鉅額虧損,甚至可能導致本金歸零或資不抵債的結果。這就是為什麼運用槓桿時,必須內建嚴格的風險控管措施,否則容易得不償失,甚至在市場反向波動時,會面臨資產瞬間大幅縮水的困境。
三、各類槓桿工具的風險等級解析
槓桿工具有哪些呢? 廣義上,舉凡期貨、融資、當沖、股票質押、信用貸款、甚至是房貸等,這些利用借貸資金或衍生性工具來放大投資部位的行為或工具,都算是槓桿交易。根據不同的槓桿工具,其風險程度與觸發機制也有所不同。以下就依照我個人對市場的理解與經驗,對常見的槓桿工具做一下統整與風險解析
1. 高風險:融資、質押與保證金交易(如期貨、選擇權)
這類工具的共同特點是高度依賴保證金或維持率,一旦市場遇到劇烈反向波動,極易觸發強制平倉機制。
風險特點:高度依賴維持率,一旦價值下跌,維持率就會隨之下降。 當維持率低於設定的標準(例如 130%),會收到追加保證金通知(Margin Call),需要立即補上資金。 若無法在限期內補足資金,券商就會強制平倉,造成不可逆的損失。像是融資、質押這些資金是借來的,不僅會損失本金,還需要償還借款利息,導致實際虧損金額大幅放大。
2. 隱藏高風險:當沖交易
當沖也是一種高風險的槓桿工具,它利用了 T+2 的交割制度,讓投資人可以短暫地以極少甚至無本金的方式操作大部位。
風險特點:
- 違約交割風險: 當遇到系統性的大跌、個股流動性枯竭(漲跌停無法交易或沒有人感興趣),或是忘記平倉,導致手上持有超過自身現金能力的部位,則會在 T+2 面臨無法進行交割的窘境。
- 法律責任與債務: 違約交割會帶來嚴重的法律責任,導致信用破產產生巨大的債務。
- 過度交易與情緒化: 當沖的高頻交易特性極易導致情緒化決策,過度交易會導致手續費成本暴增,且操作難度極高。
3. 中低風險:槓桿型 ETF
相較於需要繳納保證金的融資或期貨,槓桿型 ETF 的風險性會稍微低一些,因為投資人是拿現金去持有這類商品,沒有維持率被強制平倉的風險。這類 ETF 是透過衍生性金融工具(如期貨、交換合約)來達到特定倍數的槓桿效果。
風險特點:
- 波動性耗損: 槓桿型 ETF 具有「每日調整追蹤」的特點,每天都會將標的物單日漲跌幅乘以槓桿。在長期高波動的盤整或震盪行情中,這種調整機制會導致淨值加速縮水。舉例來說,若指數連續兩天分別上漲 10% 和下跌 9.09%(兩天後指數回到原點),但 2 倍槓桿型 ETF 在波動性耗損下,淨值將會低於原點。
- 追蹤誤差: 槓桿型 ETF 雖然有固定的槓桿倍數,但不見得每天都會完全精準地達到該槓桿倍數,有時可能遠低於或高於目標倍數,造成嚴重的「追蹤誤差」風險。
我自己是有配置一部分槓桿ETF,再我之前寫的一篇文章槓桿型ETF的優劣勢與資產配置思考,裡面有提到我認為怎麼操作比較好。
4. 較低風險:信用貸款與房屋貸款
信用貸款與房屋貸款的風險是所有槓桿工具中,在機制上最可控的。金融機構在核發貸款時,會嚴格評估申請人的信用額度和還款能力。
風險評估:
- 穩定現金流: 這類貸款風險來源最主要在於還款能力的中斷。若因失業或意外在無法工作或每月金流因故不足的情況下,無法償還債務,可能被迫賣掉原有資產來償還。
- 額外成本: 若借款投資的標的物處於虧損狀態,投資人仍需要另外支付利息成本,徒增財務壓力。
四、怎麼做才不會讓槓桿失控?掌握三大黃金準則
1. 維持率相關工具:預留「緩衝區」
只要是跟維持率相關的金融工具,都不要將維持率抓得太緊。假設券商要求維持率在 130% 以上,就要預抓一個最大單日跌幅10%,避免一個黑天鵝事件措手不及。再來就是要計算這個價格作為警示線,當股價跌破警示價,就要補錢進去,或是像壁虎一樣斷尾求生,永遠不要等到被通知追繳才動作,要主動控制風險。價格的計算方法如下
維持率*融資金額/0.9 = 警示價
2. 嚴控整體資產槓桿倍數:1.5 倍紀律
維持率的控制僅影響部分工具,但仍有一部分沒有被算在內,像是「貸款」以及「槓桿 ETF」。你可能會覺得說貸款風險較低,只要每月有穩定的現金流就好。確實如此,但「穩定的現金流」是一個假設狀態。如果哪天沒有「穩定」的現金流,借貸的比例又太大,當總體資產下跌時,還款壓力就會變得很大,而槓桿型 ETF 還會讓您的實際虧損金額放大,總體壓力就會相當可怕。這時候就要控制整體資產槓桿倍數
資產槓桿倍數 = 總曝險部位 / 自有資金
總曝險部位算法:各投資部位曝險價值(槓桿型 ETF 需乘上槓桿倍數;期貨、選擇權等需計算其契約價值,例如小台一點 $50 x 指數點位)+ 借款金額(融資、信貸、質押等)。
自有資金算法:總資產部位(非曝險部分)- 借款金額。
以我個人為例,我目前的槓桿倍數大概在1.4倍左右,盡可能的控制在1.5以內。為什麼是 1.5 這個數字呢?從下兩張圖來看,一張是小台期的周線圖,一張是小納斯達克的周線圖,平均來看熊市的跌幅大概會落在30%左右。
- 1.5 倍槓桿的情況下,資產會虧損 30% x 1.5 = 45%。
- 2 倍槓桿的情況下,資產會虧損 30% X 2 = 60%。
- 3 倍槓桿的情況下,資產會虧損 30% X 3 = 90%。
我相信絕大多數的人都不會想要資產腰斬,甚至虧損九成。因此,1.5 倍槓桿是我認為的保守且可承受的最大極限值。超過 1.5 倍的槓桿如果是短期操作還可以接受,但當市場處於相對高點時,最好能把槓桿倍數調節到 1.5 倍以下比較穩妥。另外提醒的是,槓桿都不調整的情況下,槓桿越大下跌後要回正的時間越久。(看下面模擬圖)

3. 隨年齡與人生階段調整槓桿倍數
風險承受度因人而異,自己會有一個初始的槓桿倍數。但隨著您的年齡增加,越接近退休年齡,應該要逐步降低槓桿倍數。因為退休後,資產必須要更穩健、風險更小,否則一旦在退休前夕遭遇市場大跌,可能會嚴重延後退休生活,甚至打亂人生規劃。
五、總結
槓桿如果運用得當,它會是幫助您加速累積財富的強大工具,但若運用不好,可能導致巨大的虧損。在投資市場中,我們常常說:「快就是慢,慢就是快。」越是想快速致富,越有可能因為冒險而最終導致投資進度變慢甚至歸零。 能夠長期在市場上活下來,遠比在短時間內追求高報酬更重要。 因此,在使用槓桿時,務必特別注意風險,絕不能將槓桿放得過於龐大。永遠將資金的安全和市場的長期生存放在第一位,遠離過度投機,才能真正地讓槓桿成為財富增長的助推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