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國民黨黨主席選舉落幕,鄭麗文的當選不僅震動黨內,也引起全台政治觀察者的關注。她的勝利,被視為國民黨再次選擇「親中」乃至「更明確統派」路線的象徵。然而,在民意普遍傾向維持現狀、甚至對中國充滿戒心的時代背景下,國民黨為何仍願意押寶在這樣的立場上?這其中,既有黨內結構性的現實,也有政治盤算的必然。

一、鄭麗文當選:象徵與訊號
鄭麗文的政治形象鮮明。她曾任民進黨發言人,後轉投國民黨,立場轉變之大,長期被外界視為「政治變色龍」。然而,她的敢言、直率,以及在兩岸議題上的明確立場,反而迎合了國民黨部分基層的心理需求——特別是那些對民進黨執政不滿、又懷念兩岸熱絡時期的中老年支持者。
鄭麗文的勝出,不只是個人特質的結果,更是黨內勢力重新分配的反映。她背後獲得了地方派系與深藍團體的支持,包括退伍軍人、傳統商會、與部分對「九二共識」仍抱信念的政經菁英。這些人認為,唯有強化與中國的交流,台灣經濟才有出路;唯有恢復對話,才能減少戰爭風險。鄭麗文正是這樣一種「穩定派」與「實利派」的代表。二、國民黨的困境:夾縫中的自救
要理解國民黨為何再走親中路線,必須從其「結構性焦慮」談起。自2016年民進黨完全執政以來,國民黨在中央政治幾乎毫無影響力。雖在地方仍有執政縣市,但缺乏全國性議題主導權。面對民進黨的「抗中保台」敘事與民眾的安全焦慮,國民黨的「中華民國論述」顯得蒼白。
因此,當主流輿論不再聽信「和平紅利」時,國民黨反而選擇回到最忠實的票源:傳統深藍群體。這些人雖然人數減少,但投票意願極高、組織動員力強,能在黨主席選舉等內部投票中發揮決定性力量。換言之,鄭麗文的當選,是國民黨基層「守舊派」對抗「轉型派」的一次勝利。
這並不意味著國民黨不知道親中形象在社會中不受歡迎,而是它在短期內沒有更好的出路。沒有中央執政資源、又無法與民進黨競爭民粹論述,國民黨只好「回歸原點」,以老藍支持者作為生存基礎。
三、親中路線的兩難:民心與戰略的錯位
鄭麗文主張的「理性對話」與「務實交流」在理論上並非錯誤,但問題在於,今日中國早已非昔日可談。從軍事壓力、經貿打壓,到國際外交封鎖,北京對台的策略愈趨強硬。此時再談「對話」與「互信」,很容易被民眾解讀為「傾中」或「投降」。
國民黨面臨的最大困境在於——它的兩岸論述雖合邏輯,卻不合時勢。當社會的主流情感已經轉向「防禦與自主」,黨內卻仍試圖以「交流與包容」的語言呼籲選民,結果自然事倍功半。這種「情感落差」使國民黨的理性論述無法轉化為政治動能。
鄭麗文或許希望重啟國共對話,重塑「兩岸和平框架」,但現實卻是,北京早已將台灣視為「內政問題」,不再願意以「平等政治對手」的姿態談判。她的親中路線在外交與現實層面,恐怕難以取得實質成果。
四、藍營的未來:是回歸還是消亡?
鄭麗文的當選,不見得會讓國民黨更快重返執政,反而可能讓它更陷入「同溫層效應」的漩渦。當黨內聲音愈發一致,外界對國民黨的認知就愈發單一——那是一個「過去的政黨」,而非「未來的選擇」。
但另一方面,她的領導也可能逼迫國民黨進行一次「自我定義的淬鍊」。或許,黨內真正的改革派會因此更清楚意識到:要想重新獲得台灣年輕世代的信任,就必須徹底擺脫「中國代理人」的標籤。未來的國民黨若要生存,終究得在「維護中華民國」與「尊重台灣主體」之間找到新的平衡點。
五、結語:傳統的延續,或是一場冒險
鄭麗文的當選,是國民黨一次「回望過去」的選擇,也是一場「向現實挑戰」的冒險。她代表的不是單一人物的勝利,而是整個黨內結構與世代心態的反射——在失落的政治版圖中,保守力量選擇緊抓熟悉的信念,不願輕易放手。
然而,政治終究屬於未來。若國民黨仍停留在「親中」與「九二共識」的舊論述裡,終將被歷史邊緣化。鄭麗文或許能振奮一時的黨內士氣,但若無法說服更廣大的中間選民與年輕世代,她的勝利,最終可能只是藍營孤島上最後一場熱鬧的煙火。

























